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華文化100個為什麼】

為甚麼古代冬至後有「消寒會」?

心語
font print 人氣: 53
【字號】    
   標籤: tags: ,

中國古代曆法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劃分了二十四節氣,故冬夏既立,冷暖必分,也因此有「夏至入伏,冬至數九」的說法。冬至,每年約在西曆十二月二十一、二十二或二十三日,這天是北半球夜最長,晝最短,將逐漸進入「數九寒天」。」

那麼,為甚麼古代冬至後有「消寒會」呢?

冬至是由節氣演變為傳統節日,被古人視為重大節慶。這一天,皇帝要親自舉行郊祭,百官要上朝進賀,在民間則有祭祀祖先、神明的習俗,故有「冬至大如年」的俗諺。如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冬至》︰「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酒,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

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認為,冬至是陰消陽長轉化的關鍵節氣。每年冬至來臨,天氣就會一天比一天冷,一般都要等到冬至後八十一天,冬天才會過去。因此古人就有數九迎春的習俗,從冬至日算起,每九天作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這段日子就叫「數九天」。

古人稱冬至為入九,數足九九,則春風送暖,寒意全消,所以俗話有「九九消寒」之說。而為了度過漫漫嚴冬,古人想出了各種娛樂來進行九九消寒。如冬至後,一些文人雅士邀集親友,大家輪流出錢飲酒作樂,以消磨冬日,這種宴會叫做「消寒會」。

消寒會始於唐末,又叫「暖冬會」,古籍也有記載。據五代王人裕撰《開元天寶遺事.掃雪迎賓》上所記,唐朝時,長安有個大富翁,每當下雪天氣寒冷時,他會叫僕人在自家的街道口,在雪地掃出一條小路,自己親自站在路口前,拱手行禮迎接賓客。為客人準備酒、肉菜餚宴飲尋樂,稱為「暖寒之會」。

此外還有「九九消寒圖」,分梅花消寒圖、圓圈消寒圖、文字消寒圖三種。古人為了計算這段日子,想出了製圖計日的方法,用畫梅、畫圓圈或填影格字等形式來記載,又簡稱為「九九圖」。消寒圖記錄了入九後的天氣陰晴變化,人們用它來預卜來年的豐歉,是最傳統且具特色的簡易氣象記錄。

明朝以前的「九九消寒圖」,大多是一株八十一瓣的梅花,或有八十一個小圈的九叢圓圈,從冬至日起,逐日塗滿一瓣或一個小圈,並作記號標示陰晴雨雪,至第八十一日,冬盡春來。

如清朝富察敦崇撰《燕京歲時記.九九消寒圖》曰︰「消寒圖乃九格八十一圈。自冬至起,日塗一圈,上陰下晴,左風右雨,雪當中。按,《帝京景物略》:冬至日人家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

在《帝京景物略》還記載了有趣的「九九歌」︰「一九二九,相喚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堆鹽虎;六九五十四,口中呬暖氣;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單;八九七十二,貓狗尋陰地;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才要伸腳睡,蚊蟲葛蚤出。」

除此之外,古人還畫「九九消寒表」,九行八十一格,自冬至起,日塗一格,格滿寒消,相傳並有明朝功臣劉伯溫所傳口訣︰「上陰下晴雪中心,左風右雨兩分清,九九八一全點盡,春回大地耕作勤。」

另填影格的消寒圖叫「九九消寒句」,據清朝徐珂《清稗類鈔.時令類》上載,清宣宗道光初年,宣宗御製「九九消寒圖」,裝裱成幅並題有「管城春色」四字。圖中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寓迎春之意,九個皆為雙鉤空心字,每個字都是九畫。自冬至開始,日填一畫,並用筆在這一畫上填寫當日的陰晴風雪,共八十一日完成。

圖上所題「管城春色」,應源於韓愈所撰《毛穎傳》,謂秦始皇封毛穎(指筆)於管城,號「管城子」。而管城子是筆的別稱,寓意筆成春滿庭。

還有一種深受文人雅士所喜愛的「九九迎春聯」。上下聯各九個字,每字都是九畫,一樣都是雙鉤空心字,從冬至日起,按日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全聯填完,則嚴冬已去,春暖花開。如「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故城秋荒屏欄樹枯榮,院春幽挾巷草垂茵」。@*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我們常會聽到一句成語:「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一般人都懂得它的意思,就是「在上位者可以胡作非為,專制蠻橫,卻不允許百姓有一點點的自由。」但是,關於這個成語的典故,有些人或許並不清楚,其實這句成語源自於一個「避諱」的有趣故事哩!
  • 《幼學瓊林‧卷四‧釋道鬼神類》︰「羽客、黃冠,皆稱道士。」《楚辭‧遠遊》︰「仍羽人於丹丘兮,留不死之舊鄉。」《山海經》:「羽人之國,不死之民。」故不管是「羽客」、「羽人」、「黃冠」都是指道士。
  • 原來“買東西”這個名詞還有這樣一個典故,未收到這篇故事前,還真是搞不懂為何會說“買東西”而不說“買南北”,看了這篇故事后,才知道原來還有這樣一段插曲呢,古人的智慧真是蘊藏在我們的生活中 。
  • 義官奔走汗甚,因就混堂浴,浴畢而起,大衣小衣已被人偷去,正喧嚷間,主人誚其圖賴,義官憤甚,乃戴紗帽著靴,以帶繫赤身,謂眾人曰:『難道我是這等來的。』」這是明代豫章醉月子選輯《精選稚笑》中所載發生在混堂的笑話。描寫在混堂裡人多吵雜,許多小偷會趁機施展其技,所以洗澡失衣早習以為常,而混堂主人的裝糊塗,卻惹得義官生氣的做出如此好笑的舉動。「混堂」就是浴池、澡堂,也就是俗稱的公共浴室。

  • 「公主」這名稱最早是來源於春秋戰國時代。後來,「公主」這個稱號一直由漢朝沿用至清朝。漢制,皇帝的女兒稱為公主,皇帝的姊妹稱為長公主。
  • 在《舊唐書˙卷一○六˙李林甫傳》上載︰「太常少卿姜度,林甫舅子,度妻誕子,林甫手書慶之曰:『聞有弄獐之慶。』客視之掩口。」是說唐玄宗時宰相李林甫,他的小舅子添了個兒子,李林甫就手寫『聞有弄獐之慶。』作為慶賀,客人因為畏懼他的權勢,看了也只好掩口而笑。
  • 在周王朝以前的帝王不管是稱皇、帝、王或天子,都還沒有把君王稱作「皇帝」。那麼,把君王稱為「皇帝」是從何時開始的呢?
  • 在古裝電影、電視劇或文藝作品中,我們常看到臣民在拜見皇帝時,都尊稱其為「陛下」。
  • 柳樹柔軟優美的形態,自古以來就經常成為文人雅士描寫的對象。如唐朝賀知章《詠柳》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把柔柔下垂的千萬條柳枝,用一根根的綠絲帶來形容,唯妙唯肖。
  • 「綸音」一詞語出《禮記.緇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綸,是指青色的絲帶。如《說文解字》記載︰「綸,糾青絲綬也。」綍,同紼,原指人死後下葬時用來拉引棺木入墓穴的繩子。如《周禮.地官.遂人》上載︰「及葬,帥而屬六綍。」但《禮記.緇衣》上載:「其出如綍。」則是指大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