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28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二十八日電)中國大陸眾多千年文物遭到人為破壞,保護工作刻不容緩。中國專家說,集中的參觀人流與文物保護的環境要求形成尖銳矛盾,尤其「黃金週」長假對文化遺產帶來「劫難」。
中新網報導,中國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委員、文化部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表示,近年來中國不少地方在文物與遺址的保護和開發上,表現出一種急功近利的不良風氣。
樊錦詩出席甘肅省第九屆五次會議時說,目前甘肅大多數長城段處於「自生自滅」狀態,現存秦漢長城不足初建時的三分之一。月牙泉水域面積從一萬四千五百平方公尺萎縮至五千三百平方公尺。如不採取措施保護,月牙泉將徹底消失。
她認為,文物有文物法,有文物的地方必須上報審批核准後才能建設。有的地方從事形象工程,越搞越破壞文物。文物保護工作不能「有病時才治病」,要先了解文物為何生病,再採取保護措施。
樊錦詩還批評「黃金週」對文物保護構成威脅。她說,一些文物陳列室四周都有「請勿觸摸」警示牌,但不少遊客還是抑制不住好奇心,用手觸摸。據統計,每年觸摸莫高窟壁畫的遊客佔參觀總人數的百分之三點九。
她認為,遊客身上攜帶水汽和溫度,過多的人流極易引起洞窟內溫度、相對濕度、牆體表面溫濕度及窟內二氧化碳濃度變化,造成莫高窟壁畫褪色、起皮、脫落。保護莫高窟壁畫需長期採取系列措施,嚴格限制客流量。
樊錦詩說,歷史文物保護工作壓力突出,應受到重視。否則珍貴遺產只能在不堪重負中成為「永遠的遺憾」。
今年中國共有元旦、新年、五月一日及十月一日四個「黃金週」長假。「黃金週」已實施八年。中國官員坦承,「黃金週」存在出行難、個別景點擁擠、服務質量不高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