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美自古以來就是藝術家筆下不可或缺的角色,《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女人香》-東西女性形象交流展,就是歌頌女性美、讓女性美學飄散出芬芳的韻味來的一場展覽。
為了這一場跨越古今中外的藝術展,《國立臺灣美術館》除了館藏37件作品,還特別從《故宮博物院》及《奇美博物館》兩館各商借了33件藝術品。展覽聚集了三個博物館的經典名作,來自《故宮博物院》的是中國古代真跡;而來自《奇美博物館》的則偏重於十九世紀的西方藝術;而《國立臺灣美術館》館藏的則是近代臺灣藝術家的精品。展品內容橫跨東、西方數千萬里,濃縮幾千年,林林總總的女性形象在此優雅邂逅。在三個月的展期當中,約有二十萬人參觀。
為了觀眾有脈絡可依循,館方特將作品分為以下幾個系列﹕
一、神話系列
基本上神話區域所有的作品,都是從奇美博物館的典藏借來的。為了要表達對神佛的敬仰之心,人們用最美的繪畫或雕塑來歌詠,於是就造成人類藝術的源起;而希臘神話更是歐美藝術家們挖掘不完的寶藏。他們用精湛的寫實技法,所營造出來唯美浪漫的情境,總是讓觀眾捨不得把視線移開。
《希比》身體-公元前200, 頭部-19世紀, 大理石雕像 |
《希比》是希臘神話中的青春女神,擔任眾神的《行觴女侍》,她也是宙斯的女兒。這一尊雕像身體的部分是公元前兩百年的作品,於十九世紀被發現的,當時尊雕像的頭部殘缺不全,所以藝術家經過方方面面的研究,研究當時古羅馬時代,當時的時代背景、文化、氛圍等等各方面,最後做出了這個頭部。現在看這件作品是一體的,不會覺得頭和身體是不同年代。
從這一尊《希比》的雕像,除了令我們讚嘆原創作者的巧奪天工之外,在兩千年後,把她修復得天衣無縫的藝術家,也讓我們十分激賞。
《賽姬與丘比特》大理石雕像 |
這一件作品是《賽姬與丘比特》大理石雕像。一般人所知道的,希臘神話中最美的女神就是維那斯,丘比特是維那斯的兒子。賽姬在希臘神話中是人間最美的女子。英俊秀美的丘比特愛上賽姬,但是戀情中經過了很多波折,最後才結成了夫妻升上天界,是希臘神話中少數以喜劇收場的。
二、宮院系列
《宮院》這一系列是描述富麗堂皇的深宮內院的生活,除了19世紀的一幅英國油畫之外,大部分的展覽品是來自故宮博物院,匯集自唐、宋、明、清等朝代,陳列在眼前的是貫穿一千多年的文物真跡。
《為晚晏而疏妝的淑女》 約翰.波斯多克-John Bostock, 19世紀,油畫 |
《為晚晏而疏妝的淑女》是19世紀的英國油畫。以前歐洲的貴族平常都會去參加宴會,當時流行束腰,要把身裁雕塑出來,所以宴會之前著裝時,就有很多的侍女在幫她的忙。從這一幅畫可以看到,雖然它後面的景物已經模糊了,可是很多東西的材質,譬如說衣服的質料是緞的,畫家把緞的質感表現出來,地毯是織的地毯,他也把織布地毯的感覺表現出來,所有材料的材質,一點一滴的表現得很清楚。
南歐的油畫,基本上畫法是前面的人比較大,後面的人比較小;景物前面清楚,後面模糊,和北歐的油畫畫法不同。北歐的油畫,特徵是前景、背景都畫得很仔細。
《班姬團扇》,明朝,作者:唐寅,絹布設色 |
西洋畫的表達方式是比較直接的,看的人很清楚的知道畫家所要表達什麼。而中國的表達是比較隱喻的,有很多東西隱藏在背後,所以中國文化的底蘊越厚的人,看中國畫會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愛不釋手。
這一幅《班姬團扇》的作者是唐寅,也就是我們熟稱的唐伯虎。明朝時候藝術家們有賣畫的行為,尤其在江南有很多富商會買畫,唐寅的字畫在當時是出名的。
班姬是班超的妹妹班昭,有文采,被漢成帝封為婕妤。但在成帝寵幸趙飛燕後逐漸被冷落。唐伯虎是把班姬的人生的歷程,來隱射自己。唐寅懷才卻受到牽連而與仕途無緣,落到賣畫為生,人生歷程不順遂的感懷盡在畫中。中國畫不著重表面的美和真實感,而強調畫中的故事和它獨特的意涵。
《仕女圖》,明朝,絹布設色 |
在中國封建社會,有兩種女性可以讀書,第一種就是宮院的女人,或是官宦家族的千金小姐,另一種是妓院中的女子,她必須具備各種才藝,詩、書、畫、音樂、舞蹈等等,來取悅上層社會的男人並賴以為生。
從《仕女圖》這一幅畫裡面可以看到,明朝時的鉛版書已經很普遍化了,從宋朝的宋版書開始,到明朝時代發揚光大,所以讀書的女子手上都會有一本書。
三、閨閣系列
《朝涼》,1940,作者:林之助,膠彩 |
這一幅《朝涼》是林之助老師的作品,林之助是早期留學日本的,臺灣中部地區的畫家,日治時期臺灣中部地區可說是文人薈萃。這一幅作品也是日本紀元兩千六百年《奉祝展》得獎的作品,畫中把少女的羞澀,有一點點靦腆的氛圍整個都表現出來了。
西元1959年臺灣發生了八七水災,臺中淹得很厲害,這一幅畫整個下半部都浸泡過水。畫損壞了需要修復,所以林之助老師就把這幅畫賣給美術館,然後送到日本去修,大概花了兩、三百萬日元,歷經了這樣的波折,所以這一幅畫是寶,其實老一輩的畫家對臺灣來說都是寶。
四、萱堂系列
一件用真誠的生命力創作,蘊含豐富人文故事的作品,往往容易打動人心;而藝術品隨著時間的增長,也會越沉越香、彌足珍貴。《萱堂》系列,更可以從作品中,看到流露的真情。母親是女性的形象中最讓人傳頌的角色,不分貴賤、不分貧富、不分中外,在大部分的人記憶裡,都有母親慈愛的面容。
(插圖-《母子圖》,十九世紀,油畫)
我們現在看這一幅《母子圖》,是十九世紀中葉的,大概一八五幾年的畫作。當時是屬於古典主義畫派和浪漫主義畫派的時期,所謂的浪漫主義畫派,它是把心裡想的東西,回溯到以前,把以前的故事拿到現代來,現代人畫以前的故事。那古典呢,古典主義畫派用的油彩是很薄的,構圖是三角構圖,非常四平八穩。
在這一幅畫裡,你看小朋友的屁股,感覺起來是有彈性的,皮膚的質感亮亮的,整幅畫充滿著母愛,這就是古典的,它的顏色、構圖各方面,都是非常的穩健,非常的溫暖。
《慈愛》,賈克.布朗夏Jacques Blanchard,1630,法國;油畫 |
創作於西元1630年的《慈愛》,出自於有《法國的提香》之稱的賈克.布朗夏(Jacques Blanchard)之手;身裁略為豐盈壯碩的母親,有一幅秀麗迷人的臉孔。這一幅畫是屬於巴洛克的畫風。
巴洛克翻成英文,就是《變形的珍珠》的意思。巴洛克時期的人是扭曲的,它的建築物也是不對稱的。最早有巴洛克風表現出來的是,米開朗基羅後期的《最後的審判》圖,在西斯丁教堂的那幅畫。畫中所有的人都沒有穿衣服,畫面都是以飛昇的方式炫的,整體呈現一種螺旋式的動線。我們有時去博物館或去教堂參觀,會看到很多天頂,人是一直往上,一直飛一直飛的,那些都屬於巴洛克的畫風。
萱堂系列 母愛1 |
萱堂系列 母愛2 |
台灣美術館藏中也有一些省展的畫家得獎的作品,例如黃水金先生的《母愛》。母愛是不變的,可是隨著時代變遷,整個社會的氛圍、文化改變了,母愛表現的形式也不太一樣。
如畫中所呈現的,1950年的時候,臺灣的社會還不是那麼富裕,所以當時的人們都很勤儉,像畫中這種籐製的床,家中如果有六個兄弟姊妹,就一定六個小孩都用過,絕對不會用過一個就丟棄,還有,像畫中表現出來的,當時的媽媽都會把自己的舊衣服拆掉,重新再用棒針打,織成小一點的衣服給小孩子穿。藉由這一幅五十幾年前省展的得獎作品,作者畫出了屬於東方人特有的含蓄矜持,表現了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同時帶給本地的民眾一個古早的回憶。
此次展出內容集合了很多的”不同”,它們來自不同博物館的館藏、來自不同國家的創作品、各有不同的文化歷史背景、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技法…,相同的是,每一件作品都有它的故事跟內涵,而且都非常的優美典雅。一件藝術品不只光看它的價值,而是了解它的意涵,不但可以考證歷史的軌跡,還可以和畫中人物款款對話。@*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