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在一千多年前的東晉時,道家流傳著有關竹子的傳說,認為竹子是吸收了「圓虛內鮮」的北極星精氣而成的,竹子因此才有了不同於其他植物的奇特屬性。自來,竹子便是人們生活的一部份,食衣住行樣樣都有竹子的存在。而竹的中空、耿直、有節的象徵,更是深受中國文人的喜愛,歷代留下了很多著名的詠竹詩及竹畫,竹子和中國文化之關係可說密不可分。
張憲平 |
古人不乏愛竹的名人-東晉王羲之,就在「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之間,留下了傳頌千古的「蘭亭集序」書法;宋朝蘇東坡吟唱著:「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的佳句,可見古代文人對竹子的偏好。
《竹林》 |
心路歷程
《逐浪》 |
《逐浪》局部 |
《有藕》 |
《有藕》局部 |
萬丈高樓平地起,竹編創作貴在精、準、勻、薄,所以須從劈竹的基本工練就起。首先得學會基本劈剝技法,它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如果每天專心練習,大概一兩個月左右,就可達到熟練,能夠很順手的去劈剝材料了。
張憲平本著嚴謹的態度,製作精緻、古樸蒼勁的竹編,很多收藏家及評鑑家均給予極高的讚賞。常常得獎的張憲平, 在諸多獎項中的最高榮譽,當屬在四十七歲時,成為最年輕的薪傳獎得主。能夠獲頒薪傳獎,就是得到政府肯定的國寶級工藝家,算得上是竹編技藝中的頂尖高手。他於民國八十一年左右,連續得了三年民族工藝獎的大獎,第二名和第三名。連續獲得大獎榮耀的張憲平,並不眷戀於名氣的光環,反而如同所鍾愛的竹子一般,有著虛懷若谷的胸襟。
藝術創作源於大自然
竹編藝術家張憲平因為愛竹、知竹,投入了三十年的心力,在竹工藝裡編出了一片典雅瑰麗的竹編天地,將原本中國民間使用的器皿竹編,提升至藝術的殿堂。
他為了尋找適合竹材,常常深入山區,可謂對竹子生態瞭若指掌。漫步竹林中也就成為他最喜歡的休閒生活,既可享受著空靈幽靜的禪意,又有波動萬千的韻律。他說,只要走進竹林,就可以體會瀟灑飄逸的竹林風華,細細的品嚐竹情、竹性,再慢慢的沈殿發酵之後,就可在他的作品中發揮出無限的創意。像他就把進入竹林走動的那種感覺,微風輕輕吹起,枝葉不時搖曳的那種迷離光影交錯下的映象,編織在名為「竹林」的作品中。
竹因不同於一般植物的屬性,被稱為林中怪客;數千年來備受文人騷客的鍾愛,而張憲平卻以編織藝術詮釋著不同的竹藝風華。他的竹編創作,極富中國的人文意象,有的器型像殷商時代的銅器或陶器,他獨創的仿古髹塗技法,更使竹編器看起來古拙樸實、風華內斂;還有他極為精密細緻的編織技法,更是創造出一個個古意盎然、莊重質美的竹編,令收藏家及鑑賞家讚賞不已,就連故宮博物館也收藏了他的作品。@* (待續)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