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13日訊】在我們日常使用的成語,有許多是來源於佛教經典和故事,象“四大皆空”、“返視內照”、“頑石點頭”、“盲人摸象”,等等。成語“想入非非”俗稱為不切實際的胡思亂想。此語出於佛經中的“非想非非想天”或“非想非非想處”。
在佛教中對三界的認識是在人類空間以上,有慾界、色界和無色界。以無色界為最高。無色界又分為四天而以“非想非非想天”為最高,也就是三界中的最高天,故又名“有頂天”。
《楞嚴經》形容此天眾生是“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非想非非想處”又《俱捨頌疏.世間品三》:“謂此定體,非前七地粗想,名為非想。若想全無,便同疑暗。有細想故名非非想。”意謂此天居諸天之首,其中眾生定力深湛,已經沒有下地的粗想,故名謂“非想”。但並非完全無想,尚有細想的狀態,故又名“非非想”。這種思想實指這一層次天體眾生在這一境界的思維狀態,被俗語用作嘲謔人不切實際的胡思亂想為想入非非,意義實大相異趣。
關於“非想非非想天”,有這麼一則故事。
古時有位小和尚修行,某一夜有妖狐化成美女前來。狐女在屋外以言語及色相勾引,小和尚都可以把持自己,不為所動。狡猾的狐女說到:
“小師父能夠以定力拒我,可見修持境界已超過了’忉利天’ (‘忉利天’在佛教中是欲界六天中的第二天,也就是所謂的’三十三天’) 天人的標準。可是如果能讓我坐在您身旁,且有肌膚的觸碰而不為所動者,就說明小師父已經是’非非想天’中人了。小師父願意證明給我看嗎?”
小和尚在執著心的驅使下同意讓那狐女進屋來,其實是上當了。不幸的是,他並沒有修煉達到如此高的心性標準,最終把持不住,毀了自己的戒體。小和尚悲痛欲絕,追悔莫及,沒過幾天就憂鬱而死。
【正見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