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大研究員成功破解記憶之謎

標籤:

【大紀元10月1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盧健輝香港16日電)一直被視為「不治之症」的老年癡呆症、帕金遜症及癲癇症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有藥物可以治療。香港中文大學一名研究員近日成功破解短期記憶化為長期記憶的機制,發現腦細胞中有一種酵素系統,可間接影響人腦中的記憶蛋白質。

負責研究的是中大博士畢業生彭文慧,她在研究報告中指出,腦細胞中有一種酵素系統,可間接影響人腦中的記憶蛋白質;腦細胞中擁有這種記憶蛋白質的多寡,可影響人類是否會出現老年癡呆症、帕金遜及癲癇症。

中大今天引述正在美國的彭文慧的話指出,在以往的科學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一種名為腦源性神經營養因素(brain-derived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的蛋白質,它為腦細胞提供養分,是腦細胞的營養素,同時也是主導人腦記憶的主要因素。在這項研究中卻意外地發現,一個名為tPA的酵素系統,間接地影響BDNF。

彭文慧說,從這項研究的結果顯示,當大家要記著某些事物時,例如準備考試,必須依靠tPA酵素系統,來製造和釋放活躍的BDNF。如果這個過程出現了問題,長期記憶的形成也會受阻。

彭文慧表示,tPA僅為一種酵素,它並不是直接影響BDNF,而是通過另一種名為plasmin的酵素來間接地影響BDNF。她說,起初她一直致力於破解長期記憶之謎,探尋BDNF會在何種情況之下影響人的記憶力,卻意外發現tPA與BDNF的特殊關係。在此之前,沒有人將tPA與BDNF這兩者聯繫起來。

這項研究的重要意義在於揭示了BDNF是在記憶形成過程中的關鍵蛋白,並揭示了tPA與BDNF之間的關係。彭文慧說,她下一步的工作將會是集中研究BDNF在其他高級的腦活動,例如知覺、計算及邏輯思維中所扮演的角色。

中大生理學系教授容永豪認為,雖然目前這項研究還處於理論階段,距離實際應用還為時尚早,但有一點可確定,對記憶形成的過程瞭解得越多,找到藥物或其他途徑去加強學習和記憶、或治療因各種疾病引起記憶失調的機會便越大。

據悉,昨日出版的國際權威學術雜誌「科學」公布了上述重要研究成果,並稱其為「初步獲取了開啟治療老年性癡呆、帕金遜綜合症及癲癇症的鑰匙」。

相關新聞
廢電桿做漁礁  本是燙手現在保育搶手
葛來儀指中國新領導階層仍希望降低兩岸緊張
中港澳衛生行政高層會議今在香港舉行
科學家研製瘧疾疫苗有重大突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