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戰爭之後石油輸出國家組織何去何從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5月2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郭傳信安卡拉特稿)許多政治觀察家相信,美國進佔伊拉克的主要目標在伊拉克蘊藏豐富的石油與天然資源,但由於伊拉克是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的一員,油國組織在伊拉克戰後的未來走向也就成為各方矚目的焦點。

油國組織成立於一九六0年九月,至今有十三個成員國,多為中東產油國,宗旨在維持油價穩定、控制全球石油供需及維護產油國利益。一九七三年中東戰爭爆發,油國組織以石油作為武器,對美國實施禁運,同時削減產量,數月內油價從每桶三美元暴漲到十三美元,對世界經濟造成重大衝擊,帶來第一次世界能源危機。

隨後在一九七九年,油國組織再次操縱石油價格,油價暴漲到每桶三十八美元,造成一九八0年世界經濟萎縮,又帶來第二次世界能源危機,油價一度漲到每桶四十美元的歷史天價,油國組織掌控世界油價的能力受到重視,國際間也因此出現石油出口國與進口國兩大分野,油國組織的動向備受各方關切。

為了擺脫油國組織的箝制,西方國家在一九七四年成立國際能源總署,宗旨在促進會員國對能源問題的研究與發展,減少對進口石油的依賴,進而分化油國組織對世界油價的控制。在西方國家配合政治與科技的有效運作下,國際能源總署在瓦解油國組織控制油價能力方面成效卓著。

一九八一年世界經濟開始復甦之際,替代石油能源和各種節省能源的技術也相繼出現,使世界石油需求減少,而非油國組織國家的產油量也日增,對油國組織市場構成直接競爭壓力,因而迫使油國組織在一九八三年將油價首度大幅降價至每桶二十九美元,直到一九八六年,已降價到每桶只有七美元,油國組織已無法再維持長久以來的優勢。

但石油出口國與進口國之間的衝突並未因此了結。去年以來,油國組織一直醞釀油價大反攻,企圖將油價再拉回到每桶三十美元之上,而且趨勢顯示有成功的可能。不過,今年三月中旬,美國與英國聯合進軍伊拉克,掌控了伊拉克的石油與天然資源,再度扭轉了形勢,石油出口國與進口國之間的衝突也進入關鍵時刻。

據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市場專家卡巴利在沙國英文「沙烏地公報」日前撰文表示,英美進佔伊拉克之後的世界經濟新情勢,使得油國組織今後的處境極為尷尬,尤其是主宰世界經貿發展的世界貿易組織,在訂定各種商品協定和規範時,蓄意將石油及石油產品擺在毫不起眼的地位,明顯旨在打壓油國組織。實際上,無論是世界新局勢或是世界貿易組織的政策,今後國際經貿走向將是以自由貿易與全球化為趨勢,包括商品與服務,美國所以進佔伊拉克能源,也含有實現這種趨勢的目的。換言之,伊拉克戰爭之後,美國已計劃進一步打擊油國組織企圖繼續掌控世界油價的作法,瓦解油國組織對石油市場與自由經濟的威脅,而油國組織如果不緊急思變,前途堪慮。

相關新聞
國際油價衝破29美元 中油密切觀察暫不反映
巴國喀拉蚩市十二個殼牌加油站連續發生爆炸
英美兩國向安理會提解除伊拉克經濟制裁案
2003年5月16日 簡要新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