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華文化300問】

清明掃墓祭祖習俗的起源為何?你可能想不到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氣: 2641
【字號】    
   標籤: tags: , , ,

說起清明節可能有許多人會聯想到掃墓祭祖。古代的掃墓,早先和寒食節有關係。在寒食節、清明節掃墓還有一種共同的習俗「插柳」。柳樹培植不管倒插枝、正插枝都能長,生命力極強,又相傳柳枝具有辟邪功能。宋代詩人陸游的《春日》一詩中寫道:「人家插柳記清明」。相傳這些習俗有一個共同的起源,來自久遠前的春秋時代。

知天命而獻身的介子推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稱介之推)是春秋時代的名臣,他輔佐晉公子重耳成為一代賢君——晉文公。在晉國王室發生驪姬之亂後,他和其他四位大臣護從重耳出奔,隨侍左右十九年,不僅歷盡千辛萬苦,而且還「割股食君」(食音「飼」)。

據《史記‧晉世家》所載,重耳在國外處處遭人看輕,顛沛流離,十九年後終於得以復歸社稷,也將被迎立為國君。就在隨侍渡河回晉國的最後一程中,介子推卻悄然隱跡。他回了家,母親對兒子不邀功、不求名利非常讚賞。介子推不想讓重耳找到他,隱居到綿山中,母親樂於和他一起隱居。

重耳登位成了晉文公,封賞有功的舊臣和亡者;而隱退的介子推卻不在受封之列。介子推的從人為他抱屈,就寫了一段話貼在門上提醒晉文公。

《莊子‧盜跖》有記載「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東方朔‧七諫》也有留下「子推自割而食君」的文字。就說重耳在流亡的歲月中,曾經因為飢餓過度而瀕臨死境,眼看就要餓死了,在那關鍵時刻,介子推不知從哪裡端來了一碗肉湯,餵給重耳吃下,把他救活來。後來,大家才發現,原來介子推是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肉做的湯。

登上王位的晉文公重耳看到了門上的提醒,猛然想起舊人,就派人召見介子推,但就是找不到人。聽說介子推入了綿山中,於是晉文公環封綿山作為介推田,又將綿山改稱介山(位於山西介休縣境內),用來表彰忠臣介子推,表達自己的繫念,也用以表記自己的過失。

民間傳說,晉文公聽了臣下的意見放火燒綿山,想藉火讓介子推現身。但介子推與母親不受酷火左右,相倚死在一株大柳樹下。那一天是黃曆三月五日。

介子推生前說過,是上天為重耳登王位開路。介子推知天命,他輔佐重耳成賢君,是順天命而為,所以不居功、不受祿,不「貪天之功」。最終,他更以自己的生命來死諫重耳當一個清明勤政的國君。

傳說介子推逝世一周年時,晉文公重返介山,他先在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才上山祭祀。那時,那棵浴火殘柳已長出嫩綠柳條。晉文公折下了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這棵柳樹命名為「清明柳」。

寒食節、清明節的習俗

斷火寒食

《後漢書‧周舉列傳》記載,并州太原郡有寒食一個月的舊俗。因為介子推焚骨而亡,一到他死亡的那個月,民間怕神靈不樂,都不舉火炊事,吃的都是寒冷的食物。有些體弱的老小因為身體不堪而死亡。周舉到任後,在介子推祠弔祭,並向郡民宣告寒食一個月的作法並非賢者之意,從此解了民惑,使百姓回復溫食。

晉朝《鄴中記》說「鄴俗,冬至一百五曰為介子推斷火」。《荊楚歲時記》記載:「去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麥芽糖)大麥粥,按曆合在清明前二日。」就說寒食節是冬至後的第一百零五天,當時人在寒食節前後共三天冷食大麥粥、杏仁酪。

上墳祭掃

因為介子推在山上焚骸去世這一天就是寒食節,在這一天上墳祭拜在民間歷代相傳漸漸成為風俗。唐代時王公就在寒食節掃墓,屬於吉禮之一,唐代百姓也模仿這種作法。

開元二十年四月,唐玄宗就下詔增定常禮,允許民間士庶於寒食節上墓拜掃,讓後代子孫們能夠對祖先展現一片孝思,並且把它列入常式五禮之一。[1] 實際作法在《通典ㆍ禮十二ㆍ上陵》有規定,寒食節掃墓時可準備祖先生前愛吃的食物上墓奠祭,於墳塋南門外行禮,祭拜後哀泣辭別,不可在墓地作樂,但到看不到祖先墳墓的地方可以食用祭拜後的祭品。

清明節氣晚於寒食節兩天,宋代時二節合而為一,清明節成了寒食節中一天。北宋遺事《東京夢華錄》有記載:「清明節……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墳」、「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賣紙馬紙錢的店舖都當街用紙錢疊成紙樓閣,都人多在此日出城,四野如市。從宋代以來,清明節和掃墓祭祖的習俗相連,歷代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一過寒食節到清明節,就出新火。寒食節斷火清明節取新火、清明節折柳插柳、清明節上墳祭掃,在歷史長卷上,遠遠的二千六百多年的那頭,連繫著一位知天命達天命、以忠肝義膽為歷史作「仁義之碑」的中華偉丈夫——衷心清明的介子推。

註釋
[1] 《通典‧禮十二‧上陵》:「開元二十年四月,制曰:『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許上墓同拜掃。禮於塋南門外,奠祭饌訖,泣辭。食餘饌任於他處。不得作樂。仍編入五禮,永為恆式。』」@*#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從天人合一的精神意義來看,怎麼過冬?「四立者,生、長、收、藏之始」,立冬是藏之始,所以冬之養生重點在於閉藏、養藏。對應到我們的人體,立冬就是開始要讓身體潛藏、養精蓄銳的時節,看冬天養生保養六招。
  • 「九九」也是陽數之極,九九歸一,滿溢又將還原,黃金之秋將逐漸褪色,所以「重陽」也是個陰陽變化的關鍵日子。在古時的九九重陽就有了一些天人交融的登高賞景、感恩祈壽和避厄的風俗,也是今天重陽節活動的主題曲。
  • 天地四時節氣的循環,例如秋分的「陰陽相半,晝夜均,寒暑平」的現象,年復一年在時光隧道中循環往復,準確而無窮無已,這是誰的造化呢?「萬物由造化,誰通天地心」。藉著秋分的展現,讓我們重新思考上天教給我們的生存之道吧!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中秋節的月亮與嫦娥的傳說迢遞人間幾千年,是最古老的中華民俗傳說中的一個,啟發人修煉成仙、返本歸真的追求,也顯示給人往上飛昇的關鍵。月餅加進了月亮與嫦娥故事中扣響人間的中秋組曲,傳送著濃厚的團圓情味。宋代學者邵雍《梅花詩》吟:「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道出了天人之間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 白露是從夏到秋、從熱轉涼的轉折點。中醫養生注重順應天時,強調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白露節氣時的生活,我們應該如何順應天時的大變化來收斂陰精,以養生呢?秋天養生調護重點在於照護心神與呼吸系統,要怎樣進行呢? 中醫的養生一般從日常生活的起居、運動、飲食和身心各方面齊步進行調護:
  • 黃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佛教稱「盂蘭盆節」,從南北朝時代就有以「盂蘭盆會」超度的作法,後來的歷代也很盛大。「盂蘭盆會」怎樣慈悲救贖?怎樣探涉了生命遭業報時的救贖呢?
  • 從立秋節氣應節的成語中,能否學得應變的處世智慧?
    自然界的「先知」梧桐一葉落,迎來立秋節氣!秋天是美麗的季節,秋天也是多變的季節!古人從秋天的節氣物候,得到許多感觸,化作成語,也教給後人許多應變預防的功課。在這多事之秋的世局中,我們要如何應變保安呢?
  • 中華文化自來就發現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陰陽生剋之道表現在天地人間,表現在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在民俗節俗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的,該當端午節莫屬了!讓我們來輕輕揭開這道綿延幾千年的文化面紗,找找端午節俗中蘊含哪些陰陽五行的道理?
  • 說到艾草,你可能會好奇它和端午節的關聯。艾草一直都是端午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可是為什麼會有這個習俗呢?摘了艾草要幹嘛用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