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2年02月08日訊】(大紀元記者賴意晴編譯)外媒指出,隨著中國經濟成長持續放緩,未來幾年可能會衝擊一些跨國企業與大宗商品生產商,對全球經濟從中共病毒(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中復甦投下陰影。不過,經濟學家認為,潛在好處是,可能會降低全球通貨膨脹的壓力。
《華爾街日報》週日(2月6日)報導,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中國今年經濟將成長4.8%,而2023將成長5.2%,該數據遠低於2014年至2019約8%的年增率,也低於中國央行宣稱的至2025年的5年間,年增率達5.1%至5.7%。
不過,中國經濟放緩的衝擊將被美國高於平均的增長所抵銷;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該國的刺激措施以及強勁的消費支出,已推動國內經濟強勁復甦。
英國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前亞洲經濟主管高路易(Louis Kuijs)指出,中國經濟放緩可能對大宗商品生產者,特別是依賴中國需求的新興市場造成最大衝擊。例如,因對中國需求的疑慮,鐵礦石價格自去年7月以來已暴跌逾50%;中國主要從澳洲與巴西進口鐵礦石,而中國生產的鋼鐵佔全球逾5成。
凱投宏觀(Oxford Economics)首席亞洲經濟學家威廉斯(Mark Williams)也指出,有鑑於美國當前的經濟實力,中國經濟放緩對美國整體增長的影響微乎其微,但確實將降低依賴中國市場的美企營收。
歐洲也感受到中國經濟的放緩。德國福斯汽車(Volkswagen)表示,去年Q4在中國的銷售較2020年同期大減37%,相比之下北美的業績較佳。同時,德國整體經濟在去年Q4大幅放緩,經濟學家認為,部份原因是被其最大貿易夥伴中國的疲軟拖累。
分析師指出,中國的放緩意謂減少一個通膨的來源,原因是若中國經濟暢旺,將使已無法滿足西方半導體與其他商品需求的全球供應鏈更加緊繃,進而使物價飆漲更高,匯豐控股(HSBC)亞洲經濟研究聯席主管范力民(Frederic Neumann)表示,中國的放緩將移除一些通膨壓力。
若中共實施更多封鎖 恐推升中國出口價格
不過,報導指出,中國在抑制通膨的作用並不確定,如果Omicron變種病毒進一步擴散,導致中共實施更多封鎖措施,恐推升中國產品的出口價格。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若供應問題導致中國出口價格上漲10%,將降低全球GDP增長0.7個百分點。
另外還有一個風險,即中國經濟的放緩程度可能會比目前所預期的要嚴重,如果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更低迷,且投資者對中國金融市場失去信心,情況將更顯著。威廉斯表示,國際投資者有時會對中國經濟放緩感到恐慌。
責任編輯:于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