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節氣生活.清明節

清明節風俗 人間與天地的契合

作者:容乃加
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730
【字號】    
   標籤: tags: , , ,

豐富的清明習俗,充分表現人間與天地的契合,展現澎湃的生命力和生命密切的繫連。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民俗節日,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非常受到重視。進入黃曆季春三月,此時處在陽氣轉盛、陰氣轉衰的轉捩點上,天地清明,陽氣盛發,萬物皆已萌芽。自古流傳下來許多清明節俗,和這個時期的節氣息息相關,也多和寒食(冬至節後一百零五天)、上巳節[1]的習俗結合為一。因這三個節日非常接近,到了清代已經是「清明即寒食」[2] ,古今習俗輾轉融合相傳,成了現今的清明節俗,匯聚成中華傳統文化豐厚的天人合一的內涵。

掃墓祭祖

「開元坡下日初斜,拜掃歸來走鈿車*。 」
*用金花裝飾的車子
(唐·韋莊《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 其三》)

「春山銜日半城隈,寒食家家掃墓回。」
(明·陳民俊《日月湖竹枝詞 其五》)

從以上唐人的詩句中,展現寒食掃墓城外的情景。當時,人們對寒食節比較重視,清明是節氣,緊接寒食節,後來兩節合而為一。寒食掃墓相傳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國的介子推。在唐代時,寒食掃墓、祭祖原是帝王公卿的吉禮之一;在唐高宗時,增加清明祭拜禮。到了唐玄宗時,寒食上墓拜掃才成為民間的禮俗。

當時,有許多百姓展孝思,仿效王公上墓拜掃的禮法,也在寒食節掃墓。在開元年間,唐玄宗就下制允民間士庶於寒食上墓拜掃,以展子孫孝思,並列入五禮之一。[3] 禮制規定,準備祖先生前愛吃的食物上墓奠祭,行禮於墳塋南門外,祭拜後哀泣辭別,不可作樂,允許在看不到祖先墳墓的地方食用祭品。

北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公有領域)

到了宋代,寒食節有三日接著是清明,「寒食第三節,即清明日矣。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墳,但還是以寒食那天最盛。(《東京夢華錄》記載)士庶塞滿出城的各個城門,好像是今人車輛滿塞高速公路一樣。賣紙錢、紙馬的店鋪當街用紙相疊作成樓閣。

清明食俗  冷食和春蔬

冬至後一百零五日為寒食節,古代寒食節是禁火不舉炊的,一是周朝就有四季出新火的禮制[5] ,寒食禁火清明出新春火(稱「柳之火」);一說是因為紀念介子推而斷火,冷食三曰,作乾粥(*陸翽《鄴中記》);南朝時吃甜大麥粥、杏仁酪和春日生菜。(《荊楚歲時記》)。

今天有些地方在清明吃「潤餅」也帶有這種吃春日生菜的遺風。「潤餅」也叫春捲,以薄麵餅皮包春蔬和蛋皮絲、豆干絲、肉絲,灑上糖粉和花生粉調味。古人說,黃曆「三月採食天壇之龍須菜,味極清美;香椿芽拌麵筋,嫩柳葉拌豆腐,乃寒食之佳品。」(《帝京歲時紀勝》)宋人上墳祭拜官人用麥芽糖糕點、糖果,一般人用棗餅漬薑(《武林舊事》)。

清明柳是活力與新生的化身。(shutterstock)

祓禊禳災  踏青春遊

明代王磐《清江引.清明日出遊》曲唱: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依稀舊時空清明時節,春景無邊,晴天道中,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遊戲笑鬧,穿柳探花,春光明媚惹人醉。在清明這天結伴成行踏青,乘春逐風光,是讓人賞心悅目的春之遊。清明踏青出遊,起源於古代的「祓禊(音同「福系」)[4] 。

古來儷人、公子王孫在上巳日到河邊祓禊、禳災招祥,是一種風尚。唐詩人萬齊融的詩句留下當時的情景:「佳人祓禊賞韶年,傾國傾城併可憐」;「公子王孫恣遊翫,沙場水曲情無厭」(《三日(一作上巳)綠潭篇》)。

其實,這種到河邊祓禊潔身的習俗是源於周朝的禮制,「春官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歲時祓除在三月上巳舉行,為何在這時舉行?因為這時天地「清明」是一年中最好的健身時機,此時用香薰草藥來沐浴潔淨身體,效果相加相乘,周朝人特稱為「釁浴」。

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卷》局部。(公有領域)

春秋時代的鄭國人有民俗,上巳之日,男子、女子在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持蘭草,祓除災禍不祥(見 《詩經.鄭風.溱洧》 )。 漢時傳繼這種習俗,三月上巳日,官家、民間都在東流水上,洗濯祓除宿垢疾病(《後漢書.禮樂志上》 )。還有一說,三月三日,清明之節,於水側祈禱祭祀,以祈求豐年(《通典 .禮十五.祓禊》。這種祓禊習俗,可說是後代清明節踏青春遊的起源了。大人、孩童,連同平日難得邁出門的女子都能穿上新鞋踏青、探春,因此清明節也稱作「踏青節」。

天地清明  曲水春宴

後來魏晉時,在上巳、寒食時節,曲水間的祓禊春宴就在宮中和文人間盛行起來了。人們熟知的王羲之名作《蘭亭集序》,就是在祓禊曲水宴的時空背景中產生的。

唐代時,這種雅緻風尚盛於宮中,皇帝在黃曆三月上巳日賜宴曲江,曲水流觴,羣臣賦詩,一時風雅發發。 唐文宗《上巳日賜裴度》詩的「題註」寫了時空背景:「上巳曲江賜宴,羣臣賦詩」。

當時官僚、文友間也在寒食、上巳期間舉行這種春宴,白居易《會昌春連宴即事》聯句寫道:「元年寒食日,上巳暮春天。雞黍三家會,鶯花二節連」。

現在國人對日本櫻花樹下「花見」趨之若騖,其實回顧一下唐人詩中的曲水宴,盛況宛然相識。今人清明時節的河邊水濱賞花會,在唐代時已經是全民的盛會。看看唐人劉駕《上巳日》詩句中的寫實情狀,彼情此景,古今相應,真是耐人尋味:

上巳曲江濱,喧於市朝路。相尋不見者,此地皆相遇。
日光去此遠,翠幕張如霧。何事歡娛中,易覺春城暮。
……

清明時節  名勝成市  斷鷂放災

到了宋代的清明節,時城人出城掃墓、踏青,引來各種玩藝把戲,聚集成市,吃喝玩樂,應有盡有。來看看南宋一代西湖掃墓情景,據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記載當時景況:

是日傾城上塜,……蘇堤一帶,桃柳印陰濃紅翠間錯走索、驃騎、飛錢、拋鈸、踢木、撤沙、吞刀、吐火、躍圈、觔斗、舞盤、及諸色禽蟲之戲,紛然叢集。而外方優妓、歌吹、覓錢者,接踵承應。又有綵妝傀儡、蓮船、戰馬、錫笙、鼗鼓、瑣碎戲具,以誘悅童曹者,在在成市。

清明節時的風景名地西湖畔宛若集市,攤販聚集湖畔桃柳濃蔭下,吸引大人小孩聽歌看戲玩耍,熱鬧非凡,玩耍遊藝的品項林林總總,集市之大成不讓古今專美於前。城外四野園囿之間彷如市集般熱鬧,人們尋芳討勝,極意縱遊,柳蔭花下友朋之間的聚會比比皆是。

到了清朝,清明掃墓,傾城男女也是紛紛走向四郊。他們各自攜帶著紙鳶線軸,待祭掃完畢,就在墳前施放紙鳶比高下。紙鳶就是風箏,也叫紙鷂。清時人有「斷鷂放災」的習俗,人們將希望禳除的災禍、病情寫在風箏上頭,然後將風箏放上天際,等到風箏隨風高飛、飛遠後,就剪斷絲線,寄望災病隨著風箏在風中消逝。(《帝京歲時紀勝》)

清明節俗,不管是緬懷先人展孝思的掃墓祭拜、禳災袪病的祓禊祈福,或是踏青探春曲水會,在陽春時節展現了各種生命面貌,都是拜賜於天地之氣清景明,展現天地人間最好的契合。除了賞盡天涯春景,還留一份清明給人回味!

註釋

[1]上巳:漢朝以前定黃曆的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有修禊之俗,以祓除不祥。魏晉以後,則改在黃曆的三月三日。

[2] 《燕京歲時記》:「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煙節,(*寒食)古人最重之,今人不為節。」

[3] 《通典‧禮十二‧上陵》:開元二十年四月,制曰:「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許上墓同拜掃。禮於塋南門外,奠祭饌訖,泣辭。食餘饌任於他處。不得作樂。仍編入五禮,永為恆式。」

[4] 祓禊:古人在水邊戒浴,以除不祥的一種祭祀。

[5]「禁火」是周朝就有的舊制,在春天出火。(《周禮.夏官司馬》)寒食時禁火,全國滅掉了火種,不舉炊只吃冷食,次日清明,就要鑽春木取新火,春天取榆柳,稱「柳之火」。@*#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除了祭祖掃墓這種習俗,古來的清明節,也是洋溢著春天活力,青春作伴喜春遊的時節。你知道歷代的人們在清明節時,如何享受清潔、明淨的時空舒放、伸展身心,暢快、盡興度春光?往下來看一看清明節充滿活力的節俗活動。
  • 清明是24節氣中的第5個節氣,太陽位於黃經15度。據《曆書》記載:「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 古人對冬至這個日子非常重視,不僅因為冬至是節氣,是節日,更因為冬至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關。天道所示,人間所依,天人合一讓人生順遂,所以冬至這一天的意義就在日常生活中凸顯出來。北宋的易學大師邵雍有兩首《冬至吟》律詩,探涉深奧隱妙的大道之理,讓人玩味沉吟,給人生命啟迪!
  • 冬至在一年中是個大日子,無論是在節氣上,或是在民俗節慶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裡,古人也教導人怎樣過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災殃。可知道哪些事適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來參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為。
  • 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内涵被讚為「人類無形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智慧,獨步全球,在國際氣象界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有關二十四節氣的內涵與起源、成因背景,請一起來了解:
  • 年年冬至,第一道曙光將照射在紫禁城太和殿正中的匾額上,奏報「一元之始」的訊息,這是元明清三代敬仰「初歲--冬至的勝景,而落實在民間代代相傳的冬至傳統食俗,也映射著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之光。民間傳統冬至吃什麼和中華文明之光究竟有什麼關係呢,讓我們來探索吧!
  • 從天人合一的精神意義來看,怎麼過冬?「四立者,生、長、收、藏之始」,立冬是藏之始,所以冬之養生重點在於閉藏、養藏。對應到我們的人體,立冬就是開始要讓身體潛藏、養精蓄銳的時節,看冬天養生保養六招。
  • 「九九」也是陽數之極,九九歸一,滿溢又將還原,黃金之秋將逐漸褪色,所以「重陽」也是個陰陽變化的關鍵日子。在古時的九九重陽就有了一些天人交融的登高賞景、感恩祈壽和避厄的風俗,也是今天重陽節活動的主題曲。
  • 天地四時節氣的循環,例如秋分的「陰陽相半,晝夜均,寒暑平」的現象,年復一年在時光隧道中循環往復,準確而無窮無已,這是誰的造化呢?「萬物由造化,誰通天地心」。藉著秋分的展現,讓我們重新思考上天教給我們的生存之道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