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華文化300問】

【文史】元宵節食俗 先有元宵或先有湯圓?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氣: 2785
【字號】    
   標籤: tags: , , ,

元宵和湯圓(又叫圓子)像極了,好像是一種食物的兩種分身,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見,在傳統節日的元宵節和冬至節的食物中更是主角兒。來個趣味問答,到底先有元宵還是先有湯圓?

「湯圓」、「元宵」的傳承

從詩人的詩中,我們找到了「元宵煮浮圓子」的古影像,「圓子」就是湯圓,現在台灣的閩南人還這麼叫。南宋周必大有《元宵煮浮圓子前輩似未嘗賦此坐間成四韵》,詩吟:

今夕知何夕,團圓事事同。
湯官尋舊味,灶婢詫新功。

星燦烏雲裡,珠浮濁水中。
歲時編雜咏,附此說家風。

詩中說了浮圓子的時空、描摹了浮圓子的情景:「今夕知何夕,團圓事事同……星燦烏雲裡,珠浮濁水中。」今夕元宵夜、慶團圓,廚房裡灶上大釜中煮浮圓子,圓圓如珠的圓子浮出濁水面。(煮浮圓子的時候,鍋中清水和了湯圓的糯米粉成了白濁水。)這一刻和現代人煮浮元宵的經驗完全相疊合。

浮圓子,珠浮濁水中。(容乃加/大紀元)

周必大的這首詩是「歲時雜咏」之一,就是記載一年四季中的節俗風土文化的風物詩。他的詩題說「前輩似未嘗賦此」,反映了他看到前人的元宵節風物詩中沒有「浮圓子」這一項,故而做成此《元宵煮浮圓子》補白了。從這裡來看,「先有元宵還是先有湯圓?」好像答案就要浮出水面了。真的是這樣嗎?再看下去。

清朝乾隆皇帝弘曆也作了《元宵煮浮圓子》一詩,詩句說了元宵的食俗和節俗:

美擅團圞節,名傳燈月筵。
清風同說餅,嘉夜煮浮圓。

從詩中看到賞燈、賞月、浮圓子,都是元宵節的習俗,同樣傳承了南宋元宵良辰美景之夜「煮浮圓(子)」、慶團圓的習俗。

乾隆皇帝弘曆還有一首《元宵聯句》(君臣合作的詩),詩的「題注」明白說出了「元宵」的來歷:「浮圓子,都人以元宵節食之遂名元宵。」清代北京人在元宵節吃圓子(湯圓),於是就把圓子叫成「元宵」了。

那麼元宵節先有元宵還是先有湯圓?答案就完全清楚浮現了!

晚清連橫的《雅言》記載了上元(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的「元宵」是「年節供祭之物」,也就是元宵節祭祀神明的祭品。《雅言》也引用周必大的《煮浮圓子》雜詠詩題注為典故,其後接著說「後人因元宵煮圓子,因呼圓子為『元宵』」。[1]

從這裡可以看到圓子、湯圓、元宵是一樣的食物。後代說它們作法不同,也不能完全概括,作法上可能是由於地區的不同而有差異。現在的人說「有內餡的叫元宵,沒有內餡的叫湯圓」,這也不是正解,可以說是後人籠統含糊「囫圇」吞圓子的看法。

形形色色的元宵

加花生的甜湯圓。(林秀霞/大紀元)

從清代的文獻來看,湯圓和元宵其實是一模一樣的作法。清末民初杭州人徐珂(公元1869年—1928年,原名昌,字仲可)著有《清稗類鈔》一書,就清楚寫了湯圓的表、裡和作法,現在來看一看,可以給圓子們正正名:

「湯圓,一曰湯糰。北人謂之曰元宵,以上元之夕必食之也。然實常年有之。屑米為粉以製之。粉入水,沉澱之使滑而製成者,為掛粉湯圓,有甜鹹各餡。亦有無餡者,曰實心湯圓。」

所以說湯圓(一名湯糰)在中土北方叫作元宵,其作法是「屑米為粉以製之」,就是把米(黏性的糯米)研磨成碎片米粉,「粉入水中」使它變成軟滑的糰子。現在熟知的「搓湯圓」和「滾元宵」兩種作法,過程中都利用了糯米糰子遇水變成軟滑黏稠的特性,使圓子形成圓圓滿滿的形狀。

「搓湯圓」。先用軟滑的糰子為基底,把糯米粉屑黏合成糰,再分成小塊,搓成圓。(龔安妮/大紀元)

湯圓有甜餡的、有鹹餡的,清代都叫「掛粉湯圓」,也有沒餡的,叫「實心湯圓」;有餡、沒餡都是湯圓、都是元宵。「上米糅纖粉,佳瓤(*糕點的餡)裹碎瓊」(淸‧弘曆《元宵聯句》)就是描寫上好米糰子——湯圓包有精美的內餡。所以說「沒有內餡的叫湯圓」這種說法並不正確。現代常見的元宵倒是「鹹餡的」這一味少了。《元宵聯句》詠歎湯圓「野具勝侯鯖」,就是讚美鹹湯圓美味勝於鯖魚的鮮美味。

湯圓、元宵的歷史

說到這兒,順便來追索一下湯圓,也就是「元宵」的歷史。徐珂說,華夏古人早就知道湯圓的美味,一年不分春夏秋冬四季都要吃。淸‧弘曆的《元宵聯句》提及「道古傳是荆楚,而今滿市城」,就說吃湯圓的風俗早在南北朝時的荊楚一帶就有傳說,現在(指清代時)滿城市到處都有,且一年四季隨時都吃得到。

而南宋周必大的浮圓子的經驗說「湯官尋舊味,灶婢詫新功」,將湯圓與漢代的古早味米甜點作了連結。漢代官府有湯官,專職供「餅餌」[2]。從古籍來看,「餌」這種食物在華夏文化中出現得很早,周代禮制中就有,是祭祀天地的「籩食」之一,也是宴饗貴賓的美食。「餌」和甜元宵(即甜湯圓)是同種類的食物,都是磨碎了米製成米粉,然後和水做成的棗、豆味之類的甜食,但是「餌」是蒸出來的,形狀不見得是圓的。

漢代《西京雜記》有記載「正月上辰,出池邊,盥濯食蓬餌,以祓妖邪」。「蓬餌」屬於「餅餌」一類的甜點。上元節(即元宵節)時食用的甜元宵,和漢代宮中正月上辰所食的「餌」,這兩種節俗食物的特性,從古籍的解釋來看是有些共通性的。[3]周必大所說的「湯官尋舊味,灶婢詫新功」表現了湯圓、元宵和上古美味的「餌」之間的關聯和差異,也足以顯現「元宵」這種中華美食的文化淵源流長,耐人尋味。

-註-
[1]《雅言》:「圓」、「丸」音同,以取團圓之意。按宋周必大《太平園續稿》:「元宵煮浮圓子,前輩似未曾賦此,坐間成四韻。後人因元宵煮圓子,因呼圓子為『元宵』。」

[2]《漢書‧百官公卿表》中有「少府屬有湯官」,就是少府屬下設有「湯官」職務;宋代《職官分紀》記載「漢官典職……湯官供餅餌」。「餅餌」最主要用於祭祀天地百神,放在「籩」器中稱為「籩食」,《周禮‧天官‧籩人》說「羞籩之實,糗餌粉餈」。鄭玄注:「餌、餈皆粉稻米、黍米所為也,合蒸曰餌」;《急就章》說:「溲(*調水和之)米而蒸之則為餌」;《玉燭寶典》干寶注說「糗餌者,豆米、屑米而蒸之以棗豆之味」。

[3]  同上。
@*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飛絮滿天春見早, 宇分六出鬧元宵。 輕柔漫舞娉婷嫋, 嫵媚回眸璀璨嬌。
  • 元宵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王勃從滕王閣高處臨觀秋景,所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瑰偉絕特的景色就來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陽日。共賞九九重陽詩詞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