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宗鑾大律師:多謝政府訓練出一班人權律師

人氣 3909

【大紀元2019年10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梁珍香港報導)自6月9日香港百萬人遊行為反送中揭開序幕後,義務律師團隊每個週末傍晚都會到警署會見被捕人士,為他們提供法律服務。香港大律師、法政匯思(一個由香港大律師、事務律師、法律系學生及擁有法律學位的人士所組成的專業團體)召集人吳宗鑾嘲諷說,感謝政府的密集訓練,讓很多年輕的義務律師,在短短4個月內成為和警察打交道的專家。

反送中運動持續至今4個多月,近3000人被捕,而每次抗爭結束後,義務律師的工作才正要開始。曾有律師表示,這是很累人的工作,很多律師整晚不睡覺,到警署會見被捕的人,有時一等就是4、5個小時。

香港大律師吳宗鑾也和其他義務律師一樣,週末跑警署、醫院,往往凌晨才到家。他當年決定從科技業轉行,重新念法律,就是希望守住香港的法治。

政府放任警察任意妄為

9月底,香港民間專業人士發布了一份連同附錄,長達300頁的《香港警隊的法定權力及監管》獨立調查報告書,明確列出自6月10日至8月10日,香港警隊涉嫌違法的行為以及法條。

吳宗鑾指出,警權過大,港府要負最大的責任。「很明顯就是因為政府放任不管,官員其實是看到警察在很多範疇做得非常不理想,但是他們又沒有去譴責、沒有去做出控制,因此警察更加可以任意妄為。」

吳宗鑾表示,他會不斷地告訴那些想使用暴力去抗爭的年輕示威者,「暴動罪」是怎麼樣的,「非法集結罪」是怎麼樣的,「擁有攻擊性武器」是怎麼樣的,那些罰則都很重,必須讓這些人清楚做事的後果,再讓他們決定是否去做。

「你犧牲的東西,其實相對於被捕人士來說,他們的犧牲更大。那作為律師,我可以做些什麼呢?用我的專業知識使你在整個過程中好過一些,會有一個公平的審訊。最終來說要尊重制度,在這個制度之下,我們繼續向前走。」

當被記者問到,經歷這4個多月,對香港的法治還有多大信心時,他表示,中共摧殘香港的法治,侵蝕香港現有的基本制度及核心價值,但整體上他是比較樂觀的,因為他對香港的司法制度有信心。

「我們的法庭,一直到終審法院,雖然我希望它會更加進取一點,但是起碼現在我們有一個獨立的司法制度,它是有一個所謂的gate keeper(把門人)這樣的角色。當然,這些事情我們不能只依賴法庭,整個法律界每一個人都有責任。」

多謝政府訓練出一班人權律師

吳宗鑾表示,這次反送中,有很多年輕的律師走出來做義務律師,這些律師在短短幾個月內成為了和警察打交道的專家。「他們做法律探訪非常地熟悉,他們上法庭處理法庭上的一些程序,對一些與公安條例有關的法例滾瓜爛熟,其實這要多謝政府一下子訓練出一班人權律師。」

吳宗鑾表示,這些律師將來可能會繼續營業賺錢,但他們不會忘記,在2019年的這個夏天,他們有一個密集的訓練,訓練他們怎麼去做一個人權律師,這是一輩子的技能。

無力感無法幫你走下去,要正面看待抗爭

吳宗鑾透露,6月9日,100萬港人上街反送中,他也帶著2個孩子參加了。雖然事先告訴孩子,不問結果,只是去做「對」的事情,但是當天晚上,當港府宣布繼續二讀修例時,他還是很失望,心情處於低潮。

不過,港人,尤其年輕人的抗爭並沒有停止,反而越挫越勇,以各種形式表達訴求,吳宗鑾表示,他從年輕人身上看到了香港的希望。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都要嘗試去做的,那你覺得對的,但是你不要有過高的期望,我們可能要分10步20步30步才能走到最後那個目標的。」

吳宗鑾還說,政府用很多手段試圖分化「和理非」和勇武派,但他們依然很團結,而一些主張「和理非」的也走出了自己的舒適區,願意冒著風險去參加警方已發出「反對通知書」的一些集會和遊行,這讓他很感動。

他說,再比如警察對中五生曾志健開槍,但同一時間,有個博士生為了救他而折返現場,被制服時還要求警員先為曾志健急救,「在這個中間你是否看到希望呀,我覺得很多時候,其實是有個正面的東西在那裡的。」

無論抗爭結果如何 都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美國眾議院10月15日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等3個與香港相關的決議案,其中,《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要求總統對侵蝕香港自治和法治的人士實施拒絕入境、凍結在美資產等形式的制裁。

吳宗鑾說,通過反送中運動,他學到很多東西。「香港人在過去幾個月的那種團結、那種創造力很厲害,用各種方式將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情提升到,你看到整個國際上有這麼大的迴響。」

他表示,法政匯思今後也要面向國際社會。「原來可以將這件事情提升到一個國際的層面,這個給了我一個靈感,也是我自己參與的一個組織,法政匯思,其實我們這兩年都有考慮過,未來的路應該怎樣走,可以多找一些人幫我們去打這場仗。」#

責任編輯:孫芸

相關新聞
元朗仍有5人留院 1危殆 親歷者痛訴求助無援
港人權監察急籲停止警察暴力 防止人道危機
桃空職工控資方協商態度硬 勞動部籲勞資持續協商
港警濫權濫暴 律師:恐犯酷刑及反人類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