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花間集錦 文化漫步

【文史】七月食瓜 華夏養生與處世智慧

作者:允嘉徽
font print 人氣: 142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黃曆七月吃什麼好?吃「瓜」!詩經豳風:「七月食瓜」,描繪了炎炎之日食瓜的生活文化,大瓜小瓜在華夏子民生活中,瓜瓞綿綿幾千年。

「瓜」象在鬚蔓間

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之五》提到︰「瓜字篆文,象瓜在鬚蔓間之形。」瓜主要分為兩大類,「果瓜」和「菜瓜」。果瓜就是甜分高、當作水果吃的瓜,「菜瓜」就是供作菜用的瓜。周代祭典所用的瓜都是果瓜。

「瓜」是象形字,像是瓜長在鬚蔓間的形狀。(容乃加/大紀元)

不管是「果瓜」或是「菜瓜」,結果前都會開出花來,人們重視瓜果,瓜的花往往未見經傳。其實瓜花也有它們美麗的世界,所謂的「一花一世界」,大自然也不會落下它們。明代陶益《喜王瓜》詩說:「縈藤摘去初懸實,並蒂持來尚帶花」,剛剛採下的鮮瓜連著瓜蒂上殘花一齊呈給人,生命力源源不斷輸送給人,讓人生活奕奕昂昂!

孟夏之月王瓜生 清涼妙比雪梨

中國古人以瓜中的王瓜(胡瓜)為入夏的標記節物,禮記月令:「孟夏之月,王瓜生,苦菜秀。」王瓜就是胡瓜,本草云:「張騫使西域得種,故名。」一說因隋煬帝忌諱胡人,將其改為「黃瓜」,民間又名刺瓜。它是蔓生植物,葉如木芙蓉葉,開黃花,雌雄同株異花。雌花結瓜,隨花並出,雄花不結瓜,人稱「謊花」。

乾隆皇帝有首詠王瓜的詩,以黃金、綠玉來描寫王瓜的花、果:「花是黄金纈,形如緑玉横」,又吟:「纂纂棗何爭。」以對比手法呈現王瓜淡泊的意境(《題沈周寫生二十四種 其十七 王瓜》)。在賞識的慧光照亮下,樸實的王瓜成為璞玉的化身。

王瓜脆嫩多汁,三伏天裡來一片王瓜,解煩、止渴,古人讚它清涼妙比雪梨、冰藕,「即見雪梨差可擬,因知冰藕未全誇」(明‧陶益《喜王瓜》)。王瓜不僅可以生食,做成醃菜也很普遍,北地也常在夏季醃王瓜作冬季的蔬菜。

王瓜也是一種食療植物,《神農本草經》記載,王瓜味苦寒,主治消渴內痺、瘀血月閉、寒熱酸疼、益氣愈聾。藥補不如食補,中國醫藥學的智慧在各種本草植物中處處展現,樸實的瓜果也蘊含著藥效。

夏愛苦瓜寒 警戒人生

王瓜自北方來,南方則有苦瓜。苦瓜又名錦荔枝、癩葡萄,因為它皮上的痱如癩,又像荔枝殼狀。苦瓜果熟會自裂開,內有紅瓤子,紅瓤也可食。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苦瓜原出南番,今閩、廣皆種之。」苦瓜之苗引蔓,莖葉卷鬚,七八月開五瓣小黃花,像碗形。

當今之時,苦瓜的聲名發發盛盛,列名健康食材的頂族。古人就說了:「冬憐甜芋暖,夏愛苦瓜寒」(明末屈大均),夏天吃苦入心經消暑熱,正是時候。

明代的《滇南本草》專門收錄南方亞熱帶地區植物,說苦瓜「味苦,性寒,入心、脾、肺三經。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瀉六經實火,清暑益氣,止煩渴」。看來,苦瓜的特質入心、脾、肺三經,正切合夏天食補的五行之理。該書又記載,苦瓜花也有藥效,花末配以開水服下,可以治胃氣疼。

味苦是苦瓜的特徵,有益於消暑熱;苦味也有益於人生,作為榮衰的警惕。元末明初劉伯溫的《竹枝歌 其五》唱道:

榮華未必是榮華,園裡甜瓜生苦瓜。記得水邊枯楠樹,也曾發葉吐鮮花。

看人生,有時起、有時落;看家族,有榮華、有衰枯。榮衰循環是人間萬象常態;起落跌宕則是家族德業所造。常見家大業大發達榮顯,曾幾何時敗業傾家,就如劉伯溫所歌「園裡甜瓜生苦瓜」。生命中「榮華未必是榮華」,在榮華處可能已經藏著敗壞的跡象,在得意時可能已經萌生失意的闇影。處處不離修德,化解禍患的萌芽;時時不忘修心,杜絕亂源的開端。記取衰枯的經驗教訓為壤土,培育人生的繁榮花。

夏日消暑樂事 浮甘瓜於清泉

除了菜瓜之外,西瓜則是黃曆七月解熱的甘瓜主角。按李時珍《本草綱目》引《陷虜記》言,西瓜自五代時就從回紇傳入中國,實際上,早於五代,瓜種已傳入浙東,但無西瓜之名,還未遍及中國。

「浮瓜」清涼可口,最是炎日美食。三國時代《曹丕.與吳質書》這麼說:「浮甘瓜於清泉,沉朱李於寒水。」古來成為消暑樂事的註腳。

然而,甘瓜美則美矣,清涼和生冷也是一體的兩面。西瓜性寒解熱,有天生「白虎湯」之號。所以元代李鵬飛《三元參贊延壽書》(簡稱《延壽書》)提醒人吃西瓜要節制,「多食至於霍亂,冷病人終身不除。」

貪一時之快食涼瓜可能導致冷病終身。《延壽書》記載了一個例子︰「防州太守陳逢原,避暑食瓜至秋,忽腰腿痛,不能舉動。」給人貪吃西瓜的借鏡。

當然,善用西瓜的寒性也有醫療效用,《本草綱目‧百病主治藥.咽喉》記載的「降火」的果木就有「西瓜汁」;西瓜皮也有藥效,可治療因為濕熱導致的唇濕爛。可見過與不及都不是好事,中和為美。

「瓜田李下」不納履不整冠

說到瓜,「瓜田李下」這個成語如浮瓜一般常常浮現腦際。「瓜田李下」是比喻容易引起懷疑的場合,古人提醒人「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是清白自守的處世之道。「瓜田李下」成語典故,出於北魏「清郎」袁聿脩。

據《北史.卷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記載,吏部尚書袁聿脩「在官廉謹,當時少匹」,當官之初,「為尚書郎十年,未曾受升酒之遺。」因此,他的舊識、長輩好友尚書邢邵,常常呼他為「清郎」。後人就用「清郎」指清廉的郎中。李商隱的詩《為滎陽公桂州舉人自代狀》中寫:「立中臺而克號清郎」,就引用了「清郎」的典故。

尚書郎袁聿脩後來當太常少卿出使巡省,考劾地方官員的功過,經過袞州,遇到老友邢邵正任職袞州刺史。意外之會特是開心!老友別後,邢邵送白綢為信。然而袁聿脩不接受白綢,給邢邵寫信說要慎避嫌疑,願能得到諒解:「瓜田李下,古人所慎,願得此心,不貽厚責。」因為袁聿脩身上負有考劾官員的責任,所以要避嫌不接受老朋友的禮物。

邢邵回書道「老夫忽忽」,沒想那麼多,對袁聿脩的拒收欣然解意,慎免「瓜田李下」之嫌。他從此更改稱袁聿脩為「清卿」了。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避免「瓜田李下」的嫌疑,乃處世智慧。(花蓮農改場提供)

中華文化瓜瓞綿綿,朝朝相繼。一條「瓜」藤就牽繫多少歷史文化的記憶?一個「瓜」果就蘊藏多少養生寶藏與處世智慧?天人合一的成果蘊於瓜中,留待後代續續不斷地開掘呢!

元(原題宋)錢選《秋瓜圖》(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

(點閱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國色天香」的王冠給了牡丹花王,而給花后「芍藥」的帽子,卻有千百種。早在《詩經》詩史上,展開相異的評論。芍藥有天授宰相的祥瑞徵兆典故故事……白居易看芍藥看到另外的空間……
  • 「菖蒲節」就是端午節,菖蒲和端午節習俗淵源久,菖蒲是端午的「仙花」,可以制五毒、斬千邪。菖蒲留下成仙、長生傳說:漢武帝遇見異、安期生成仙留下一隻鞋子……石菖蒲、漢唐菖蒲不一樣唷,照過來……
  • 端陽節期,濃豔的虞美人迎風招展,不幾日勾頸遺恨,楚楚一生轉首空。虞美人和霸王項羽留名史記,往事之多少?美人化作碧風去,霸王遺憾事。虞魂愴入苦情花,千年舞草逐夢,繞天涯!
  • 逢端午節話艾草好時節,艾草的多種功能中國人早知道,「艾」的豐富內涵超乎人們的想像!詩經中有詩傳史,《詩‧王風‧採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中國晉代有一位以艾草灸治法救人無數的女神醫鮑姑……
  • 夏至之花圓圓團團一大花球--繡球花。繡球花和夏至有何關聯?淸人黄之雋詞形容這花「借霞染雪微換芳顏」,詩情畫意美透了!花語表示團聚、幸福、圓滿、甜蜜和希望…
  • 周代《禮記》的〈月令〉寫:「仲夏之月木槿榮」,中華民族早就觀照木槿。木槿可以吃、可以觀、可也興、可以嘆:為何木槿自古以來擔任籬笆的角色?中國有怎樣的「槿籬」文化?「無宿花」木槿朝生暮落,詩人寄語後人生命幾何時,慷慨各努力」……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