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8年07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祝蘭德國報導)據安永會計師事務所近日公布的調查結果,中國投資商在歐洲的收購熱潮繼續降溫,投資總額減半;德國和英國公司依然是其最青睞的對象。
今年上半年,中國投資商在歐洲的收購或參股數量比去年同期減少了12%,即從126宗減少到111宗。投資總額從316億美元降到149億美元,其中最大筆交易是吉利集團以約89億美元買下德國戴姆勒公司的部分股份。
法國的交易額有所增加,從10單增加到13單,其中中國騰訊收購法國的電腦遊戲生產商Ubisoft為最大筆交易,金額10億美元。意大利的交易額減少了1單。
2016年上半年,中國企業在歐洲的併購數量為176宗。從那以後起,數量持續減少。
在安永負責德國、奧地利和瑞士的中國商業服務主管Yi Sun認為,造成此現象有多個原因,一個是由於被收購的企業所在政府擔心技術被賣光,提高收購門檻;一個是其它競標者提供更高的價位;另外,中國對資金的管控變得更嚴,中國投資商無法支付已經競得的交易。
Yi Sun表示,中國投資商的興趣沒有減少,只要歐洲出現吸引人的企業出售股份,競標者中總會有中國投資商。
中企投資重點轉向能源、高科技 遇阻力
Sun還說,中國投資商併購傳統工業企業最多,但是他們對該領域的企業的興趣在減少;反而對基礎設施、能源、高科技和醫藥領域的企業越來越感興趣。
今年上半年中國投資者收購的歐洲工業企業為23家,幾乎只有去年的一半(43)。而能源領域的交易數量為9單,去年同期是6單;原材料公司10單,去年同期是7單;消費品領域從去年的5單增加到今年的19單。
不過,中國投資者在收購高科技和能源供應公司時遇到的阻力越來越大。部分大筆交易以失敗告終或者面臨失敗。
例如中國國家電網公司(SGCC)打算入股德國電網運營商50Hertz的20%股份,因德國聯邦政府介入,交易告吹。
此外,Sun還分析說,賣家也變得越來越謹慎,經常在簽合同時要求中方提供「巨大保證」;中國投資者也越來越難拿到銀行擔保。
中企瞄準德國和英國企業
像往常一樣,中國投資商在德國和英國進行的併購量最多,都是22單,不過比去年同期都減少了4單。
從交易額來看,英國的交易額驟減,從去年同期有162億美元降到今年的6億美元。德國的交易額則增加了,從67億增加到99億美元,主要因為吉利集團出資約89億美元收購了戴姆勒公司的部分股份。
Yi Sun補充道,今年大部分被收購的企業屬於面臨破產的企業,也有部分是打算擴大市場份額,但資金不足的中型企業。
據德媒《商報》報導,據目前的發展,今年下半年交易額會「相對減少」。一名法蘭克福的投資銀行家認為,儘管中國投資者對德國企業的興趣很大,但由於貿易衝突和來自北京的嚴厲管控規定,中國的收購熱潮短時間內不會恢復。
德國最大的投資者來源國排名來看,中國排第四,前面是美國、英國和瑞士。
警惕中資收購 各國加緊審核
中資在全球展開的跨國收購行動引發德國、美國、加拿大等國的不安,也引起部分國家以「國安」為由阻礙收購進行。去年英國通過一項提案,允許政府對軍事、科技相關的交易案,擁有更多發言權。
今年7月初,監管單位以國安為由,阻止中資收購英國飛機零件公司北方航太(Northern Aerospace Ltd),該公司現已倒閉。
美國財政部今年6月透露,在考慮對中國企業在美投資設限,包括禁止將指定的美國科技企業出售給那些中資持有四分之一以上股份的公司。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除了收購限制之外,美國政府還計劃禁止某些科技產品向中國出口。
在德國,中資收購也遇到越來越高的限制。中國家電製造商美的2016年收購了德國最大工業機器人製造商庫卡(Kuka)之後,在德國引起巨大震盪,當時德國社會普遍對技術流失感到擔憂。這兩年,中資對德企的收購轉向了基礎設施、能源、高科技等方向。這更讓德國人緊張。
今年1月,德國經濟部國務祕書Matthias Machnig對《星期日世界報》表示,歐盟有必要在今年之內出臺相關法律,以便遏制中國投資者在歐洲的收購熱潮,減少科技和專業知識外流。歐盟具有創造性的企業在世界上很有吸引力,收購案越來越多,而且投標者中總是會有中資企業。
為了避免這類德企在扭曲的市場環境的融資條件下被中企收購,政府必須對那些受國家控制的、戰略性的企業收購行為進行更仔細的審核,在緊急情況下應有權終止交易。
今年6月,中國國家電網公司(SGCC)打算入股德國電網運營商50Hertz,但最終由於聯邦政府介入而失敗。
德國已經和法國以及意大利醞釀新的法律措施,更嚴格地審查外國投資,並試圖在歐盟範圍內實施,預計歐盟相關法案今年之內能出臺。#
責任編輯:余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