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倫納波城談兵:孫武比孫子兵法聰明

人氣 74

【大紀元2018年12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劉景燁波士頓報導)11月24日下午,美國辛辛那提醫學院副教授、著名中國歷史學者鍾倫納博士應中華多媒體協會之邀,在波士頓中華廣教學校開講「孫子兵法的侷限和現代應用」。在兩個小時的講座中,鍾倫納表示,「孫子兵法」中既有孫武的著述,也有後人添加的內容,其中不乏前後矛盾之處。後人若能根據時代背景靈活變通,那麼「孫子兵法」中也有很多策略可用到當今的商場和職場。

鍾倫納是香港大學學士及碩士,以及波士頓大學博士,出版了「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華夏文化辨析」、「華夏歷史重構」等多本著作。他每年感恩節期間來波士頓探親訪友,同時開辦講座,分享他過去一年對中華文化中某一主題的研究成果。在今年的講座中,鍾倫納剖析了「孫子兵法」的精闢和矛盾之處。

「孫武這個人比『孫子兵法』這本書聰明很多。」他結合歷史記載如是說。

鍾倫納表示,「孫子兵法」語句簡潔有力,其策略既有穩健又有猛進,這些兵法也得到史籍證實,因而得以傳頌千古。但是,後人往往因此而忽略其中的侷限之處。他舉例說,孫武帶領吳軍在「柏舉之戰」大勝楚國,但勝利不久後吳軍卻因軍紀問題慘敗,可見兵法當中缺乏戰爭結束後的善後策略。

鍾倫納還提到,這一兵法開篇的「兵者詭道」說法與全書「穩紮穩打」的思想矛盾。他認為,歷史記載反映了孫武對戰爭的謹慎態度:無勝利把握、無利可圖則不戰;即便能勝,損失太大也不戰。孫武還主張「奇」、「正」混用,在用好正常戰略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讓奇招、詭招生效。「用詭可以,但是作為『道』則是錯的。」鍾倫納說。

鍾倫納認為,「孫子兵法」中的矛盾主要源於後人的添加。到漢代,全書竟有八十多篇。後來曹操又將這本書重新註解,編成十三篇兵法。此外,後人也會斷章取義,例如人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然而原文是「百戰不殆」,意為沒有滅亡的危險,而不是一定勝利。

鍾倫納說,「孫子兵法」從戰前準備開講,涉及經濟、人事等諸多方面,因而在當今的商業、政治、社會中也有可用之處,但當事人要根據實際情況考量。

他提到,兵法對「君」、「將」、「民」的關係多有論述,但在今天結構複雜、分工細緻的人事關係中,這三者分別代表公司或社會的哪些人,則需要思考。

「孫子兵法」還啟發人們明確做事目的,每件事都應列出可預見的後果、代價和進度,定期檢查修改,還要完善善後策略。「孫子兵法」也強調資訊和情報。但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更重要的不是收集資訊,而是辨別資訊的可信性、代表性、時間性等特點。

鍾倫納還強調,當今社會利害關係複雜,即便競爭對象也未必屬於敵人。古時「孫子兵法」推崇不戰而勝,以減少消耗;當今社會中,化敵為友、互利雙贏則是更貼切時代背景的做法。

鍾倫納表示,由於孫武的個人經驗和時代背景不可複製,因而後人都是在背景不完全吻合的情況下,從「孫子兵法」中尋求啟發。「我也是提供多幾個無法完全吻合的角度,以供大家參考。」他說。◇

責任編輯:馮文鸞

相關新聞
鍾倫納談易經 變中求貞
孫武與孫子兵法
章閣:《孫子兵法》 世界兵書的「金字塔」
鍾倫納暢談古今之仁和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