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07月21日訊】前不久,有朋友告訴我,跟他一起吃飯的一位老外在席間不無感慨的說,「這裡一瓶飲料12元,我們三個人才36元,這樣的價格在我們國家恐怕是連一瓶都買不到」。如果這話是用來表明他們那兒的物價高,或許還能理解。但問題是,他又意猶未盡的補了一句,「在中國生活真不錯,物價那麼低,什麼東西都太便宜了!」
如此簡單的一句評價卻頗值得推敲!讓我反覆咀嚼的原因就在於,曾經不止一次聽過、並且早已習以為常的話語,到今天才發現,其實並不是那麼有道理。按捺不住的內心總是想問:一個國家的物價低真的是一件值得讚歎的事兒嗎?況且那位老外來自西方發達國家,用他在當地的收入水平來體驗中國的物價,肯定會覺得錢怎麼花都花不完啊!但這話要說給中國人聽,沒準兒就是「拉仇恨」,到頭來大家也只會羨慕的說一句,老外太有錢了。
這裡並不想為「誰更有錢」爭個臉紅脖子粗,而是希望能對老外眼中「什麼東西都太便宜了」的認識有所反思:於國於民而言,這種「低物價」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或許有人會說,東西便宜,還不好嗎?然而這種習慣性的認識在中國,尤其是在市場已被人為操控的「一黨」治下的中國,還真不一定就是對的。
一位旅居中國多年的韓國學者在其出版的書中寫道,「當我第一次來中國時就覺得中國簡直是購物天堂,件件都很便宜。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後,我卻發現便宜貨中沒好貨,真是一分錢一分貨」。由此我們不難想像,在中國,要想讓一件商品的價格低到不能再低,最重要的,就是將生產這件商品的原材料價格以及人力費用降至最低。換句話說,產品的低價是建立在不斷降低原材料品質、縮減人員開支的基礎之上的。
僅這兩個方面就足以讓我們釋懷。假貨泛濫、勞工的生存狀況堪憂,不正是如今中國社會最真實的寫照嗎?長久以來,世界各國都在陸續披露來自中國的假貨數量。比如「美國國土安全部曾發布的一項報告顯示,2014年進入美國的假貨超過90%來自中國」;「2015年,多倫多警方公開表示,加拿大八成的假貨產自中國」;「2011年,歐盟海關查獲的假冒仿製產品中,73%來自中國」;「2014年日本海關統計發現,92%被扣查的假冒商品來自中國大陸」;「世界海關組織的數據顯示,2006年至2010年間,全球範圍內查獲的假貨中有75%產自中國」。
看到這樣的數據,我們無法自欺欺人,還以為政府把好的產品都留給自己人,把壞的都銷往國外去了。或許恰恰相反,面對近15億人口都消耗不了的假冒偽劣,官方這才伺機對外輸出。最倒楣的還是那些永遠都吃不上特供、買不起綠色、有機食品的中國老百姓。他們生在假冒偽劣盛產的時代、死於有毒食品泛濫的一年又一年。因為造假的奸商都是奔著利益而去,並且都有權力庇護,因此決不會對造假的東西有所挑選。他們或許都明白了「民以食為天」的道理,在「吃」上造假更能實現一本萬利。
原料的價格就這樣被降至最低。那麼,人工費又如何呢?世界都知道,中國的勞工最廉價。然而,還有很多人並不清楚,這種廉價已迫使在中國生存的勞工走上了絕路。珠三角到底有多少工廠發生過類似富士康的「十三連跳」?在資訊不透明的中國,根本就是無人能知、無人能曉的。大部分連保險、甚至連合同都沒有的農民工,他們的收入或許連假冒偽劣都買不起。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廉價勞工並不只有「農民工」這一個群體。我們可以對比世界各國的「最低收入」,來了解一下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幾乎所有中國勞動者,他們的付出到底有多廉價。大陸的專欄作家劉植榮在其發表的文章中指出,「世界183個國家和地區的『最低收入』平均為41535元」,「排在前20名的國家除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和美國外,其餘的國家都集中在歐洲」。其中,最高的是挪威,該國的「最低收入」達到339132元/年。而中國呢?最低收入為6120元/年,不到世界平均值的15%,排在倒數第26位,甚至「有32個非洲國家的最低工資高於中國」。
此外,他還指出,「衡量最低工資的指標有3個,第一個就是最低工資與人均GDP的比率,用於解釋國家勞動力的價值」。這一比率的世界平均值為58%(國際勞工組織《世界工資報告08/09》的數據是60%)。儘管在他所提供的各國數據中,歐美大部分國家也略低於這個平均值,但重要的是,其它25個多數是非洲國家的高債務國,其最低工資都超過了人均GDP。比如埃塞俄比亞(127%)、剛果金(125%),幾乎都翻了一倍多。而中國是25%,世界排名第158位。
綜上足以看出,原料偽劣到能毒死人、勞工廉價到世界居末才能構成今天老外來中國所體驗到的低物價。那麼,同時產生的另一個相悖的問題是,一旦中國的物價漲上來了,是否就意味著產品質量有所提升、勞工們也開始迎來「漲工資」的時代呢?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因為在考慮物價之時,我們無法忽略的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就是稅收占比。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政府財政統計年鑑(2007)》公布的數據顯示,「若國家徵稅的總量均為1000元,排除其它方面要素的影響不論,作為價格構成要素之一、直接嵌入各種商品售價之中的稅收數額分別為:中國700元,美國168元,日本186元,歐盟15國300元。中國商品中所含的稅比任何一個發達國家都高:是美國的4.17倍,是日本的3.76倍,是歐盟15國的2.33倍。
經濟學家郎咸平也曾說過,「中國稅收占消費品價格的比重高達64%,而商品本身的比重只有36%,中國老百姓每購買100元的商品中就包含有64元的稅收,超過商品本身近1.8倍」。國貨如是,進口產品則更是。這裡要援引某韓國學者文章中的一個例子來加以說明。「如果一個LV包在法國的價格是100的話,美國是118,香港是120,中國是140」;「中國的種種稅,如進口關稅、消費稅和增值稅,使得奢侈品的價格比法國貴近四成」;「化妝品的話,稅負更嚴重,動不動超過50%」。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的物價對於中國的老百姓來說,實在是不算低。拋開「工資」的因素不談,僅從成本上來說,幾乎沒人會相信,物價高與產品質量好、勞動者收入高呈正相關。但可以確信的是,物價高與政府的高稅收以及在房屋、土地上的盤剝直接相關。若歸結到一點,我們終將發現,中國的物價無論高低,所呈現與反映出的都是政府對民眾千方百計的壓榨與盤剝。
責任編輯: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