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中國包攬「搞笑諾貝爾獎」不是童話

人氣 32

【大紀元2014年09月21日訊】1900年6月,世界著名的「諾貝爾獎」誕生之際,或許人們從不曾想像,多年後的1991年會有另一個同名卻不同義的「搞笑諾貝爾獎」新鮮問世。就在今年9月19日,「第24個首屆搞笑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在哈佛大學隆重舉行。這個由哈佛大學的一份名為《不可思議研究年鑑(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AIR)》的刊物所設立的特殊獎項,僅從因其舉辦的頒獎典禮每年都以「首屆」來命名以及那個「不可思議的研究」的刊物名稱上,就能明顯的感覺到無論是頒獎典禮還是獎項,都具足了嘲弄、諷刺的意味。

事實上,這個被定義為搞笑的「諾貝爾獎」,原本在創立者的意圖中是想要達到「初看覺得好笑,再看發人深省」的效果的。從那些因何獲獎的事件、緣由中,我們不難發現,「搞笑諾貝爾獎」不但能博眾一樂,更重要的是將讓世人對研究了半天卻毫無現實意義的科學成果、以及奇葩到足以引起反思的獲獎者進行更加深入的審視和剖析。在幽默的基調中,在嘲弄的氛圍中,這個「諾貝爾獎」似乎在尋求另一種與前不同的詼諧方式,讓人們對「科學不容調侃、責任不可兒戲」的理念牢記於心。

於是,包括生物、醫學、物理、和平、經濟、文學等固定獎項,以及公共衛生、考古、營養學等隨機獎項在內的各類獎項都是直奔這一目標與意圖而來。以2014年因研究鞋底和香蕉皮之間的摩擦力而獲得物理獎的日本學者、2013年因利用小鼠研究音樂對免疫功能的影響而獲得醫學獎的日、中、英研究團隊、2012年因考察人們在端著咖啡杯走動時咖啡的濺出情況而獲得流體力學獎的美國科學家為例,這些耗費大量人力、財力和時間的科學實驗以及看似樂在其中、卻忘了科學研究的本質與初衷的獲獎者們,他們之所以讓人忍無可忍的為之頒上「搞笑諾貝爾獎」,則正是因為他們的行為除了無效、無意義到不得不倍受恥笑、唾棄之外,就再無其它。

這似乎讓人想到了那些台上因無厘頭的表演太過拙劣而被台下觀眾仍垃圾、擲果皮的演員。然而此番公然舉行頒獎典禮,為那些與拙劣演員類似的專家、學者頒發其搞笑程度能夠得上「諾貝爾獎」榮譽的獎項,不過是在以一種更為文明的、化怒氣為笑聲的批判方式引起人們對公理、對責任的關注與共鳴。既然是批判,那麼除了科學領域之外,自然也少不了社會中另外一些與利益掛鉤、更需監督力量的涉及經濟、政治的各個領域。

源自「搞笑諾貝爾獎」的第一手資料顯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不少金融機構就被頒發了「經濟學獎」。以2009年「發明如何將小銀行變成大銀行,又變成小銀行」的冰島四間銀行的行政總裁、董事及審計師,以及2010年「創造並推行了一種新的引資途徑——將財政收入最大化,並將世界經濟(或僅是其中一部份)中的金融風險最小化」的高盛、美國國際集團、雷曼兄弟、貝爾斯登公司、美林證券的行政高管和總裁們為例,他們採取的那些猶如繞口令一般的解決危機的辦法,其實只是為自己變相吸金、謀利而尋找託詞和箭靶而已。某種程度上,他們的做法或許才是導致金融危機埋下伏筆、持續衍生的重要動因。

此外,問題頻現的官僚機構和政府職能部門也毫無例外的被聚焦於各類獎項的頒獎台上。2009年因將「Prawo Jazdy(駕照)」一詞誤讀為某駕駛者的姓名而對其發出超過50張的交通違規罰單的愛爾蘭國家警署就被頒發了「文學獎」。這種將「一語雙關」的文學修辭運用的太過投入、卻已然忘了己身之責的搞笑言行無疑是令人不恥的。2012年美國政府審計署(GAO)也因發佈了一份標題為「Defense Management: Actions Needed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Efforts to Estimate Costs of Reports and Studies(防務管理:需要採取行動來評估對諸項報告和研究的花費的估計的努力的影響)」的報告而獲得了這一獎項。這種類似「報告關於準備報告的成本所需措施的報告」不得不讓人們將視線停留在那些本應高效盡職、但卻沒事找事、只是做著無用功的公職人員之上。

除了對失職的嘲諷,還有對暴政的揭露。2001年一位名叫「馬里諾斯卡斯」的立陶宛人因想讓遊客體驗立陶宛被蘇聯佔領時期的勞改營生活,而建造了一座「斯大林主題公園」。在致力於和平、文明、非暴力的現代社會,這種期待看到文明倒退、非人境遇重現的極度扭曲心態,只能被無語的嘲諷為「夠『和平獎』的級別」了。2013年這一但願能在頒獎時喚醒當事人「和平」意識的獎項,再次頒給了規定「在公共場合鼓掌是非法行為」的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以及以鼓掌之罪名逮捕了一名獨臂男子的該國警方。

說到這兒,中國人或許有些按捺不住了。這個在世界範圍內屈指可數、卻能在中國找到無數對號入座者的「搞笑諾貝爾獎」,一經網絡報導之後,前來駐足品評、競相留言熱議的人可謂是絡繹不絕。不少網貼都在「質問」,幾十年來,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本就少得可憐,如今「搞笑」版分明實至名歸,怎麼仍是輪不上中國人呢?還有人不容分說、直切主題,已然開始自行討論「地溝油到底算化學獎,還是醫學獎」,「身中11刀、手腳被捆、丟河中死亡後,經調查為自殺是甚麼獎」,「又發行了多少億人民幣的中央銀行比津巴布韋央行及行長,誰更該獲『數學獎』」……事實上,這些爭先恐後的提名之聲不過只是拋磚引玉而已,旁觀者無不覺得意猶未盡,似乎大家都未能指出道明那個最應該獲獎的究竟是花落誰家,都無法統計中國到底存在著多少名副其實的獲獎者。

一片嘈雜的爭議聲中,只有一人高喊了一句:「據說這個獎項把中國排除在外了,因為中國一旦參選,將包攬全部獎項」。逗哏之側,自然不能少了捧哏。於是,「我們這沒有這個獎,畢竟維穩、和諧之聲無處不在」的完美回應,為大家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捧逗表演劃上了完滿的句號。由此可見,即便「搞笑諾貝爾獎」的提名與中國無緣,但其實中國不斷上演的各種奇葩醜劇早已實現了譁眾取寵的搞笑效果,只是「家醜不可外揚」的偏執之下,硬拿封鎖當遮羞布罷了。

責任編輯:尚一

相關新聞
2008年搞笑諾貝爾獎足球版出爐
絕對無厘頭 搞笑諾貝爾讓你笑翻天
搞笑諾貝爾獎出爐 笑中有思考
搞笑諾貝爾獎:科學家的另類盛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