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近的風景區有兩位工作人員,一男一女,年紀大約六十多歲。他們專門負責打掃環境、維護整潔,雖轄地有所不同,但任務並無二致,然而,他們待人處事的觀念與做法卻天差地別,不可同日而語……
據半年來的觀察,A女士是一個鬱鬱寡歡、心事重重的僱員。她總是眉頭深鎖、面若寒霜的行禮如儀、應付了事。更令人費解的是對於招呼、問候一概聽而不聞、毫無回應,似有滿腹的委屈和怨氣。也許,她身上有著難以啟齒、不足為外人道的重擔,但是,無疑的,A做的僅僅就是一份掃地的工作。
B先生的狀況則截然不同、大異其趣。他個性單純、開朗,清積水、掃落葉、除穢物,來者不拒、有求必應。道早、問好和感謝,是常掛在嘴邊的話語。那一天,看他二話不說的跳入圍籬內撿垃圾,處理完後臉上隨即綻放了一個燦爛的笑容,忽然感到他不僅僅在掃地,好像連心裡的垃圾也掃乾淨了……
有一首偈語很有意思:「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人人都把心地掃;世上無處不淨地。」典故出自於周利槃特,他是佛陀的弟子,由於資質魯鈍,常受到嘲笑,所以佛陀教他掃地時背誦「掃帚」二字。雖是簡單的兩個字,但他卻記前忘後、記後忘前,想到「掃」就忘了「帚」,想到「帚」就忘了「掃」,因此苦惱不已。
於是,佛陀慈悲的告訴他:「『掃帚』的意義就是去除塵垢。而你誦這二字的目的何在呢?」周利槃特思惟著:「什麼是塵垢呢?灰土瓦礫是塵垢;什麼是去除呢?去除就是清淨。所以佛陀是在提醒我們,除了掃除外面的塵垢外,還要去除心中的塵垢,煩惱除盡,智慧自然就會顯現。」就這樣不斷的身體力行,周利槃特終於開悟。
看似簡單的工作,其實,蘊涵深厚的功夫與智慧。或許,B先生沒那麼複雜的心思,他只是專注、認真的去做,完成任務後感到心滿意足罷了。而旁觀者卻感受到:他這樣的態度與行徑,不但自己歡喜,別人也歡喜;自己清淨,別人也清淨……@*
責任編輯:方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