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美食總讓人適可即止
且容我進一步具體說明。烤番薯、番薯羊羹、甜薯燒與袋裝零食「甜心藷」……這些全都是用番薯製成的食物。在上述選項裡,當你飽餐一頓之後,你還吃得下哪些食物?
我猜想應該沒有人會選烤番薯吧?番薯羊羹或許還吃得下一些,很多人也會拿甜薯燒搭配咖啡,當飯後甜點吃;如果是甜心藷……即使是才剛吃飽飯,還是能瞬間吃完一整包吧?
小孩子的胃容量較小,飯後可能吃不下甜薯燒,但如果是製成袋裝零食的番薯片,一定會喀滋喀滋地吃個不停。
仔細想想,同樣是用番薯做的食物,有些「吃得下」、有些卻「吃不下」,真的是很不可思議。其中的奧妙就在於天然的味道與精製味道之間的差異。
雖然原料同樣都是番薯,但在製作日式點心番薯羊羹時,會在番薯裡添加「砂糖」;製作西式甜點甜薯燒時,除了「砂糖」,還會添加大量奶油與鮮奶油等「脂肪」;至於飯後還是吃得下的袋裝番薯片,則添加了「砂糖」、「脂肪」與「鮮味調味料」,以及大量的「食鹽」。
另一方面,當人感到飽足時,完全吃不下烤番薯或秋刀魚,這個道理非常簡單,因為天然的甜味、鮮味與脂肪,再好吃都不會讓人過量飲食。身體會自行判斷正常狀態下的「必須攝取量」,並控制食慾。
反觀「美味四重奏」,這是人工製造出來的「非天然」味道。靠著單獨添加或是結合兩種、三種與四種味道,調製出受歡迎的口味。事實上,愈複雜的調味過程會讓我們無法正常控制食慾,進而攝取過多熱量。
小孩的胃容量較小,但只要一吃使用大量美味四重奏的炒麵或咖哩飯,孩子就會全部吃光光,相信為人父母者都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
如果是裹上厚厚一層美味四重奏的袋裝零食,孩子過量飲食的狀況會更加嚴重。袋裝零食比日式與西式點心更難應付,讓大腦不容易做出正常判斷,發出「吃飽了,停止飲食」的指令。大家都說甜點是另一個胃,我認為袋裝零食是「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另一個胃」。
脂肪量相當於「黑鮪魚肚肉」
以前有個電視節目曾經推出過一個單元,要來賓試吃「神祕天婦羅」。所有來賓皆紛紛表示好吃,頻頻詢問主持人裡面是什麼。其實這個天婦羅是將面紙油炸過後,再灑上少許鹽製成的。
這個單元的主旨就是要驗證高熱量的「脂肪」如何讓所有食材變好吃,從現場來賓的反應即可看出實驗結果相當成功。
個人認為若論危險性,袋裝零食與面紙天婦羅十分接近。雖說袋裝零食的原料是芋薯類或玉米,但切成薄片的造型就是讓它變成恐怖食物的原因。切成薄片的好處只是帶來酥脆口感而已,根本吃不到真正的食物。
原本以為吃「洋芋片」就是在吃馬鈴薯,但事實上只是在吃滲透至洋芋片裡的油,以及附著於洋芋片表面的調味料而已。
一走進超市與便利商店,就能看到賣場中許多架上都放滿了袋裝零食,其中甚至不乏零食賣場面積將近一半的店面。
坦白說,我個人認為吃一點洋芋片這類袋裝零食,的確是很好吃,但因為它太油膩了,所以我不會想吃多。我會因愛吃而買來吃的零食,頂多就是喝啤酒時配著吃的烤米果。
一直以來袋裝零食都給人「那是小孩吃的點心」的印象,但仔細逛一下賣場就會發現,許多零食廠商都推出了適合下酒的口味與產品。
受到通貨緊縮、景氣衰退的影響,我聽說買零食回家配酒的「宅酒族」有愈來愈多的趨勢。零食廠商為了刺激銷量,無不投注心力研發成年人喜歡的商品,大舉進駐超市與便利商店等銷售通路。
我的研究所調查了二十種袋裝零食的脂質量。各位讀者是否曾經看過標示在包裝背面的「營養標示」?
「營養標示」上清楚標示著該包零食的熱量與脂質量,仔細調查便會發現每包零食的脂質量從百分之二十到四十不等,平均約在百分之三十左右(百分比係指一百公克零食中含有幾公克脂質,因此只要對照營養標示,就能輕鬆算出含量)。
結果真是驚人。雖然每個人的喜好各有不同,但脂質含量百分之三十,是一般人覺得好吃的標準值。說得精準一些,脂質百分之三十相當於經典美食「豬五花肉」、「沙朗牛排」與「黑鮪魚肚肉」的脂質量。
每次美食節目播出來賓吃牛排或黑鮪魚肚肉時,一定會閉著眼睛,享受「油脂在舌尖上融化」的感覺,恍惚的神情宛如置身天堂。
既然袋裝零食的脂質量與牛排或黑鮪魚肚肉相同,吃零食令人感到飄飄然,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順帶一提,添加「大量起士」的袋裝零食,脂質量比黑鮪魚肚肉還高,達百分之三十六。
說來令人意外,速食套餐一定會附贈的炸薯條,脂質量只有百分之十左右而已。即使如此,只要在速食店裡觀察吃著炸薯條的客人,就會發現他們的嘴巴從來沒有停過,以「埋頭猛吃」來形容也不為過。
袋裝洋芋片雖然只有薄薄的一片,脂肪含量卻比薯條高,可說是名符其實的高脂肪食品。
換句話說,現代人是將脂質量比牛排或黑鮪魚肚肉還高的食品,當成「點心」、「消夜」或「深夜餐」來吃。袋裝零食吃起來酥脆無負擔,容易令人忽略其造成的健康隱憂,這是過去從來沒有的飲食文化劇變。
令人擔心的是,一般人不會每天吃牛排或黑鮪魚肚肉,但一包只要一百~兩百日圓的袋裝零食,卻是每天都能買來犒賞自己的「大餐」。
只要想吃,無論小孩或大人每天都能吃,我認為這就是愈來愈多人「戒不掉」的原因。@(待續)
摘編自 《為什麼一口接一口停不了?:揭開零食成癮的真相》 臉譜出版社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