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5月19日訊】去年十二月中旬安倍晉三出任日本首相後,日本的內外政策出現重大變化,像脫胎換骨一樣。其中大貶日圓匯率,活絡了低迷二十年的日本經濟,導致股市暴漲。他的經濟主張被稱為「安倍經濟學」。另外一個使人關注的議題,大概可以叫做「安倍外交學」,那就是他的外交戰略,很可以看出相當有針對性,那就是針對中國。這當然是因為去年習近平上台前夕,中國明顯的對日本施加重大的軍事壓力引發出來的反應。
美國、東盟是外交重點
由於日本的和平憲法所限,它的國家安全在相當程度上要依靠美國,所以美日關係非常的重要。尤其釣魚台就是由戰勝國的美國交到日本的手裡,中國忌諱強大的美國,對付「小日本」則信心滿滿。因此中國官方媒體,還包括海外被中共統戰的華文媒體,都在費盡心機挑撥美日關係,似乎只要美日分手,日本就會不戰而降了。
因此安倍上台後第一個出訪對像不是美國,就帶來美日不合的評論,無視歐巴馬總統也是剛剛連任,內閣正在進行人事改組。但是安倍改去鄰近中國的東南亞的越南、泰國、印尼,重要性僅次於美國。因為他們是與中國有緊密政治、經濟關係的東盟成員國,多國與中國有海權爭議。印尼、泰國這兩年經濟起飛,正加強與日本的經濟合作,尤其印尼有兩億四千萬人口,全球排名第四,提供日本很大商機;安倍在二○○七年擔任首相時訪問過印尼。而中國與越南都是共產國家,但是西沙海權爭議的火藥味僅次於釣魚台,從越南不斷爆發反中示威就可以知道了,日本與越南建立了中國最喜歡展現外交成果的「戰略夥伴關係」。
安倍到今年二月才出訪美國。美國低調,日本高調,「日本回來了」成為他的經典名句,但又引發美日出現分歧之說,那又是有意識的渲染。其實美國在處理與中國的政治關係時,一向是低調的風格,不願去觸怒中國,但是基本政策卻是堅定不移,與中國的大聲喧嘩很不同。歐巴馬當著記者面,對安倍一句「放心!在你首相任期內,會有美國作為堅強的夥伴」,就已經展現美日的親密關係了。在最近中國以八艘海監船與四十架戰機的「船海」與「機海」戰術威脅到釣魚台時,美國國防部長海格四月二十九日在華府與來訪的日本防衛大臣小野寺五典舉行會談後,在聯合記者會上再次重申,釣魚島由日本管轄,並屬於美日安保條約的適用範圍。
出訪俄羅斯挖中國王牌
安倍的另一個重要戰略是四月底出訪俄羅斯,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高峰會,併發表聯合聲明。這是日俄兩國暌違十年後首度發表的聯合聲明,尤其提及擴大安全保障合作。俄羅斯是習近平出任中國國家主席後第一個出訪的國家,旨在向美日打「俄國牌」,但是不到一個月安倍就接踵而來,顯示「挖王牌」的手段。日本與俄羅斯有北方四島的領土爭議,但是相對日本面臨中國的威脅,與俄羅斯對中國的疑懼(這個疑懼導致對習近平的到訪缺乏熱誠的接待),日本與俄羅斯有更多的共同語言。而日本對俄羅斯石油的需求,也避免俄羅斯太依賴對中國的出口。
離開俄羅斯,安倍訪問阿聯酋長國、沙特阿拉伯、土耳其等國。表面上,日本與中東主要是經濟合作問題,日本需要原油,中東需要核技術,但是也應該注意到,中國在中東的主要合作對像主要是伊朗,與其他國家反而冷淡了,對敘利亞阿賽德政權的支持也得罪其他中東國家。為了反對東土獨立運動而撒大錢拉攏土耳其,安倍的到訪也是可圈可點。日本趁虛而入中東,這是中國的「腹背」地區。今年三月,日本自民黨代理政調會長鹽崎恭久訪問蒙古,遞交了安倍的親筆信。蒙古是中國北方的鄰國,在蘇聯解體後,中蒙邊界是中國最長的國境線,過去蒙古是「中國一部份」,中國也曾經是蒙古的一部份。這個訪問自然也刺激到中國的敏感神經。
結盟蒙古印度緬甸台灣
印度是大國中的中國宿敵,不但人口僅次於中國,可以無懼中國的人海戰術,也是擁有可以射到北京的長程導彈核國家。二○○七年安倍訪問過印度,這次自然也是要拉攏的對象。印度對中國的態度很明朗,不必安倍做工作,只消「重溫」就可以了。因此拖到今年五月,日本副首相兼財務相麻生太郎才會訪問印度,並為安倍的正式訪問鋪路。
日本政府相關人士還透露,安倍將在五月下旬訪問緬甸,並與緬甸總統登盛舉行首次會談,而可能成為未來緬甸總統的昂山素姬,則捷足先登四月中旬到了日本,受到超規格的接待。安倍會見是表達了會經援並支持緬甸的民主化。素姬的老爸昂山將軍二戰期間曾經聯合日本反對英國統治,雖然後來分手,總還有點歷史淵源,所以未來的日緬關係不能輕忽。
而對第一島鏈的台灣,安倍也釋放善意,簽署拖了十七年的漁業協議,開放鄰近釣魚台的海域給台灣漁船捕魚。這個協議由日本的外務省直接介入,顯見其政治意涵。但是釣魚台海域日本還是堅持其主權。加上開放的海域是排他的,主要是排中,可見北京會多惱怒。但是北京不能太反對這個協議而得罪台灣民眾,因此只是低調表示反對。即使後來加強對釣魚台的軍事壓力,也不便明說與這個協議有關。
在完成這些外交動作後,安倍外交學就基本完成對中國形成的完美的「包圍圈」。當然,這是紙上談兵的包圍,主要還是政治包圍,但也提供了日本某些安全感。七月,日本將舉行參議院的選舉,安倍經濟學與安倍外交學,將使自民黨得到足夠的支持。安倍近來大動作穿上迷彩服登上坦克,還高呼「天皇萬歲」。這些除了選舉考量,也是為修改憲法,使日本邁上正常國家的輿論準備。經過二戰的教訓,本來日本人民是反戰的,但是因為中國與北韓太多的軍事恐嚇與動作,使日本民情急劇右轉,因此安倍的右派表現,使他贏得高支持度。
歷史傷口是安倍的漏洞
但是「安倍外交學」還有一個漏洞,那就是南韓不買日本的帳,即使它受到北韓的軍事威脅。這除了有獨島(竹島)的主權爭議外,當然還因為日本當年的侵略行為,南韓曾經是日本的殖民地。如何處理日韓關係,將考驗安倍外交學。
相對於日本比較長期的佔領朝鮮半島,東南亞國家在二戰期間也受日本侵略之害,例如菲律賓。對他們來說,日本是歷史威脅,中國是現實威脅,因此可以忽視過去而重視現在,但是安倍如果不注意歷史因素,而不小心挑起歷史傷口的話,他的安倍外交學也會打折扣,雖然不會前功盡棄。因為中國肯定也會採取反制手段,挑起歷史傷口與煽動民族主義是成本最小的手段。安倍外交學涉及的範圍,除美國與俄羅斯外,幾乎都在亞洲,顯示未來幾十年,亞洲的兩虎相鬥將是亞洲區域和平與穩定的最大問題。其來源自是中國的軍事崛起。此時重溫列寧的帝國主義論,將會有新的體會,只是中國這個「社會主義國家」也加進「帝國主義」的行列而要求重新劃分勢力範圍與瓜分資源了。
——原載《動向》雜誌2013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