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特首仕途與中共局勢緊扣

人氣 1
標籤: ,

【大紀元2012年04月09日訊】(新紀元週刊269期,記者吳雪兒香港報導)在連串的互揭黑材料,連現任特首曾蔭權都被牽涉其中的第四任特首選舉,終於在3月25日由梁振英以689低票當選。被稱為「三低」特首(低得票率、低民望、低凝聚力)的梁振英,能否吏途順利,與中共當前局勢緊緊相扣。

選舉期間,梁振英地下黨員的身份一再成為社會討論焦點。加上唐英年於3月16日晚,第一場特首辯論中,指控梁振英提出縮短商業電臺牌照續約的時間,及其於2003年港府嘗試硬推23條立法時,曾經提過可能要出動防暴隊、催淚彈對付示威者的言論,因此,梁當選引起了香港社會不少的反彈。

香港人得靠自己

4月1日,1萬5千香港民眾上街抗議,主辦單位——民間人權陣線召集人黎恩灝在街頭宣讀當天「抗議中聯辦亂港大遊行」的宣言部分:

「2012年3月25日是香港人黑暗的一天,梁振英在一個700萬人居住的國際大都會,只是有689人的支持,就登上了新一屆特首寶座。小圈子選舉無視民意固然可恥,但更可恨的,是香港中聯辦在特首選舉過程中,不斷破壞香港人堅守的信念和價值。……我們經歷黑暗,卻要從中踏出光明。對抗有如豺狼的鐵腕政治,由今日開始。民陣在此呼籲全港市民,尤其是參與了剛過去的民間全民投票的22萬位朋友,在4月1日,實踐信念,捍衛尊嚴,不做愚民!」

公民黨黨魁梁家傑指,中聯辦違反一國兩制,破壞《基本法》,粗暴干預特首選舉,這是香港內部事務的事情:「我們最擔心的是(梁振英)一直以來,選舉那麼久,都不願意為普及、平等選舉說一句話,當你見到好像赫鐵川在批評鐘庭耀,他沒有說過話,當曹二寶去轟梁卓偉,他沒有說過話,當何俊仁要拿回鄉證時,他的答案比曾蔭權更差!你知道他是什麼人,無論他是不是共產黨都那麼可怕。」

至於港人今後應該如何面對,梁家傑說:「香港人要自己爭氣,因為如果香港人自己應命,覺得已經沒有得再爭取,香港就一定沒有,如果靠梁振英寫報告上人大常委會,要爭取真正的普選,我想是妄想,所以要靠自己。」

有分析指,不少港人認為董建華是「商人治港」,曾蔭權是「公務員治港」,而梁振英則是「黨人治港」。梁振英於當選後第二天立即到中聯辦「報到」,突顯中共治港的角色。坊間不少感嘆,認為是共產黨正式治港的一個時代開始。

時事評論員林保華在《爭鳴》撰文〈梁振英贏了,共產黨輸了〉中指,梁振英當選,是在北京與中聯辦強力介入下的結果,而中共此舉也讓它在全世界的形象受損,從這點來說,共產黨是輸了。

狗急跳牆,中共不顧一切,跳到臺前,直接操弄特首選舉。對於梁振英不避嫌,於當選後第二天到中聯辦的舉動,中國事務評論員晨鐘分析說,梁振英此舉其實是中共對港人擺出來的下馬威:「欺騙港人,以為中共還很強勢。在面對國內當前失控的權鬥局面,中共使用它一貫的技倆,欺騙民眾,希望可以渡過難關,起死回生。」

百度解禁 胡、溫試水溫

今年2月初,王立軍出逃美國領館事件爆發,王立軍上司薄熙來隨後倒臺。之後,江系所嚴密把控的「百度」,出現「趙紫陽紀念館」、「六四的真相」等字樣,並多次顯示長期被中共嚴密封鎖的法輪功、神韻、活摘法輪功學員器官、天安門世紀偽火等信息,甚至遭到封殺十多年的《轉法輪》,以及「大紀元新聞網」等。

分析人士認為,這並非尋常之舉,而是胡、溫要試水溫,以及中共高層幕後鬥爭激烈的表現。

上週,大紀元網站受到中共黑客前所未有的攻擊。分析認為,大紀元披露了大量被中共長期隱瞞的真相,並解析了中共目前分崩離析的態勢,已經被視為這次中共高層內訌、中國最新政局等新聞的領軍媒體,也同時引起了周永康等江系人馬陷入極度驚恐中所作出的舉動。

美國權威網絡排名工具權威網絡Alexa.com顯示,王立軍事件出現以後,《大紀元》的網上排名於2月4日到2月10日期間,推前了4,500位,並於3月20日登上2,049位,遠遠超前同日的《世界日報》(1萬1,720位)和《星島日報》(2萬8,064位)的排位。晨鐘說:「事實上,中共內鬥已經成為世界關注的熱點,如果有注意,外國媒體也在緊貼事件發展作報導。」

他續說,梁振英上臺是否是「黨人治港」的開始,他有所保留。他說:「以現在從中共內鬥失控的局勢看來,黨人能否治港仍未知數,分分鐘鐘是『黨人治國』時代的結束!」

特首選舉後一週,港人已經急不及待,上街抗議中聯辦對選舉的操控。主辦單位民陣拉著狼皮造型的大橫幅,帶領著民眾,向中聯辦出發。「如棋世事局初殘,共濟和衷卻大難。豹死猶留皮一襲,最佳秋色在長安。」是北宋時期易學家邵雍所作的梅花詩,這十首預言詩其中第八節,喻意今天中共的局勢,港民眾拉著狼皮到中聯辦,天象的折射乎?!◇

本文轉自269期【新紀元週刊】「焦點新聞」欄目

相關新聞
民進黨:吳敦義見梁振英為防災 說謊
唐英年與「地下黨」梁振英競爭香港特首
梁振英因地下黨身份被港人冷落
香港工黨斥梁振英避談民主拒辯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