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4月06日訊】 (大紀元記者邱晨溫哥華報導)溫市府就華埠建築物高度進行的公聽會,4月5日進入第二輪,等待發言的人數仍然達123名,市長羅品信宣布,當晚無法保證公聽完全部的發言,4月7日與4月18日繼續進行。
支持與反對放寬華埠建築物高度的雙方,仍然互不相讓,各抒己見,希望說服市議員們接納自己的意見。贊成方認為,放寬建築高度有助於繁榮華埠,改善華埠安全與環境。持異見的反對者,認為他們不考慮現實情況,一旦放開高度,帶來的就是華埠不再,窮人賴以生存的環境不再。
市議員們聽取雙方意見到晚上11點,然後表示將繼續召開兩次公聽會,聽取所有人的發言。
華埠商業促進協會會長周德成發言表示,增加華埠建築物高度,有助於社區安全、改善附近吸毒的環境。他稱:「改變並不可怕,而是在改善環境。」
他認為,如果華埠維持現狀,將如日本街一樣,日趨蕭條,商店關閉等。
丹‧費斯(Dan Fass)則挑戰市議員們,為甚麼提出放寬華埠建築物高度的議案十年中,議案的內容不斷在改變,將2004年的一些強調社會住宅的部份刪掉了?
他還強調放寬華埠建築高度遭到國會議員戴慧思與省議員關慧貞的反對,還有許多學者也站出來反對,市府卻沒有好好諮詢民眾的反饋意見。
市議員雷振華與鄭文宇挑戰對方的數據準確性,認為他們獲得的數據反映的情況相反。
來自中華文化中心的Eric Szeto發言表示,華埠需要繁榮、吸引更多遊客、開設粵劇班等等,不過他認為市府的行動實在太遲緩了,一拖十多年。
他建議不同建議的各方坐下來,商量出一個行動方案。
UBC講師與城市規劃員納森‧恩德森(Nathan Edelson)提出了實際又獨特的觀點,吸引了所有市議員的注意。他從專業的角度,建議增加華埠建築密度,不一定是唯一繁榮華埠的辦法,而且社會服務、上級政府撥款等,都是需要考慮進來的因素。
他認為保證低收入階層的服務,維持商店的現狀,都是需要考慮進去的因素。市議員們紛紛向他索要資料。
馬氏宗親會的William Ma,提出華埠的宗親會建築都已經陳舊,需要翻新,而且抗震能力差,如果適當提高建築高度,比如在華埠片打街北邊,高度增加到75英尺,而南部增加到120英尺,是可以接受的。
Spartacus書店的代表艾琳‧因納斯(Erin Innes)則建議市議員親自去華埠與東端看看,那些低收入民眾與鄰居的情況,她以自己的經歷希望說服市議員們,興建高樓的結果就是,這些人不堪高房價的重負而不得不遷移他處。◇
溫哥華華埠建築高度限制繼續公聽
人氣 2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