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18日訊】(新紀元週刊第180期焦點新聞)高聳的紀念碑,在殘陽下閃耀;二十四萬遇難者的名字,靜默銘刻在紀念牆上。事隔三十年,唐山大地震的撼動依舊。在世紀大災難面前,人們更想知道的是真相。
當大陸電影導演馮小剛試圖以人性感動觀眾,以及用挑戰《阿凡達》的特效包裝來演繹的《唐山大地震》,正在中港高調宣傳之際,一部真實地反映唐山大地震被隱瞞的大陸紀錄片《掩埋》,低調地在香港獲獎。
該片成功地挑戰了中國地震三大禁區(地震預報、校舍垮塌、救災款去向)之一的地震預報,是中國首部探尋地震預報的作品,繼獲得二零零九年中國紀錄片交流週優秀紀錄片獎外,日前在香港摘取了第三屆華語紀錄片節長片組冠軍,但該片至今無法在大陸公映,香港媒體也對這個獲獎題材禁音,卻無法阻止該片在網上熱傳。
受川震觸動 揭露預報被隱瞞
「謝謝各位。」《掩埋》導演王利波帶著憨厚的笑容,站在香港藝術中心的領獎台上領獎,這位樸實的哈爾濱男子的獲獎感言簡短地只有這幾個字。
然而他的紀錄片卻沉重地叫人沒有辦法呼吸。
高聳的紀念碑,在殘陽下閃耀;一個又一個名字,沉默著的二十四萬遇難者的名字,銘刻在紀念牆上。黑白影調,伴隨嗚咽的配樂,……長達三分半鐘不同景別的紀念碑和廢墟影像,是紀錄片《掩埋》的開場。
「紀錄片作為一塊鏡子,讓我們看到很多平日看不到的社會現實,或者當我們知道更多的事實時,就知道怎樣去減少痛苦了。」
王利波受到汶川大地震觸動,花費了一年時間實地採訪並拍攝了《掩埋》,揭開三十年前唐山地震被掩埋的真相。片中採訪了包括地質部地震地質大隊黃相寧、北京地震隊耿慶國、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室華北組組長汪成民等一批專家,他們都曾在當年的唐山大地震之前,歷盡艱難,向國家有關部門發出了準確預報,但到了國家地震總局都被壓了下去……
地震非不可測 關鍵在知情
當年發佈資訊救了青龍四十七萬人的國家地震局汪成民,曾將意見上報給地震局領導,但不獲得重視,「他做出了一個舉動,很驚人的,那時文化大革命那時大家貼大字報,他就把他做成一個大字報為了引起領導的重視,這個是很戲劇性而且很有時代性的一個事情。」
汪成民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他的地震小組被解散,個人也長期受到打壓,但他的勇氣深深地打動了王利波:「但在那種條件下,他所做的一種事情,他的勇氣和良心我是覺得很打動人的。」
針對中共當局多番強調的觀點:地震不可預測,在紀錄片中,專家做出了回答:發達國家走的是抗震這條路,但是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走不了,因為花錢太多。汪成民一針見血地說:「關於地震不能預測,不是在於知識的限制,而是因為管理水準太低。這個水準上不去,好的科學家、知識和技術,仍然發揮不了作用。」
地震學家黃相寧亦說道:「這次汶川地震的出現和當年華國鋒處理唐山地震問題,溫總理同樣犯了華主席當年的錯誤。這個錯誤意味著,後面的地震還要繼續奪去中國人民的生命。」
王利波表示,雖然地震是否能夠被準確預測目前還沒有科學證據,但地震前發生的異常現象卻是肯定存在的,民眾不能被剝奪知情權:「這些異常現象能不能作為地震發佈的預報,能不能被說出來,有沒有發生過,讓大家知道,這個是很重要的。」
在紀錄片完成後,青海大地震又發生了,一次一次眼見無辜的生命死亡,都令王利波痛苦異常,他最希望的是這類悲劇不要再上演。「這種悲劇確實是一次又一次的在重複,而且這種情形可能還會持續下去。我覺得讓更多人瞭解地震預測的知識,第二讓大家關注自己的發言權和知情權,這是我最想要的結果。」
多部大陸紀錄片獲獎 挑戰中共禁區
除了《掩埋》之外,今年香港第三屆華語紀錄片,大陸紀錄片大放光彩,十三部入圍作品中有十部大陸作品,囊括主要獎項,而且題材廣泛,多角度挑戰中共報導禁區,但都無法在大陸公映。獲得長片組季軍的《喉舌》導演郭熙志,曾在深圳電視台工作,他以紀錄片方式,錄下深圳電視台主管對記者赤裸裸地表白:「其實我們做記者的,不要把自己簡單地看成是社會事件的記錄者,其實你是搞政治工作的,對我們黨的事業,對我們群眾生活,產生不利影響的話,你們盡量不要去碰。」可以說是對大陸黨控傳媒最辛辣的諷刺。
多位大陸紀錄片導演親身來港出席頒獎禮並和評委合影。他們對作品在香港獲獎感到高興,但亦慨歎揭露內地社會問題的作品無法在中國大陸上映。
郭熙志坦言一部揭露「家醜」的片子在大陸被禁,要在夾縫中求生,只能在大陸的學校、酒吧等地方放映,他相信將來大陸盜版會很盛行。浙江衛視的媒體人金華清,他花了三年時間記錄了自己家鄉垃圾污染問題,製作了這部《呼嘯的金屬》,獲得短片組亞軍,但他表示,這樣的紀錄片不可能在大陸公映,只能私下放映。獲短片組冠軍大陸導演明明也表示,她的《畫在牆上的夢》也只能在大陸獨立紀錄片節或者學校等小範圍放映。
負責舉辦影展的香港導演張虹,希望透過香港的窗口幫助大陸紀錄片走向海外。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