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smo.com)
【大紀元8月16日訊】近日,在廣西扶綏縣山圩鎮那派盆地六榜村發掘出一具完整的恐龍化石骨架。經過有關專家論証,這是一具距今約1.1億年的早白堊世植食性蜥腳類恐龍化石骨架。它的發現是迄今為止中國南方地區在早白堊世地層中首次發現的完整的恐龍化石骨架。
新華網消息,在發掘現場記者看到,發掘地位于一處3級階梯式的田地內,恐龍化石主要分布在上面兩處,最下面的一級田地內零星地散落著恐龍化石碎片。到目前為止,已經發掘出并能确認的化石有:肋骨、脊椎骨、股骨、趾骨等大大小小化石近60塊,其中一米多長的化石就有20多塊,最長的肋骨化石達1.6米,最粗的腿骨化石宛如小水桶。
据廣西自然博物館莫進尤副研究員介紹,由于該具恐龍化石分布面積大,且埋藏淺風化嚴重,個別化石已經破碎,發掘工作難度較大。但從目前的發掘情況看,整個化石的分布和排列比較有規律,沒有分离,基本保存完整。能夠証明,當時的恐龍屬于原地埋藏,發掘出的化石是同一衹恐龍化石,它的体長在25米左右,屬于巨龍。
恐龍大的分類為,蜥腳類恐龍和鳥腳類恐龍。中國曾在內蒙古、新疆等几個北方省區發現過早白堊世完整的恐龍化石。1963年,廣西區域地質調查隊在桂平市的社步盆地紅色岩層中也曾發現一塊中型動物肢骨化石,后經中科院古脊椎動物与古人類研究所專家鑑定,此化石為原始鳥腳類恐龍的脛骨,盡管這一發現拉幵了廣西發掘恐龍化石的序幕,但是在南方,發掘出早白堊世地層中完整的恐龍化石,這次發現還實屬首次。
廣西自然博物館副研究員王(危右加頁)告訴記者,根据發掘出的恐龍化石,以及當地目前的地質結构、地形地貌分析,那派盆地屬于中生代東西向构造擠壓形成的小型斷陷盆地。白堊紀初期,盆地里水源充足、溫度适宜、各种生物繁茂,恐龍也毫不例外地生活在這里。后來,隨著大陸板塊漂移,地殼發生變化,恐龍等各种生物也隨之被埋入地下。
他同時稱,這一發現對研究中生代后期恐龍的繁衍發展以及大陸板塊的漂移具有重大意義,對了解中國南方地區在一億年以前的生態環境和地形地貌狀況具有重要的參考价值。
另外,在距离此次發掘點不到500米的另一地,參与此次發掘工作的百色市文管所所長黃鑫發現了4顆牙齒化石,經專家鑑定,這是与恐龍同時代的水生爬行動物蛇頸龍的牙齒化石,這一發現又為對比分析恐龍當時的生活環境具有重大意義。
目前發掘人員正沿著已發現的几塊相連的椎骨化石繼續向前挖掘,待發掘結束后,將所有的化石送到有關部門進行研究。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