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悦读唐诗】唐太宗〈咏雨〉

明珠
font print 人气: 187
【字号】    
   标签: tags: ,

唐太宗所写的景物诗,艺术成就是相当高的,手法也有独到之处,可是历代却少有人注意到。笔者认为,想研究唐诗,写好唐诗,不可不认真的读一读唐太宗写的诗。

在《全唐诗》中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写的〈咏雨〉诗二首。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意境各不相同,写作手法及特点也不尽相同。下面笔者就详细的讲解这两首诗。

唐太宗 〈咏雨〉(《全唐诗•卷001_036》)

罩云飘远岫,喷雨泛长河。低飞昏岭腹,斜足洒岩阿。
泫丛珠缔叶,起溜镜图波。濛柳添丝密,含吹织空罗。

“罩”的意思为“覆盖、笼罩”,“罩云”的意思就是笼罩在天空中的乌云。“远岫”是指远处的峰峦。“岭腹”即半山腰;“岩阿”是指山的曲折处。“泫”的本义是“水珠下滴”;“泫丛”的意思是“一串串下滴的水珠”;“缔叶”是说“(雨滴)结在树叶上”。“起溜”是指河水泛起了一阵阵涟漪。“含吹”这两个字是唐代才有的词,见于唐代的诗文中,它的本意就是“风吹”。如唐.李峤的诗句:“青蘋含吹转,紫蒂带波流。”(〈萍〉)也许是古人认为风是“风神”从嘴里吹出的一口气吧,所以把“风次”说成为“含吹”。

此诗用白话串讲起来的大意是:远处的山峦笼罩着一片乌云,大雨倾盆而下,河水上涨。乌云低飞使半山腰一片昏暗,风吹雨斜撒满了山的曲折处。一串串雨滴如珍珠般滴下,又如珍珠般结在树叶上;大雨在如镜的湖面上泛起了一阵阵涟漪。柳丝在雨气中一片迷濛(或说迷濛的雨气使柳丝密密麻麻的分不出个来了),连绵的大雨如帘,风吹雨丝在空中织起了一片片罗幕。

通过笔者的讲解,我想大家可以发现,唐太宗写的这首诗,每一句就如一段动画,而整首诗又构成了一幅远近景色结合的动态的“山雨飘洒图”。各位读者可以看看本文所配的图片,这张图片用“珠缔叶”三个字就说明了,而“泫丛(一串串雨滴如珍珠般滴下)”的动态景象却看不到。换一句话说,笔者所找到的这张图片只是“泫丛珠缔叶”这个动画片中的一个画面。

这首诗还有一个写作特点是每句都包含了一个动词的词组,这些词组是 罩云、喷雨、低飞、斜足、泫从、起溜、濛柳、含吹。这八个词把雨写活了,就好像是施雨龙王、推云童子、布风婆婆等天神在天上操控的那样。现在有些人不相信有神的存在,认为下雨是自然现象,其实就笔者个人在很浅的层次上所见,所谓的“自然”其实是不存在的,神在控制着一切。请各位读者权且相信有施雨龙王、推云童子、布风婆婆等天神的存在,并重新读一下这首诗,可能您会发现对诗的意境的理解和您刚开始读的时候不一样了。也许您会发现,万事万物在唐太宗的笔下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的。也就是把大自然的神韵通过诗的形式描写出来了。
唐太宗 〈咏雨〉 (《全唐诗•卷001_058》)

和气吹绿野,梅雨洒芳田。新流添旧涧,宿雾足朝烟。
雁湿行无次,花沾色更鲜。对此欣登岁,披襟弄五弦。

“和气”,古人认为天地间阴气与阳气交合而成之气,万物由此“和气”而生;在古诗文中也常被引申指能导致吉利的祥瑞之气。“梅雨”本指初夏产生的阴雨天气。因时值梅子黄熟,故亦称黄梅天。“宿雾”即“夜雾”;“朝烟”指早晨的炊烟。“登岁”指丰年;“披襟”本谓敞开衣襟,本诗比喻心怀舒畅。“五弦”为古代乐器名,这种乐器是舜帝发明的,《礼记》、《史记》等很多典籍中都记载了:“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的事情。又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五弦如琵琶而小,北国所出,旧以木拨弹,乐工裴神符初以手弹。”裴神符是贞观时期著名的乐师,其五弦的演奏水平曾深受唐太宗赞赏,并被封为“太常乐工”;唐太宗亦喜弄五弦。

有学者认为此诗写于五月份。笔者认为此诗写于黄历的三月初。诗中的“梅雨”应为“迎梅雨”。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水一.雨水》记载:“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生黑霉也。芒种后逢壬为入梅,小暑后逢壬为出梅。又以三月为迎梅雨,五月为送梅雨。”三月份为小麦的生长时期,此时雨水充足则有利于小麦的丰收。而黄历五月初为小麦收成季节,此时再下雨反而不利于收割。

此诗用白话串讲起来的大意是:祥瑞之气吹遍绿野,及时的梅雨滋润着麦田。雨水使溪涧水骤涨;夜雾未消中早晨的炊烟在四处冉冉升起。大雁因湿重飞行次序都乱了,花朵带雨颜色却更加鲜艳。沛雨甘霖预示着丰年的到来,令人欣喜的敞开心怀弹弄五弦。

中国古代的皇帝都特别看重农业。新旧《唐书》及《贞观政要》中均记载了唐太宗非常关心农业的事迹。唐太宗每年都要参加春耕的大典,而且还常常亲耕于籍田,常去籍田中查看年景,决不因其他政事而耽误农时。中国古代有一句农谚说:“春雨贵如油”;因此,唐太宗看到这场“梅雨”有利于农作物的收成时,非常高兴的写了这首诗。

此诗前六句均写景物,用词生动且令人感觉诗中所描述的景象栩栩如生。尾联为抒发个人的情感。此诗还有一个艺术特点是每一句都流露出对这场及时雨的喜悦之情,但却通篇不用一个“喜”字。

这两诗除了尾联外,其余的联句都采用对仗的方式来写,不仅对仗工整,且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描写景物方面,把大自然的神韵通过诗句体现出来。笔者认为,古代名家写诗的技巧和方法,有时很难用几句话把它都讲明了,但往往我们在仔细赏读过后,常能意会出其中的神韵,并且有如饮甘泉的感觉。

在日常的学习和创作中笔者有这样一种感受,唐诗的音律和中华的文字在深层次中它是有关联的,更直接一点说,它们在天上是有关联的。有些朋友在尝试今体诗的写作时常说:“好的词被格律限制住了,写不出来。”其实不是这样;笔者的体会是,按格律写诗的时候,有一些创作灵感甚至是一个词组,它自己就显现在脑海中,写好一首诗以后,重新读过的时候,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奇怪?这个词我是怎么想出来的,平仄又刚好合适。不按格律写还想不出来这样的诗句。”

如果说文字及唐诗的音律是神在人间的一种显现形式,那么要写好唐诗,就必须对神有敬仰之心。而对神的正信及敬仰不是用常人的方式,说我每天多烧几柱香就是对神的敬仰了,不是这样。笔者认为,对神的正信和敬仰是在真正的修炼中产生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创作中得到神的帮助和点化。

以上是借唐诗欣赏时说的几句题外话,希望对各位唐诗爱好者的写作尝试有所帮助。@*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自天膺运演真机,浊世青莲救众危。
    诗颂佛恩充浩瀚,弦歌圣德布慈悲。
    朱颜绿鬓春风沐,白纻清音泽雨施。
    神女散花花解泰,健儿擂鼓鼓昌熙。
    来仪彩凤因韶舞,去垢灵犀是隽词。
    亘古良缘君莫失,感怀巨变泪珠垂。
  • 中华的传统文化贯穿了对天地神明的敬仰,上古的圣王依天地之法则,创造了中华文化,并以道德教化世人,无为而天下治。据《易经.系辞 下》记载:“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唐朝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顶峰时期,唐诗就是那时应运而产生的;唐人从皇帝、文人到庶民无不敬奉天地神明。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对神的敬仰,对道德的崇尚,根本就不可能产生唐诗。
  • <--ads-->
  • 元宵节在中国古代也称为上元节,是指夏历的正月十五日;这天晚上叫'元宵';又叫'元夜'、'元夕'。元宵节是中国古代最重要也是最热闹的节日之一。这个节日始于唐代。
  • 谈起“对联”,我们还得介绍一些对联的基本常识。严格说来,“对联”是指“对句”和“门联(楹联)”(其中包括春联)。“对句”是唐末及宋代以后文人流行的一种文字游戏,它的写作方法一般按照唐诗中今体诗的对仗方法来写,但不像今体诗平仄要求那么严,也不用押韵,但有一个原则就是“出句”的最后一个字如果是仄声,那么“对句”的最后一个字一定要平声,反之亦然。
  • 北宋的元祐(宋哲宗赵煦的年号)年间,当时宋朝与辽国交好,文禁甚宽。使节之间的往来亦常以谈诗论文相娱乐。苏东坡曾担任过与辽国通好的使臣。而辽国的使臣久闻苏轼大名,有心难为一下这位大学士。某日,辽使告之苏轼,辽国有一句:“三光日月星”,举国无人能对。因以之请苏东坡对句。
  • 明朝的大臣梁储为官清正,敢于直谏;他是进士出身,由翰林编修累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师衔,一度出任台阁首辅(丞相)。据祝枝山《猥谈》记载,梁储髫龄时,已具公辅之量。
  • 门联也称楹联,是将联语或挂或贴或直接刻在门柱或楹柱上。门联创作和张贴有一个注意事项就是,哪一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的(依《平水韵》区别),就是上联,贴在门的右边。另一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贴在门的左边。
  • 去过杭州西湖岳坟的朋友应该知道,坟前有铁铸的秦桧夫妇及万俟卨、张俊四像,镌姓名于胸次,跪于门外。有松江徐氏女题楹柱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 人世间只有正直无私、具备崇高品德的人,才能“登山则情溢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达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人生境界。唐诗中不乏豪言壮语,也有许多佳句颇能激发人的豪壮之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最好的一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