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大家从未发现那就是钻石原矿
这次我们要说的“偶然”,也是使“乐于生活”付诸实现的一种具体方法。
你曾经看过钻石原矿吗?充其量,那只是一块肮脏的石头而已。若是把它丢在路边,相信大家会以为那只是一块玻璃碎片。不过,可能有人会觉得好奇:“咦?这是什么?”把它捡回家后仔细琢磨,钻石才终于展现它的美丽。
实际上,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1905年,人们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钻石。第一个发现原石的人是在矿山里踢到的。原石重达3,600克拉。请大家想像一下,由于1克拉约为0.2公克,也就是说这颗重约600公克的石块,一直在那里滚来滚去无人闻问。踢到它的那个人将它捡了起来,送到皇宫献给英国国王。国王看了看那块原石,他说:
“如果是我踢到这块石头,可能连看都不会多看一眼吧。”
他们将这块原石分割成好几块,切割出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共有530克拉,并取名为“非洲之星”。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举例。
这里有一颗新鲜的橘子。如果我们将它放在桌上,它是令人充满期待的水果,是颗“美味的橘子”;但万一我们错将它丢到垃圾筒里,它就成了被我们遗忘,只能慢慢腐烂的“厨余”。
抓住奇迹种子的能力
serendipity这个字首见于18世纪英国作家霍勒斯.渥波尔(Horace Walpole),当时友人送给他一幅画作,于是他提笔写了一封感谢函给友人。他在信中提到:
“印度南端的岛国锡兰(现为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在阿拉伯文中名为‘serendip’;传说中有一个故事,名为《锡兰三王子》(The Three Princes of Serendip)。故事里,锡兰的三个王子在到印度旅行的途中,遭遇许多意外事件;最后,当他们拿出勇气,认真地面对眼前的问题时,才发现自己原本就拥有他们不断追寻的魔法。我看了真是感动,以后就用‘serendipity’来称呼偶然发现的事物吧。”
那位友人,也就是霍勒斯.麦恩(Horace Mann)是名善于挖掘的人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并没有将作家朋友随手写在信里的一个字给抛在脑后,而是将其发扬光大,并流传后世。
若是他将渥波尔的信丢进垃圾筒里,“serendipity”这个字就此将从世上消失。不会在过了200年后的今天,被我们翻译为“幸福的偶然”、“善于挖掘”,也不会成为乐于生活的一个诀窍了吧。
即使是相同的东西,周遭环境及人们的眼光将决定它们的命运。
我们永远都没必要觉得自己“倒楣透顶”,并任凭人生像音乐用语“渐弱”(decrescendo)般萎靡不振。
“奇迹种子”,也就是“运气”,其实就像流动于工厂传输带上的商品。而“serendipity”也可以说是一种抓住运气的能力。当我们拥有这种能力,就可以紧紧把握住经过面前的“奇迹种子”。
这样一来,我们的人生便会带有使乐曲产生力量的“渐强”(crescendo)符号。活得愈久,人生愈美好。
在散步或与人谈话的途中,我的脑海里经常浮现解决问题的线索,我想那绝不是偶然。因为我全身上下充满了接收器,为接收奇迹讯号而随时待命。就像调整收音机旋钮,让频率一拍即合时,就可以听到广播节目是一样的道理呢。如果我们不转动旋钮,当然就没有办法收听到广播。
诺贝尔本人正是发现美好偶然的专家
我之所以在为东京工大的学生演讲时设定了“偶然”这个关键字,是基于以下原因。
上班族田中耕一先生自东北大学工学部毕业后,随即到岛津制作所工作。当他成为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掀起一阵话题。而身为东京工大毕业生、筑波大学名誉教授的白川英树先生,于2000年即以“导电性聚合物(塑胶)之发现与开发”研究获得相同奖项。
我当时就是想到了这位白川先生。
白川先生的研究契机是“触媒”。为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可调整温度或加入某些特定物质。而那些特定物质即为“触媒”,也就是“催化剂”。
有一天,白川先生在进行实验时,不小心加入浓度与平日相比高达一千倍的触媒。一千倍哦!换做是一般人,应该会急急忙忙地中止实验吧,但他却没有停手。那次实验成为他日后获得诺贝尔奖的关键,因为那浓度高达一千倍的触媒为化学反应带来戏剧化的效果。
与田中耕一先生同为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野依良治先生,也是在进行与其专攻不同的实验时,有了偶然的发现。对科学家们来说,这样的成果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也无妨。
我想,许多诺贝尔奖得主都跟白川教授一样,拥有他们独特的“偶然”传说。
摘自《幸福的偶然》张老师文化 提供◇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