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宣中兴
武帝去世后,其子刘弗陵即位,即昭帝。昭帝在位只有十三年,他去世后,因无子,所以大臣拥立武帝的曾孙、前太子据的孙子病为皇帝,是为宣帝。
虽然汉王朝在武帝时期达到了鼎盛,但在武帝盛世的背后,却潜伏着一定的社会危机。
武帝为后期衰乱带来的影响在《汉书 • 夏侯胜传》中有记载:“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昭帝时的大臣夏侯胜认为武帝虽有平定、拓展边境的功劳,但却劳民伤财,使百姓流离失所。
昭帝以及宣帝已经认识到了武帝时期的弊病,因而采取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昭帝在位期间,选举贤良之才,十分关心百姓的疾苦,几次下令减免百姓的田租和赋税,并下诏减少皇室使用的马匹。班固认为他是个贤明的君王,因此死后被谥为“昭帝”。
宣帝即位后,继续实行昭帝的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同时几次下令赈济贫民。宣帝在位第四年时,发生了地震和山崩,宣帝认为是自己的过错所致,于是下诏说:“乃者九月壬申地震,朕甚惧焉。有能箴朕过失,及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以匡朕之不逮,毋讳有司。朕既不德,不能附远,是以边境屯戍未息。今复饬兵重屯,久劳百姓,非所以绥天下也。其罢车骑将军、右将军屯兵。”再次下诏说:“池崇未御幸者,假与贫民。郡国宫、馆,勿复修治。流民还归者,假公田,贷种、食,且勿算事。”
宣帝还特别重视吏治和刑狱,解除了一些酷吏的官职。
在对外方面,昭、宣两帝采取少动干戈、尽量巩固的政策。不过,汉朝对于西域的声威,在这个时期较武帝时又得到了巩固。宣帝神爵二年,即公元前60年,汉朝在西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完全控制了天山北路,并设置了西域都护府。
西域都护府的管辖范围包括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天山南北,直到今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盆地和帕米尔高原以内的范围,初期有36国,以后增加到50国,治所设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东野云沟附近)。西域都护府既是汉朝的军事驻防区,也是一个特殊的行政区。一方面它与内地的正式政区不同,不设置郡、县,依然保留原来的国,汉朝一般不干预它们的内部事务,但掌握它们的兵力和人口等基本状况;另一方面,都护代表朝廷掌管这些国家的外交和军事权,可以调动它们的军队,决定它们的对外态度,必要时还可直接废立他们的君主,甚至取消某一个国。正因为如此,西域都护府也是汉朝疆域的一部分。
昭帝、宣帝时期,一些局部疆域地区不得不有所收缩。比如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撤销了朝鲜半岛的临屯和真番二郡,它们的辖境放弃了一部分,另一部分并入了乐浪郡。到了元凤五年(公元前76年),又将玄菟郡的东部放弃,治所也从朝鲜半岛上迁到了今辽宁新宾县以西。同年还将海南岛上的儋耳郡并入了珠崖郡,后来在元帝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又不得不撤销珠崖郡,将行政机构全部内迁。公元前 67年,宣帝撤销了汶山郡。除了一些局部的收缩外,西汉的疆域基本上是稳定的,一直保持到了西汉末年。
昭、宣两帝之世,即公元前86年到前49年之间,政治清明,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缓和,对外关系继续巩固了武帝时的强盛,因此这段时期史称“昭宣中兴”。
走向衰败的西汉王朝
宣帝死后,儿子元帝即位。其后是成帝和哀帝。
西汉王朝虽然经过昭宣中兴,但衰败的迹象并未减退。班固就认为“汉世衰于元、成,坏于哀、平。”(《汉书 • 佞幸列传》)其原因既有人祸,即统治者的奢侈无度,也有天灾。
西汉末年的人祸加上天灾,使老百姓生活十分困顿。仅元、成年间,就有如下记载:“(元帝)初元元年,关东今年谷不登,民多困乏”;“九月,关东郡国十一大水,饥,或人相食,转旁郡钱、谷以相救。”“初元二年六月,关东饥,齐地人相食。”秋七月,诏曰:“岁比灾害,民有菜色。“永光二年春二月,元元大困,流散道路,盗贼并兴。夏六月,诏曰:“间者连年不收,四方咸困。元元之民,劳于耕耘,又亡成功,困于饥馑,亡以相救。(《汉书• 元帝纪》)建始三年,九月,“郡国被水灾,流杀人民,多至千数。”(《汉书 • 成帝纪》)
元帝虽为人恭俭、宽弘,也有心解除百姓的困苦,并改正了一些奢侈的制度,行了一些宽恤民力的事情,但由于大臣与宦官争斗愈烈,许多措施并不能实行。公元前33年,元帝死后,子成帝即位。
成帝是个荒淫无度的人,性格又优柔寡断,权力逐渐落在外戚王氏手中。 公元前7年,成帝死,哀帝立。哀帝时,汉室衰败的迹象更加明显。大臣鲍宣上书就讲到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
“凡民有七亡:阴阳不和,水旱为灾,一亡也;县官重责更赋租税,二亡也;贪吏并公,受取不已,三亡也;豪强大姓蚕食亡厌,四亡也;苛吏徭役,失农桑时,五亡也;部落鼓鸣,男女遮列,六亡也;盗贼劫略,取民财物,七亡也。七亡尚可,又有七死:酷吏殴杀,一死也;治狱深刻,二死也;冤陷亡辜,三死也;盗贼横发,四死也;怨仇相残,五死也;岁恶饥饿,六死也;时气疾疫,七死也。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欲望国安,诚难;民有七死而无一生,欲望刑措,诚难。”
而另一方面,统治者奢侈无度。成帝曾大修陵墓。哀帝仅因为太后死,就驱动五万人修墓,造成天下虚耗。皇室作工仅“三工官官费五千万”,马厩养马万匹,在“人至相食”的时候,“厩马食栗”,“诸侯妻妾或至数百人,豪富吏民畜歌者至数十人”。豪强对土地的兼并也十分严重,他们通过这种手段,自己变成了百万、千万富翁。比如哀帝的宠臣董贤死后,家财被卖折算竟达四十三万万两之多。商人也开始盘剥百姓。
在这七死七亡的艰难困苦中挣扎的老百姓,纷纷被逼走上了起义暴动的道路。仅在成帝时,山东、河南、四川等地就爆发了数次起义。这是一个“盗贼不止,盗贼并兴”的时代。
哀帝虽有心效法武帝和宣帝,振兴皇权,但他宠爱并任用嬖人董贤为丞相,同时任用外戚丁氏,与外戚王氏抗衡。其结果是朝政十分混乱。
从元帝起,灾异迭起。虽然几个皇帝试图通过牺牲某些局部利益,来换取太平盛世的出现,但他们同时又带头穷奢极欲,诸侯豪强也“多畜奴婢,田宅亡限”。这样使老百姓“连年流离,离其城郭,相枕于道路”日甚一日。西汉王朝离其灭亡的时日已经不远了。
汉亡预言及西汉之灭亡
《汉书 • 五行志中之下》记载:“哀帝建平四年四月,山阳湖陵雨血,广三尺,长五尺,大者如钱,小者如麻子。”血为赤色,代表着汉家的火德,天下血,预示着哀帝两年后死去,王莽控制汉王朝。
公元前一年,哀帝死,因为没有儿子,王莽乘机迎立元帝的孙子平帝。随后又杀死了哀帝时的外戚丁氏和丞相董贤。不久,平帝死,王莽立宣帝年幼的曾孙孺子婴为帝,自己为“居摄”。公元8年,王莽废孺子,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遂亡。
新室的兴亡(公元8年—23年)
王莽,字巨君,新皇朝的建立者,在位十五年。其祖先为战国时期的齐田氏,后被高祖所灭,齐人谓之“王家”,因此就以王为姓氏。
文景时,王氏处于东平陵,武帝时迁徙到魏郡元城委粟里。王莽的祖父王禁,少时学法律于长安,为廷尉史,自此以长安为家。王禁的次女政君是元帝的皇后,生子成帝。成帝时,元后的诸兄弟多任官封侯。王莽是元后的侄子,因为他的父亲早亡,所以他不像他的堂兄弟那样,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他年少时开始接受儒家教育, “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后来受亲戚王凤推荐任黄门郎,王莽从此走上了仕途。
公元前8年,王莽三十八岁时升任大司马。王莽为大司马仅一年,成帝去世,哀帝即位(公元前7年),外戚丁、傅用事,王莽于是退位,避居新都(今河南新野)。
哀帝于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去世,九岁的平帝即位,元后临朝称制,以王莽为大司马。王莽自元寿二年再为大司马至于身亡,掌握政权达二十四年之久。
王莽辅政头六七年(公元前1─公元6年),诛杀了异己,最终攫取了大权。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王莽将女儿嫁为皇后。
王莽还通过元后,将帝母卫姬及帝舅卫宝、卫玄等排挤出京师。其子王宇担心平帝长大后怨恨,与卫宝通书,教他设法还京。王莽不同意。王宇与妻兄吕宽等人私下商议,用迷信的手段想令朝廷归政卫氏。但吕宽夜间在王莽门第上洒血时被发觉逮捕,在狱中自杀。王莽奏请杀了儿子王宇,并诛灭了卫氏。
不久,王莽害死了平帝,在宣帝曾孙中选了个最小的子婴,年仅二岁,“托以为卜相最吉”,实际上是便于控制。随后,王莽摄政“皆如天子之制”,并于次年改元“居摄”。又过了一段时间,王莽便以子婴为皇太子,号曰“孺子”。
居摄元年(公元6年)四月,刘氏宗室几百人起来反对王莽,被打败。但天下反莽自此开始。居摄二年(公元7年)九月,东郡太守翟义起义,讨伐王莽,响应者达到了十多万人,指向长安。王莽恐惧得吃不下饭,昼夜抱着孺子婴祷告,并写了一份策书,说明现在摄位将来当返政于子婴之意。同时派军队前去镇压翟义,数月告捷。王莽大喜,认为自己做天子的时机已经到了。于是,王莽登上真天子之位,定国号曰“新”,改元始建国。接着,封孺子婴为安定公,随即将他幽禁起来。
王莽当皇帝后,为了解决业已存在的矛盾,开始进行一系列改革,比如宣布土地国有,将大的商业收归国有,平衡物价等等,但在当时混乱的局面下,没有一件可以实施。新法未立,但西汉时的旧法却被破坏。加上豪强官吏的强取豪夺,天下的老百姓生活更加困顿。
从公元17年起,各地农民起义络绎不绝,汉室宗亲也纷纷起事,其中实力较强的是刘玄、刘秀的军队。公元23年,王莽被长安的反叛者杀死,新室自此灭亡。一幕新的汉室大戏开始登场了。
【正见网】(//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