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唐诗】摹写琴声的惊天佳作
元和十一年(816年),见证了大唐音乐与诗歌领域的一件盛事。一位异国高僧,踏上了中土长安。他随身携带一张八尺长的古琴,凭借精湛高超的琴艺轰动了京城。
高僧四处拜谒文学名士,请求赐诗。李贺诗云:“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优美的诗歌,将高僧用琴乐治愈疾病的奇迹广为传播。
还有一位中年文士,同样感动于跌宕起伏的音乐,挥毫赋诗。因为他的诗作,后世记住了高僧的名字,也永远记住了出神入化的音乐。这首诗就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诗境赏析
这首摹写古琴音乐的诗作,历代颇受赞誉。清代诗评家方扶南,把它和李贺《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一同推举为“摹写声音至文”,称赞“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听颖师弹琴》共十八句,可分为两大层次,前十句表现颖师独奏的琴乐,后八句阐发自己欣赏音乐的感受。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开篇即引人入胜。诗人运用比喻手法,以小儿女耳鬓厮磨、互诉衷肠的呢喃细语,描绘温柔纯粹、婉转细腻的琴乐。琴声以甜蜜的情意为主调,同时包含恋人间特有的嗔怪薄怨的复杂情感。诗人敏锐地捕捉到琴乐中的微妙情绪,并用熟悉的生活场景加以展现,很容易让读者心领神会。
“划然”一词,表明琴声突然从缱绻多情,变得慷慨高昂,仿佛有千军万马奔赴战场、冲锋陷阵,构成一幅雄豪奔放的战争画面。诗人同时运用比喻、通感手法,将稍纵即逝的耳闻之声,转变为有声有色的想像之景。接下来,他连续创设一连串不同的场景,刻划不同的音乐段落,妙喻环生,令人耳不暇听,目不暇接。
那曲调千回百转,时而悠扬高远,像浮云飘荡天际,柳絮随风高飞;时而繁复喧闹,如百鸟争相啼叫,时而清越嘹亮,如凤凰孤飞独鸣。琴音更是高低错落,难以捉摸,时而一路高升,艰涩如攀登顶峰;或戛然跌落,急转如飞流直下。
诗人从乐声落笔,集中笔墨描摹音乐的妙境。他没有描写演奏者的技法、演奏的环境等要素,不仅让读者专注于音乐本身,跟着诗人体验完整的琴曲;而且反映诗人赏乐过程中物我两忘的情态,从侧面突显颖师卓越的技艺。
第二部分,诗人用饱满的情感、夸张的言辞,表达音乐带来的震撼,同时更为直接地盛赞颖师琴艺。他首先自谦,感叹自己空有两耳,却不懂丝竹清音,无法道尽琴乐真谛。即使这样,诗人仍然被深深感动:随着音乐的变化,他坐立不安,后来更是激动万分,泪如雨下。他深感无法承受剧烈的情感波澜,不敢卒听,赶忙推手制止。
本来人们对于喜爱的音乐,百听不厌,诗人却反其道而行之,用拒绝听琴的行为,突出琴声蕴含的绝妙技艺和动人情感。末二句以看似埋怨实则惊叹来抒怀,再次渲染琴音的感染力。诗人感慨,颖师的琴声实在是非同凡响,请别再把冰与炭同时填入胸中,莫让自己忽而忧伤、忽而欢喜,不断承受情感的强烈波动吧!
一支乐曲飘然而来,又戛然而止,整首诗更写得富于变化,气象纵横开阖。曲中境,犹如四幅画卷,读者在诗句中移步换景,饱览无限风光。曲外情,欲扬先抑,反常的举动和特殊的感受,衬托琴师技艺之高、琴乐情感之浓。
诗人背后的故事
在唐朝,韩愈就是享誉天下的文坛巨匠、一代名臣;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他更成为备受推崇的文豪与先贤。我们读过他的许多作品,更对其中的名句如数家珍,比如描绘春色的“天阶小雨润如酥”(《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感慨怀才不遇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以及阐释师道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韩愈,字退之,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的诗文质朴无华,气势雄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美誉;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明道、气盛言宜等理论,对复兴秦汉时代的古体散文有重要影响。他的许多诗文,广为传颂,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然而韩愈对家国、对历史的贡献不只于此。或许是“天将降大任”的缘故,韩愈一生几度沉浮,命途坎坷。而忠直孤勇的坚定初心,报国济民的儒家理想,成为他立身处世的信念和准则,帮助他走过一个个人生低谷,留下许多美谈。
韩愈是个寒门学子,他三岁而孤,由兄嫂抚养成人,自幼苦读诗书,十八岁时只身赴长安求仕。他寓居京城十载,参加过四次科举,三次吏部选官考试,都未能步入仕途。这期间,他孤独困厄,投奔亲属而不得,上书自荐而无果;长嫂骤然辞世的噩耗,让他郁郁不得志的心情,又蒙上一层悲苦之色。
他黯然离京,两次出任幕僚,于三十二岁时重返长安,并终于通过了第四次的选官考试,先后担任过国子监博士、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官职。
任学官,韩愈为人师表,重视教育,大力培养并举荐人才。他还作《进学解》等文章,谆谆阐释教育的重要性,留下“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金玉良言。做言官,韩愈更是正道直行,无惧权贵,怀着“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争臣论》)的信念,多次上书谏诤,也因此屡遭贬谪,志向难伸。
然而“位卑未敢忘忧国”,无论自己遭遇贬谪,还是国家遇到危难,他都牢记报国使命,彰显忠义无私的贤臣本色。他曾被贬为潮州刺史,写下“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悲痛之语。然而上任后,他为百姓除鳄患、兴学堂、劝农桑,潮州面貌焕然一新。无论生前身后,韩愈都受到潮州百姓永远的敬仰与怀念。
淮西藩镇叛乱,韩愈自请随军出征,并在军中多次献策,助唐军结束了持续三十多年的战乱。淮西平定后,各割据藩镇先后归唐。“奔走偕来,同我太平”,韩愈作《平淮西碑》纪念,再次留下不朽之经典。
后来镇州兵变,五十四岁的韩愈作为宣慰使,奉命出使,会见残暴的镇州叛将王廷凑。百官忧其性命,皇帝也下旨收回成命。韩愈却说:“暂停出使任务,是君主对我的仁慈;但是为国而死,是臣子应履行的道义。”他毅然单刀赴会,无惧敌营剑拔弩张的声势,向王廷凑陈说归顺与叛乱的不同命运,最终不辱使命。
都说文如其人,即使品读一篇欣赏音乐的《听颖师弹琴》,我们也能够看到韩愈公正傲然的身影:
奔赴战场的勇士,一如随军、出使时的韩愈,有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漂泊的浮云柳絮,恰似旅居长安时的韩愈,有着“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的徬徨失落;而声声凤凰孤鸣,无论高低都不改遗世独立的风采,正是韩愈一生坚守本心、忧国忧民的艺术写照。
点阅【品读唐诗】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