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唐詩】摹寫琴聲的驚天佳作
元和十一年(816年),見證了大唐音樂與詩歌領域的一件盛事。一位異國高僧,踏上了中土長安。他隨身攜帶一張八尺長的古琴,憑藉精湛高超的琴藝轟動了京城。
高僧四處拜謁文學名士,請求賜詩。李賀詩云:「涼館聞弦驚病客,藥囊暫別龍鬚席。」優美的詩歌,將高僧用琴樂治癒疾病的奇蹟廣為傳播。
還有一位中年文士,同樣感動於跌宕起伏的音樂,揮毫賦詩。因為他的詩作,後世記住了高僧的名字,也永遠記住了出神入化的音樂。這首詩就是韓愈的《聽穎師彈琴》:
暱暱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 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詩境賞析
這首摹寫古琴音樂的詩作,歷代頗受讚譽。清代詩評家方扶南,把它和李賀《李憑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一同推舉為「摹寫聲音至文」,稱讚「韓足以驚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聽穎師彈琴》共十八句,可分為兩大層次,前十句表現穎師獨奏的琴樂,後八句闡發自己欣賞音樂的感受。
「暱暱兒女語,恩怨相爾汝。」開篇即引人入勝。詩人運用比喻手法,以小兒女耳鬢廝磨、互訴衷腸的呢喃細語,描繪溫柔純粹、婉轉細膩的琴樂。琴聲以甜蜜的情意為主調,同時包含戀人間特有的嗔怪薄怨的複雜情感。詩人敏銳地捕捉到琴樂中的微妙情緒,並用熟悉的生活場景加以展現,很容易讓讀者心領神會。
「劃然」一詞,表明琴聲突然從繾綣多情,變得慷慨高昂,彷彿有千軍萬馬奔赴戰場、衝鋒陷陣,構成一幅雄豪奔放的戰爭畫面。詩人同時運用比喻、通感手法,將稍縱即逝的耳聞之聲,轉變為有聲有色的想像之景。接下來,他連續創設一連串不同的場景,刻劃不同的音樂段落,妙喻環生,令人耳不暇聽,目不暇接。
那曲調千回百轉,時而悠揚高遠,像浮雲飄蕩天際,柳絮隨風高飛;時而繁複喧鬧,如百鳥爭相啼叫,時而清越嘹亮,如鳳凰孤飛獨鳴。琴音更是高低錯落,難以捉摸,時而一路高升,艱澀如攀登頂峰;或戛然跌落,急轉如飛流直下。
詩人從樂聲落筆,集中筆墨描摹音樂的妙境。他沒有描寫演奏者的技法、演奏的環境等要素,不僅讓讀者專注於音樂本身,跟著詩人體驗完整的琴曲;而且反映詩人賞樂過程中物我兩忘的情態,從側面突顯穎師卓越的技藝。
第二部分,詩人用飽滿的情感、誇張的言辭,表達音樂帶來的震撼,同時更為直接地盛讚穎師琴藝。他首先自謙,感嘆自己空有兩耳,卻不懂絲竹清音,無法道盡琴樂真諦。即使這樣,詩人仍然被深深感動:隨著音樂的變化,他坐立不安,後來更是激動萬分,淚如雨下。他深感無法承受劇烈的情感波瀾,不敢卒聽,趕忙推手制止。
本來人們對於喜愛的音樂,百聽不厭,詩人卻反其道而行之,用拒絕聽琴的行為,突出琴聲蘊含的絕妙技藝和動人情感。末二句以看似埋怨實則驚歎來抒懷,再次渲染琴音的感染力。詩人感慨,穎師的琴聲實在是非同凡響,請別再把冰與炭同時填入胸中,莫讓自己忽而憂傷、忽而歡喜,不斷承受情感的強烈波動吧!
一支樂曲飄然而來,又戛然而止,整首詩更寫得富於變化,氣象縱橫開闔。曲中境,猶如四幅畫卷,讀者在詩句中移步換景,飽覽無限風光。曲外情,欲揚先抑,反常的舉動和特殊的感受,襯托琴師技藝之高、琴樂情感之濃。
詩人背後的故事
在唐朝,韓愈就是享譽天下的文壇巨匠、一代名臣;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他更成為備受推崇的文豪與先賢。我們讀過他的許多作品,更對其中的名句如數家珍,比如描繪春色的「天階小雨潤如酥」(《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感慨懷才不遇的「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馬說》),以及闡釋師道的「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韓愈,字退之,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的詩文質樸無華,氣勢雄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美譽;倡導古文運動,提出文以明道、氣盛言宜等理論,對復興秦漢時代的古體散文有重要影響。他的許多詩文,廣為傳頌,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然而韓愈對家國、對歷史的貢獻不只於此。或許是「天將降大任」的緣故,韓愈一生幾度沉浮,命途坎坷。而忠直孤勇的堅定初心,報國濟民的儒家理想,成為他立身處世的信念和準則,幫助他走過一個個人生低谷,留下許多美談。
韓愈是個寒門學子,他三歲而孤,由兄嫂撫養成人,自幼苦讀詩書,十八歲時隻身赴長安求仕。他寓居京城十載,參加過四次科舉,三次吏部選官考試,都未能步入仕途。這期間,他孤獨困厄,投奔親屬而不得,上書自薦而無果;長嫂驟然辭世的噩耗,讓他鬱鬱不得志的心情,又蒙上一層悲苦之色。
他黯然離京,兩次出任幕僚,於三十二歲時重返長安,並終於通過了第四次的選官考試,先後擔任過國子監博士、監察御史、中書舍人等官職。
任學官,韓愈為人師表,重視教育,大力培養並舉薦人才。他還作《進學解》等文章,諄諄闡釋教育的重要性,留下「業精於勤荒於嬉」的金玉良言。做言官,韓愈更是正道直行,無懼權貴,懷著「君子居其位,則思死其官」(《爭臣論》)的信念,多次上書諫諍,也因此屢遭貶謫,志向難伸。
然而「位卑未敢忘憂國」,無論自己遭遇貶謫,還是國家遇到危難,他都牢記報國使命,彰顯忠義無私的賢臣本色。他曾被貶為潮州刺史,寫下「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的悲痛之語。然而上任後,他為百姓除鱷患、興學堂、勸農桑,潮州面貌煥然一新。無論生前身後,韓愈都受到潮州百姓永遠的敬仰與懷念。
淮西藩鎮叛亂,韓愈自請隨軍出征,並在軍中多次獻策,助唐軍結束了持續三十多年的戰亂。淮西平定後,各割據藩鎮先後歸唐。「奔走偕來,同我太平」,韓愈作《平淮西碑》紀念,再次留下不朽之經典。
後來鎮州兵變,五十四歲的韓愈作為宣慰使,奉命出使,會見殘暴的鎮州叛將王廷湊。百官憂其性命,皇帝也下旨收回成命。韓愈卻說:「暫停出使任務,是君主對我的仁慈;但是為國而死,是臣子應履行的道義。」他毅然單刀赴會,無懼敵營劍拔弩張的聲勢,向王廷湊陳說歸順與叛亂的不同命運,最終不辱使命。
都說文如其人,即使品讀一篇欣賞音樂的《聽穎師彈琴》,我們也能夠看到韓愈公正傲然的身影:
奔赴戰場的勇士,一如隨軍、出使時的韓愈,有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魄;漂泊的浮雲柳絮,恰似旅居長安時的韓愈,有著「長安百萬家,出門無所之」的徬徨失落;而聲聲鳳凰孤鳴,無論高低都不改遺世獨立的風采,正是韓愈一生堅守本心、憂國憂民的藝術寫照。
點閱【品讀唐詩】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