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不敢剪头发的古人 从哪儿弄来假发戴?

文/爱丽
font print 人气: 357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是古代美女的一大特点,但不是人人都拥有完美的发质,古人也有脱发的烦恼,或有时发量不够,撑不起一些华丽的造型,假发成为男女老少居家旅行的必备物品。那么,中国的假发历史如何?古代假发的来源有哪些呢?

假发的历史

中国历史上,假发最早的记载出自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在《诗经.国风》里有一首诗歌《君子偕老》,名字听起来很浪漫,但其实是一首讽刺卫宣公夫人宣姜的诗。这首诗中反复赞美宣姜华丽的服饰和美丽的容貌,用来反衬她的品行不端。

其中有一句:“鬒发如云,不屑髢(dí)也。”意思是宣姜的秀发如云一般浓黑又稠密,根本用不着假发来装点。在卫宣公所在的春秋时代,假发已经有它的专有名词了。

在战国和两汉时期的古墓中,出土了多件假发实物,其中最有名的要数西汉的辛追墓,墓主人辛追不仅在头上佩戴了假发,陪葬品中还有备用的假发装在双层九子奁内。

到了唐代,假发的使用和需求量达到了一个巅峰,这和当时的审美观有点关系。从画作和陶俑中,我们可以看出唐代仕女们的发型十分多样化,发髻高耸,整体造型饱满。从文字上看,汉代有“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的风气,到了唐代“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假发已经相当普及。

唐 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公有领域)

在唐墓中出土了多种样式的假髻,有纯木头做成的,有用麻布做衬里,再缠绕鬃丝做造型的。妇女们平时使用假发的手法灵活,有的直接配戴一个做好的发髻,有的真假掺半把假发盘进自己头发里形成一个整体,让人分辨不出真伪。

元朝时妇女流行包髻,用头巾把发髻包裹起来,到了明代,演变成一种用丝网编织成锥子形状的发罩,称为䯼髻。䯼髻的材质有金、银、铜、铁、马鬃、真发、布类和纸类等,䯼髻上配戴的一整套首饰都有明确的规范。除了䯼髻,明代妇女还会配戴普通的假发,宁王妃出土时,头顶上戴了一块缝在布上的假发片来遮挡秃顶。

清朝时期,满族妇女们的发型是我们在影视剧中常见的旗头,也叫二把头,起初是用真发做的造型;随着旗头的增大,逐渐地掺入了假发;在晚清时期的“大拉翅”发型,是直接用一块硬板子代替了。据说慈禧太后秃头很严重,除了大拉翅以外,下面的头发是用假发片,但是在照片里完全看不出来。

唐代时,人们用木头做成发髻,明代有网状的䯼髻,最常见的是用动物的鬃毛,比如猪毛、马毛等做染色处理后编织成所需要的形状。

有的假发直接用真发,但是真发比较难得,古人看重自己的头发,不会轻易剪发。他们因为某种原因剪了头发之后,会将头发保留下来,将来自己留作假发用。

还有一种情况,贫穷的妇女会售卖自己的头发来换取银两。南北朝的《世说新语.贤媛》篇记载了一个故事。晋代有一对母子,家境贫寒,儿子陶侃年少时心怀大志。他们同郡有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叫范逵,被众人举荐为孝廉,也就是被推荐去官府任职了。

有一次,范逵到陶侃家来投宿,正值冰天雪地的冬日,而陶侃家家徒四壁,范逵的随从仆人和马匹又很多。于是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到前面去留客吧,我自有办法。”

湛氏剪掉自己的长发,做成两副假发,换了几石米,招待范逵和随从仆人。示意图。(公有领域)

湛氏把自己曳地的长发剪下来,做成两副假发,换了几石米。她还把屋里的柱子劈下一半当柴烧,睡觉用的草席铡碎了给马匹当草料,客人和随从的仆人们都招待得很好。

范逵听说了这个情况后,感叹道:“没有这样的母亲是生不出陶侃这样出色的儿子的!”范逵离开后,广泛传播陶侃母子的声名,后来陶侃也被举荐为孝廉,成为晋代著名的大将军。陶侃的母亲湛氏与孟母、欧母、岳母齐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贤母”之一。

假发的来源之二

记录朝鲜半岛历史的《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关于新罗向唐皇朝进贡头发的记载有四次,单单开元十八年和开元三十三年这两次,新罗进贡的头发总量就达180两之多。大概是因为汉人受儒家观念影响,不会轻易剃发,外族就没有这个约束了。

从这个侧面看出当时唐朝对假发的需求量有多大,说全民女子都戴假发或许也不为过。

图为佩戴假髢的朝鲜王朝妇女。(公有领域)

相关影片

假发的来源之一

本文由授权刊登。

责任编辑:陈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古代中国人于过年时,最看重的是祭祀。上到历朝历代的天子,下到家家户户的老百姓,都会在新年这天祭天、祭祖。每到祭祀一定会用到跪拜礼,纪录周朝制度的《周礼》中,早就对磕头行礼做了明确的规定。
  • 大家知道历史上有哪些知名才女吗?比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出自谁的笔下?中国历史上唯一参与撰写24史的女性又是谁呢?我们今天就来讲一讲中国古代的四大才女......
  • 说到元宵节,大家都知道要吃汤圆,猜灯谜,赏花灯等等,不过元宵节的习俗可远不止这些。咱们今天就来数一数从古至今,元宵节到底有多少有意思的习俗,还有历朝历代都是如何庆祝这个节日的。
  • 2月17号下午,神韵纽约艺术团在加州圣地牙哥完成了他们2019年在当地的最后一场巡演,将剧院挤爆的观众们大赞神韵晚会妙不可言,令人屏息赞叹。
  • 中国民间有个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傻子、一个财主,还有一个老和尚。财主为人奸猾、喜占人便宜,傻子为人不计较。那么,谁才是真的傻,谁才是真聪明呢?
  • 手机、点脑的表情符号里面,几乎所有动物最多就是一两种图案,但是猴子却有好多只。不说可能许多人不知道,它们是源自于孔子的《论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郭氏是史上唯一经历八朝皇帝,五次位居皇太后、太皇太后之尊的女人。她享受过无以复加的荣华富贵,帝王都要向她行子孙之礼;亲历过朝局动乱和生离死别;目睹了皇位走马灯似的更换,她轻而易举就可夺取。可是,她始终稳坐于后宫,扶持子孙皇帝,没有非凡的定力,是很难做到的,因而这些帝王对她非常敬重。史书评价,她所立下的“社稷之功”,可与她的爷爷郭子仪相辉映。
  • 如果您曾观赏过神韵的演出,那么您肯定透过逼真的天幕布景探访过唐朝。横跨七至十世纪的唐朝,是当时亚洲势力最雄壮的帝国。名垂千古的良君、才高八斗的文人,唐朝盛世之繁荣、兵力之雄壮,使其在当时的影响力远播世界,万国来朝。
  • 上古中国礼仪文化并非仅指人们的社交礼仪,其范围涵括了上至国家的政治制度、律法典章,社会的道德伦理、思想文化;下至黎民百姓的做人准则、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规范,无不包含在内。中国礼仪文化是自天而来的文明,源自于神的智慧,内涵博大精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