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复一日,许多人的生活模式,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许多人的工作模式,也像是格式化后的模板,但有人却能在寻常的事物中体悟到真谛并据此得到更好的成果。庄子的寓言故事中有一则“梓庆制鐻”,也许能给人一点启迪。
鲁国有个木匠梓庆。有一次,梓庆用木头制作了一个鐻(音具),就是一种外形似钟的乐器。
这个看似平常的鐻,上面雕刻的猛兽却是活灵活现的,栩栩如生。人们看到后都震惊不已,认为作品精巧,非人力所能及,犹如鬼斧神工。
梓庆拥有一流的制鐻手艺技法,就这样传开了。鲁国国君听说此事,就召梓庆进宫,问他究竟是用什么方法制鐻的。
梓庆讲起制鐻的过程,态度非常谦虚。他回答鲁国国君:“臣下只是一名工匠,哪里有什么手艺啊!纵然有的话,也只有一样。”
于是,他详细地介绍制鐻的准备工作。他说:“臣做这个鐻之前,不敢损耗自身的精气,于是用心斋戒,去除杂念。”而他斋戒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清净的心,让自己安静下来。
斋戒到第三日,他使自己忘记邀功请赏、获取爵禄报酬等等念头。
斋戒到第五日,梓庆使自己忘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是赞扬还是诋毁、手艺好还是不好,不将这些褒贬与是非放在心里。
直到斋戒第七日,他可以忘记自己的四肢形体,完全进入忘我的境界,不再去想是为了哪一个人制鐻的。
只有这时,他才认为前期的准备工作已就绪。
随后,他带着清净的心进入山林,专心地寻找制鐻的木材,细心地观察树木的质地和天性。
心无杂念的他,在看到适合的木材的同时,仿佛就看到了一个成型的鐻出现在眼前。接下来,他再将这段木材砍回家,再顺手稍一加工,木材就会成为现在的样子——一个完好的鐻。反之,就做不成。
最后,梓庆说道:“我做事,无非是‘以天合天’”,就是让我的天性和木材的天性相结合,而这或许也就是让做出来的器物让人惊为神工的缘故吧。”
在这段故事中,梓庆制鐻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后达到“以天合天”的境界。
首先,他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斋戒第三日,他忘掉利益之念;斋戒第五日,他忘掉自己的名誉;斋戒第七日,他进入忘我的境地。在这样的状态下,自己的天性和木材的天性溶合在一起,进而完成一件作品。这就是他技艺精湛的秘密所在。@*#
责任编辑:王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