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千金买壁”的故事吗?传说“诗仙”李白与杜甫、高适一同游览宋州梁园时,李白在梁园的一面墙壁上,写下七言长诗《梁园吟》。后来,已故宰相宗楚客的孙女读到了墙壁上的诗,倾慕不已,花千两银子买下这面墙壁,将这首诗珍存起来。
宗小姐的慷慨风雅之举被传为美谈,也为自己和李白带来一桩美满的姻缘。不独李白,唐朝诗人题诗于壁成为一种风尚,诗人们在游览、羁旅过程中,喜欢用诗歌抒发所见所感,并将作品题写于宫殿、庙宇、驿站、馆舍的墙壁上。人们甚至专门设立“诗板”,便于诗人挥毫成章。
唐朝还有一位诗人,他生卒年不详,字、号不见史料,存世作品也不多。他却因为一首题写在佛寺墙壁上的诗歌,让世人记住了他的名字。
一天清晨,这位诗人走进古老的佛寺,欣赏到朝阳普照林木,仿佛庄严的佛光;他又从蜿蜒的小路深入禅院,窥见了掩映在花木深处的禅房。山光水色、鸟鸣钟声,无不充满禅机,令人感受到清净无杂念。
诗人把这次游览经历写在了佛院墙壁上,这就是常建的题寺诗《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诗境赏析
破山寺在今江苏常熟市的虞山北麓,由南齐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而成。到唐代,寺庙已是山水游览胜地。《题破山寺后禅院》开始两句就用工整的对仗,描写自己在清晨时分跋山涉水,拜访佛寺,并且初到寺院,就观赏到金色日光洒遍山林的明亮壮观之景。
“清晨入古寺”,起句点明游览的时间与地点,引出诗人的行踪,引领读者随着诗人的视角饱览佛寺风光。“初日照高林”,是诗人入寺看到的第一幕风景:古寺历史悠久,隔绝尘世,缕缕晨光照耀着高大苍翠林木。佛家称僧众聚居处为“丛林”,这句诗展现晨光熹微中的古寺风貌,又充满了诗人对破山寺的崇敬和礼赞之情。
诗人深入佛寺,来到后方禅院,游览也渐入佳境。颔联移步换景,诗人沿曲折小径而行,走向幽深僻静的后院;他在浓密花木之后,意外发现了僧人修行起居的禅房。
这一联本应对仗,诗人没有严格依照律诗规范,着重表现诗意与禅境的完美融合。曲径意味修行道路的崎岖,通幽暗含修行层次的提升,花木深处的禅房,又体现出“柳暗花明”的内涵。诗人似乎告诉世人,精进修行,层次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也许就在某个时间点,蓦然发现境界的飞升。
这一联的上句还有不同版本:有人说是“曲径”,有人说是“竹径”。曲径重在表现通幽之路的曲折与不易,花木中的禅房更给人惊喜、珍贵之感;竹径重在描写道路的环境,而竹林具有幽静清凉的氛围,竹径深处自然是通往更为幽深的佳处。
这两个版本都突出了禅院的静谧幽邃,带给人远离尘俗、洞见仙境的空灵澄澈之感。不过,“曲径通幽”似乎更受欢迎,也作为一个成语或典故流传至今。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题字大观园,直接借用“曲径通幽处”题写白石山一景。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颈联笔锋一转,从外在景色转入内在观感的描写。青山幽幽,赋予鸟儿愉悦的心情,让诗人不时聆听到清脆的啼鸣;潭水如镜,如实映照万物的倒影,诗人静静观之,仿佛也剔除了私欲执著,代以心如止水的空静轻快之感。
随着游览的深入,诗人的精神境界也不断升华。这两句中,“悦”“空”最具灵性,以充满生命朝气的欢悦之情,烘托洗涤繁芜俗韵的空明之境。此联似乎在向世人展示,佛家的空,非是毫无生机乐趣的寂寞荒凉之空,而是放下执念、沟通天地宇宙,即大彻大悟后的潇洒自在。这一联也颇受称道,被《河岳英灵集》赞为“警策”之语。
“万籁此俱寂”,诗歌写至尾声,把风景中的禅境推向最深层。万物包括诗人自己,在佛寺的熏陶下,似乎都变得寂静无声。最后,诗歌在绵绵不绝的钟磬声中收束,留给读者无穷余韵。
表面上,诗人游览禅院中的山水,实则是在山水中求法、寻道,从眼前山水感悟世间万物的本真。他内心平静,进入禅定境界,才能做到万物之声不入耳,只听到庄严殊胜的佛音。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与其说是一首山水诗,不如说是一首融禅意于山水的修行诗。他体验禅院一幕幕胜景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个人修为的过程。他的足迹从尘世到古寺,他的心境从凡俗到空寂,他在游历中修行,在山水中顿悟,并用诗意的方式留存世间,启迪后人修禅向佛的灵性。
诗人背后的故事
唐朝有一本重要的诗歌选集叫《河岳英灵集》,收录了盛唐开元、天宝年间的二十四位诗人、共计二百多首诗歌。诗集将常建的大名列于首位,并收录诗作十五首。常建虽然在后世不算知名的诗人,却是唐朝诗坛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人物。
常建的生平,在《唐才子传》中有简要记载。常建早年是个寒窗苦读的学子,客居长安参加科举。他曾经科考失利,发出“耻作明时失路人”的苦闷;他也能迅速振作精神,继续读书求仕之路,表达“且向长安度一春”(《落地长安》)的决心。
终于在开元十五年(727年),常建金榜题名。与他一同登科的,还有著名诗人王昌龄。他的命运也和王昌龄很相似,长年怀才不遇,盱眙尉是常建的唯一被史料记录的官职。常建的仕途如此坎坷困顿,难怪《河岳英灵集》为他发出“高才无贵士”“常建沦于一尉”的悲叹。
正如常建在《赠三侍御》所言:“士贤守孤贞,古来皆共难。”耿直狷介的性情,让他在官场上难以施展抱负,却也让他守住高洁的品行以及宝贵的慧根。
在报国无门的生活中,常建把灵性、诗心投注到山水形胜之中。他怀着遁世之志,放浪琴酒,往来于太白、紫阁诸峰,寻找另一种人生的出路,“前瞻王程促,却恋云门深。”(《白湖寺后溪宿云门》)于是,那些漫游山水、寻禅向道的诗篇诞生了。
常建爱山水,尤爱古刹深藏的山水胜地、隐士独居的僻远净地,在山明水秀的风景中感受禅理、超脱尘世。
他旅途夜宿,会选择好友故居。他曾亲自造访王昌龄的隐居之地,由衷表达欣羡、赞美之情:“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宿王昌龄隐居》)松间明月,洒下清辉,抚慰着旅人心灵;亭下花影、药院苔痕,营造出清贫却幽雅的环境,正是王昌龄品格的外化。
他欣赏音乐,也要选择深山、江畔这样的自然环境,享受“一弦清一心”(《江上琴兴》)的纯粹洁净之感。那乐声,也须出自清高的隐士之手。如《听张山人弹琴》,琴声里有鹤舞龙吟般的灵动和气势:“玄鹤下澄空,翩翩舞松林。改弦扣商声,又听飞龙吟。”
在罢官之后,常建又隐居于鄂渚,后来终老于秦中太白山。他在山水的游历中,领悟到修行的美好,在隐居时期亦专注于道法修习,也因此受到仙人点化。
《唐才子传》及常建诗歌《仙谷遇毛女意知是秦宫人》,都记载他遇仙的传奇经历。一日,常建在山中采药时,竟然真的遇到一位遍体绿色毛发的神秘女子。她自称是秦时宫人,在山中采食松叶,从此不饥不寒成了仙人,还把修仙秘法传授给常建。
试问,像常建这样热爱山水、潜心修行并且仙缘深厚的士人,怎么会长久沉溺在仕途失意的痛苦之中?他的心态与志向,早已超越俗世的富贵功名,而是追寻生命的更高境界。
正是诗如其人,他的诗歌也呈现出幽寂澄静、清新玄妙的风格。历代诗评家称赞常建诗歌“幽玄”“超凡”“清而僻”等,都推崇其文字背后神仙一般的品格。由山水而忘俗,由禅道而彻悟,常建的仕途是不幸的,他却由此发现了禅意山水和诗意人生,进而不断探索生命的真谛。
点阅【品读唐诗】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