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读《颜氏家训》感(二)

作者:祥雨
font print 人气: 1075
【字号】    
   标签: tags: , , ,

续前文

读《教子篇》,对照中国当今社会的种种现象,深感先人们早已对我们会出现的问题给出预警,并且教给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道理了。

文中道,“上智不教而成,下智虽教而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绝大多数普通人要教育,那么如果不经过教育,是不会懂得道理的。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

在1500多年以前的时代,古圣王就有胎教的方法,而且在家训中就传给后代了。那就是怀孕三个月之后的妈妈要专门住在一个清静的寓所里,没有杂乱的信息打扰,“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放到现在来看,就是不要再去看那些充斥恐怖、暴力、色情等所有负面的影视、娱乐节目,所听、所看、所尝都应该以礼来节制。礼,古人解释为凡事之所依,用来祈福的事物。

那么这些古圣人所传的做人的事理、依据,必然会给人带来福报,把它们刻写在玉石上,放在金匣子里,我想也是寓意母亲如同金匣子一般珍贵,希望孩子如同刻有圣贤之礼的玉石那样做个饱读诗书、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吧。等到孩子出生后,老师等照顾他的人就要讲解孝、仁、礼、义,来引导他们学习了。

“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我们平常百姓纵然难以做到(如同皇家那样的教育),到了孩子能够识人脸色、辨别喜怒的时候,就应该加以教诲,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这样再长大几岁,就不用鞭笞打罚了。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诃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这一段话读来,不得不感佩作者。一旦父母从小宠溺坏了孩子,长大后又想靠责罚来纠正孩子的错误,反而令孩子心生怨恨,最后终于品质败坏,作者把这个过程写得如此生动准确:“我见到世上那种对孩子不讲教育而只有慈爱的,常常不以为然。要吃什么,要干什么,任意放纵孩子,不加管制,该训诫时反而夸奖,该训斥责骂时反而欢笑,到孩子懂事时,就认为这些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到骄傲怠慢已经成为习惯时,才开始去加以制止,纵使鞭打得再狠毒也树立不起威严,愤怒得再厉害也只会增加怨恨,直到长大成人,最终成为品德败坏的人。”

看来这也是千百年来的父母们的通病。文中说,普通人不能教育好子女,也并非想要使子女陷入罪恶的境地,只是不愿意使他因受责骂训斥而神色沮丧,不忍心使他因挨打而肌肤痛苦。这该用生病来作比喻,难道能不用汤药、针艾来救治就能好吗?还该想一想那些经常认真督促训诫子女的人,难道愿意对亲骨肉刻薄凌虐吗?实在是不得已啊!所以作者提出为人父母者,要有威严和慈爱,子女才能有畏惧谨慎心,孝敬父母。孔子说,在少年时就养成的好习惯就像天性一样自然而然了。又像俗话所说的,教媳妇做事要在她刚嫁过来的时候,教育孩子要从婴孩的时候就开始。我们的祖先早就提出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了!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 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父子之间要严肃,不可以过于亲昵而不庄重;骨肉之间要有爱,但不可以礼节有简慢。简慢了就慈孝都做不好,太过亲昵了怠慢就会产生。人们爱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对待,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很多。其实聪明俊秀的固然引人喜爱,顽皮愚笨的也应该加以怜悯。那种有偏爱的家长,虽然是想对他好,却反而会给他招祸殃。

对照现在中国的情况,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从老辈到父母都把孩子视若珍宝,比作者描述的宠溺孩子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出现了许多依赖父母的啃老族,甚至叛逆父母、社会,最后出现弑杀父母、老师、同学的极端事例。这真的是要我们每个做父母的中国人和将要做父母的中国人好好学习的传统的但是又非常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之道。

《教子篇》最后还讲了一个作者身边发生的事情,恰好批判了我们现在很流行的教育理念:北齐有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个儿子,已有十七岁,很会写奏札,教他讲鲜卑语、弹奏琵琶,差不多都学会了,凭这些来服侍三公九卿,一定会被宠爱的,这也是紧要的事情。”我当时低头没有回答。奇怪啊,这个人用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儿子!如果用这种办法当梯子,做到卿相,我也不愿让你们去干的。

看现在的孩子,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让孩子学外语、学钢琴或者其它乐器、绘画等技艺,希望以后能够作为一种特长,帮他在社会上立足,而且就像故事中的父亲那样很自豪地对别人宣讲。然而作为一位把自己的子孙培养成名士几代为官的颜推之恰恰在自己的家训中反对这种教育方法。其实就是为了名利而舍本逐末地去强调教孩子技艺,很多家长只重视反映课本知识的成绩,也就是谋取名利的技能,而对于从小就要教导的孝仁礼义的为人之道,以及生活中体现这些道理的好习惯却忽视甚至完全忘却。

几代的中国人都已经严重缺失了宝贵的中华传统教育,现在的中国社会才会变成一个迷失于物欲、为逐名利而不顾道义的社会群体,为官的贪赃枉法,为工经商的制造贩卖伪劣商品不惜伤人害命,为师的只为追求分数而灌输技艺,却不授为人之道,为医的也以卖贵药为先,救人为次⋯⋯真是到了一个岌岌可危的境地!《教子篇》不光是教导颜氏子孙的篇章,更是教导和归正当今所有中华子孙的篇章,学习它不仅仅是为了传承后代,更重要的是在救我们自己!@#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祖国,一个神圣的字眼。在诗人眼里,她是广袤的土地、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在游子心中,她是宽阔的胸怀、慈祥的眼神、温暖的双手,被誉为母亲;而在那些亡国者的悲歌中,祖国是远去的楼台、幽怨的笛声,是不眠的长夜,是无尽的哀愁,正所谓“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相比被人们争相吟咏的祖国而言,故国则是一个被赋予了太多伤愁的文化符号,故国和祖国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也构成了人们对祖国的另类解读。
  • 中国自古讲究门风,注重庭训、家教,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德和品质教育。历史上的名臣大儒,如:宋朝的司马光、欧阳修、朱熹;明朝的王夫之及清朝的郑板桥、曾国藩等等,都留有家训。还有许多形式的家书、教子诗等等。
  • (续上期)伦理道德 在我国伦理道德中,孝是道德的根本。“百善孝为本”“有孝有德”,因此,从修身到治国,孝道是伦理道德的核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为人伦的道德定位;孝是血缘亲情的实践,长辈抚养晚辈,晚辈赡养长辈,责任分明,如形影相随,陪伴人的一生。在国人的语境中,对圣人的歌颂也多讲孝道第一。相传帝尧“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家族和睦是万邦协和的基础。虞舜“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曰以笃谨”。虞舜以孝心闻名,深受世人敬仰。周公在总结国家兴亡的经验教训时,告诫四方诸侯和殷国的旧臣:“尔室不睦,尔唯和哉!”你连家庭都不和睦,哪能期望国家和谐安定!
  •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很常见的教育方式,就是诫子书。最著名的有诸葛亮的《诫子书》,刘向的《戒子歆书》,柳玭的《家训》,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等。
  • 在废弃的童子军营地抚养在家上学的孩子意味着永远没有干净的双手——因为他们要建造小木屋、树桩日晷,以及在小溪边钓鱼。
  • 英文谚语说:“笑是最好的良药。”但笑还有其他的好处。最近就有研究表明,它也可能是一种很好的育儿工具,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因此,有时候父母跟子女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也是不错的。
  • 我们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因为治疗那些成长在缺乏关爱的家庭环境的儿童时,有可能会遇到庞大的障碍......
  • 对父母或教育者来说,最严重的儿童教育错误,就是对走上错误道路的儿童预言悲惨的结局。这类愚蠢的预言会助长儿童的怯懦,让情况无限恶化。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积极的态度鼓励儿童。
  • 我们必须从“激发这类儿童的勇气,并让他们相信自己的长处与能力”来进行治疗。
  • 在成长到学龄的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在培养和练习帮助新朋友、与他人相处和交友能力。还有自我调节和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