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花莲的第二天,先后游览了林田山、丰田村、吉安庆修院,然后一路回到花莲市。
花莲市区两个景点-铁道文化园区、松园别馆,在我的行程规划之中, 因为天气炎热,家人都已觉得累了,想早点回到饭店休息。
于是我只能择其一而匆匆一游。下一站,我们到了松园别馆。
松园别馆原为日治时代花莲港“兵事部”办公厅,因为园内松树林立, 所以命名为“松园别馆”,为一历史建筑。民国九十年(2001)获得文建会评选为“台湾历史建筑百景”之一。
松园别馆兴建于昭和十七年(1942),建筑座落于美崙溪出海口北岸小山丘之上,这里视野良好,可以监控花莲外海的军舰船只, 也能掌握附近机场飞机的起降,拥有良好的军事地理位置,成为日军在花莲重要军事指挥中心。
松园别馆兴建落成之际,正值太平洋战争期间。随着日军在太平洋的战事渐渐处于劣势,美军从南太平洋展开跃岛反攻,战事逐渐波及台湾。 太平洋战争末期,日军为挽救战败的命运,组织“神风特攻队”,对美军船舰发动自杀式攻击。 相传从花莲机场出发的神风特攻队,队员出征前就在松园别馆接受指挥官代表日本天皇赏赐“御前酒”,然后踏上有去无回的人生最后一次的战斗飞行。
根据资料,当时在台湾的神风特攻队是以新竹、台中、台南、宜兰的军机场为基地。上述的传言未必合乎史实, 而由此可以推论这里曾经做为高级军官的休憩所。
战后,松园别馆由国民政府接收。美军协防台湾期间,这里曾做为美军顾问团军官休闲度假中心。
每年美军顾问团前来花莲度假时,都会在此举办晚宴及舞会,附近的孩子奔相走告,群聚于松园门口,欢喜讨得美军馈赠的美食及零钱装的小红包。
随着时代的变迁,美军顾问团撤离台湾之后,松园别馆先后隶属于国有财产局、行政院退辅会管理。 民国八十九年(2000),花莲县政府将松园别馆规划为“历史风貌专区”,进行整修。民国九十一年,被登录为历史建筑。 民国九十五年(2006)花莲县政府文化局将园区规划为艺文展演空间,园内并设有工坊及餐坊,以服务游客。
松园别馆原有五栋建筑,现保存四栋,主体建筑为砖木、钢筋混凝土混合之两层洋楼建筑, 建筑型式为融合巴洛克风格与现代主义风格的“折衷主义”形式,一、二层皆设拱廊,屋顶覆盖日本式瓦顶。 由于建筑是采坚固的RC混凝土结构,因此保存较好,成为花莲县境内保存最完整的日治时代军事建筑物。
松园别馆兴建于战争期间,为军事用途,因此建筑物并无太多装饰, 灰色的墙面,朴实平淡,周遭又有树木遮蔽,颇有隐密的效果。
松园别馆,令人感到惊艳的,其实不在于建筑物本身,而是园内一棵棵高大的松树林。
这片松树林是大正十年(1921)日本人引进的琉球松,种植做为海岸防风及遮蔽之用。 松树经过近百年的岁月,树木高长,枝叶盛盛,宛如绿色大伞,而由于太平洋海风的长期吹袭,形成风剪现象, 松树的树干也形成各种弯曲婀娜的特殊姿态。
主建筑物的一楼有餐厅及工艺品展览,二楼有两间展演空间,一间展出“太平洋诗歌节”的作品, 另一间则展出台湾音乐家邓雨贤的作品,古老的唱盘及喇叭,传来了熟悉的乐曲,听着心情也跟着昂扬起来。 邓雨贤著名的四首歌曲《四月望雨》的歌词书法作品,悬挂于展览室的墙上。 走出阳台,俯览园内的松林和草地,松林之外,远处有蓝天,最远的尽处,地平一线,就是浩瀚的太平洋了。
怀想松园曾有过的岁月。曾经叱咤一时的日军,如今安在?曾经风光的美军顾问团亦已远离。 邓雨贤虽然早逝,而《四季红》、《月夜愁》、《望春风》、《雨夜花》则历经日治时代、走过美援时期,深植于土地,而被传唱至于今日。
松园别馆旁的“卧松园区”,是自来水公司花莲园区新规划完成游憩景点,园内有树干横卧的老松树、木栈道和工艺坊。
由于时间匆忙,家人催促,我仅路过简单拍照而已,错过了园内著名的卧松老树,只好留待下回再访。
自来水公司花莲园区的前身是日治时代花莲港厅米崙净水场,当时花莲港厅在此建立水源地,建设“花莲港水道”, 引入砂婆礑溪(今美崙溪)的河水,预计完工后可供给二万人的民生用水之需。花莲港水道竣工于大正十年(1921)十一月, 此地山丘的松树可能就是在水源地兴建时所种植的,以阻防风沙,保护水源地的环境。
结束松园别馆之后,接着就直奔饭店休息了。晚上留在饭店用餐,餐后,全家来到饭店的户外游泳池游泳。 闲坐于池畔躺椅,或跃入池中游泳戏水,花莲的夜色,回润的星空,享受太平洋海风的气息,心情感到悠哉与舒适。 孩子说,来到花莲终于有度假的感觉,白天时,则沿途都有人抱怨今天的行程好像是在陪老爸看古迹而已。
孩子这么说,我并不以为意,能够将心比心。如果今天的行程,要我放弃林田山、丰田村、吉安庆修院、松园别馆这四个景点, 而改选择去远雄花莲海洋世界玩乐一整天,我应该也会碎碎念念的向孩子抱怨今天的行程很无聊吧。
晚上孩子们尽情享受饭店的游乐设施。我呢?很安份尽职的准时就寝。明天将要北返台北,身为司机,应当要睡好睡饱, 才能饱足精神的迎接回程苏花公路的长途行驶。(~待续)
旅游日期:2014.07.03
责任编辑:施宜葆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www.tonyhuang.id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