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是中国古代传播文化、交流学术、培养士子的地方。自唐迄清,江西设立的书院极多,居全国首位,而白鹿洞书院,是江西乃至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完备的书院,史称“海内书院第一”。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山南麓后屏山下,西有左翼山,南有卓尔山,三山环台,一水(贯道溪)中流,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
书院之名传说
白鹿洞书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相传,唐贞元元年间(西元七八五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养一白鹿自娱。此鹿通人性,常跟随左右,且能跋涉数十里到附近的星子县城将主人要买的书、纸、笔、墨等如数购回,故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所居为白鹿洞。
其实白鹿洞并没有洞,只因四周青山环合,貌如洞状而已。后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读书台旧址创建台榭,引泉植花。到南唐升元中,白鹿洞正式辟为书馆,称白鹿洞学馆,亦称“庐山国学” ,由李善道为洞主,掌教授,置田聚徒,成为讲学和藏书之所。四方之士受业而归,出为用世,名绩彰显者甚众。
宋仁宗皇祐五年,孙琛在故址建学馆十间,称“白鹿洞之书堂”,与当时的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并为“四大书院”。后又与吉安白鹭洲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
“白鹿洞之会”令书院名闻天下
西元一一七九年,南宋时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受命知南康军,到白鹿洞书院察看遗址,请宋孝宗批准,筹款建屋,征集图书,延请名师、广集生徒,亲任洞主,亲自讲学,并制定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五条教规,即有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白鹿洞书院也从此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历代书院办学的样式。至此,白鹿洞书院达到了鼎盛时期,“一时文风士习之盛济济焉,彬彬焉”。
自宋至清的七百年间,白鹿洞书院一直是中国宋、明理学的中心学府。书院殿阁巍峨,亭榭错落,师生云集,俨如学城。宋淳熙八年(西元一一八一年),著名哲学家陆象山来到白鹿洞书院讲学,朱熹、陆象山又有“白鹿洞之会”,书院因之而闻名天下,被誉为“海内书院第一”。
书院松柏交翠 清雅淡泊
白鹿洞书院周围的自然风光极为毓秀,古木苍穹,溪水古桥,山环水合,幽静清邃,别有洞天。书院内松柏交翠,花草争芳,环境幽静秀丽。
白鹿洞书院现存建筑群坐北朝南,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有棂星门、泮池、礼圣门、礼圣殿、朱子祠、白鹿洞、御书阁等主要建筑。建筑体均为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
在棂星门西北隅,不仅有曲径通幽、山石林泉之美,而且还有“钓矶石”、“漱石”、“鹿眠场”、“流杯池”诸胜迹。在漱石和流杯池上,因有朱熹手书“漱石”、“杯池”石刻而得名。“鹿眠场”,相传唐代李渤饲养的白鹿就睡在这里。
而钓矶石上,也刻有朱熹的手书“钓台”二字。据说当年朱熹常在此垂钓,实际上这里水浅泉碧流急,很少有鱼,故明代刘世扬又在石上加刻“意不在鱼”四字,可谓中的之妙语。
白鹿洞书院内,大小院落,交叉有序,最盛时有360余间建筑,其中包括御书阁、明伦堂、宗儒词、先贤祠、忠节祠等,屡经兴废。礼圣殿是书院中等级最高的建筑物,歇山重檐、翼角高翅,回廊环绕。礼圣殿是书院祭祀孔子及其门徒的地方。
殿正中有先师孔子行教立像,原为唐代吴道子摹绘。上悬清康熙御书“万世师表”匾额,后壁有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字。在礼圣殿的石墙上,嵌有石碑和孔子画像石刻。礼圣殿东侧的朱子祠是为纪念朱熹而建。朱子祠后有一石洞,内有一头石雕的白鹿。
白鹿洞书院中亭台楼阁,古朴典雅;佳花名木,姿态各异;碑额诗联,比比皆是。充分体现了古书院攻读经史、求索问道、赋诗作联、舞文弄墨的特色。
院内最引人入胜的是“慎思园”两侧的碑廊,明清两代的石刻甚多,现仍存一百余块。有朱熹所书“白鹿洞学规”及历次修建铭记,有许多赞誉书院和赞美风光的诗文题词,内容颇为丰富。在中国历代创建的大小书院中,像白鹿洞书院一样保留和修复得如此完好的书院,屈指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