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早的一座寺庙,是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的潭柘寺。因为年代久远,因此先后有“嘉福寺”、“龙泉寺”、“大万寿寺”以及康熙皇帝所赐的“岫云寺”等寺名,但民间从古至今只称其为“潭柘寺”。
原来,潭柘寺在民间一直有这样一个传说,当年佛教华严宗高僧华严和尚居住在幽州城北“持《华严经》以为净业”,“其所诵时,一城皆闻之,如在庭庑之下”,于是很多信徒踊跃捐助,助其在幽州开山立宗。
所以,华严祖师就找当时的幽州都督张仁愿求建寺之地,张仁愿随华严祖师来到其早已选好的寺址--嘉福寺附近的西山坡,张称:“此是有主之地我不好擅自做主。”
于是就把姜、刘两家地主找来协商,两家本不想给,但看在张仁愿的面子上对华严祖师说:“和尚准备要多少土地。”华严祖师知二人是当地拥有无数良田的大地主,就取出盖自己蒲团的毯子对二人道:“不多不多,两位施主可否割这一毯之地与我?”
姜、刘两地主一看只是一块毯子大小,忙不迭的答应并请张仁愿做中人。此时,华严祖师把手中布毯往空中一抛,只见布毯飘在空中越来越大,似乎大到遮天蔽日,两地主忙喊:“够了,够了!请大师慈悲,不要让它再大了!”
华严祖师含笑看了二人一眼说:“落!”于是毯子就落下来了,盖住一座大山。张仁愿对两人道:“这一毯之地就让与华严大师,二位可不要反悔。”二人一看真佛在此,哪敢反悔。于是,华严祖师就在此地以破败了的嘉福寺为中心,重建寺庙,修筑殿宇,扩建寺院。
因寺院后山有两股丰盛的泉水,一眼名为“龙泉”,一眼名为“泓泉”,两股泉水在后山的龙潭合流后,流经寺院,向南流去,不仅满足了寺院日常的生活用水,而且还能灌溉附近大片的土地农田,故华严大师命名此寺为“龙泉寺”。
但华严祖师以一毯之地建寺的大神通却广为流传,当地民间称此寺为“毯遮寺”,渐渐地“毯遮寺”就演变成“潭柘寺”了。
现潭柘寺占地共13.7公顷,有房舍943间,其中古建殿堂638间,其殿、堂、阁、斋、轩、亭、楼、坛等,不仅保持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且所有殿堂建筑等随山势高低坐北朝南而建,错落有致。其主要建筑可分为中、东、西三路,东、西两侧基本对称而建,整个建筑群还充分体现出中国古建筑的美学原则。
进潭柘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3楼4柱的高大木牌坊,牌楼前有一对雄壮威武的石狮,二株枝叶相互搭拢的古松亦盘横于牌楼前,过牌坊有名“怀远桥”的单孔石拱桥,桥后是山门。
走进山门,一条中路如中轴线一般纵贯其中,主体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斋堂和毗卢阁。天王殿是位于山门内中路的第一座大殿,殿中供弥勒像,背面供韦驮像,两侧塑高约3米的四大天王神像。
天王殿两旁为钟鼓楼,后面是大雄宝殿。宝殿面阔五间,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瓦绿剪边,上檐额题“清静庄严”,下檐额题“福海珠轮”。正脊两端各有一巨型碧绿的琉璃鸱吻,上系以金光闪闪的鎏金长链。
殿内正中供奉硕大的释加牟尼佛像,神态庄严,后有背光,背光上雕饰有大鹏金翅鸟、龙女、狮、象、羊、火焰纹等。佛像左右分立“阿难”、 “伽叶”像,均为清代遗物。
大雄宝殿后为和尚们吃饭的斋堂院,堂后有三圣殿,但此二殿均已拆除。只剩两株娑罗树和两株银杏树,树体高大。中轴线终点是一座楼阁式的建筑,名毗卢阁,高二层,木结构。站在毗卢阁上纵目远眺,寺庙及远山尽收眼底。
寺院东路由庭院式建筑组成,有方丈院、延清阁和清代皇帝的行宫院。行宫院内有万寿宫、太后宫,院中幽静雅致、碧瓦朱栏、流泉淙淙、修竹茂盛,颇有江南园林意境。
院中一座方形名为“猗玕亭”的流杯亭,亭内巨大的汉白玉石基上雕琢有弯弯曲曲的蟠龙形水道,当泉水流过时,放入带耳的酒杯,任其随水漂浮旋转,止于某处,取而饮之,并饮酒作诗,这就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曲水流觞”习俗。
寺院西路大多是寺院式的殿堂,主要建筑有戒坛、观音殿和龙王殿等等,一层层排列,瑰丽堂皇。戒坛是和尚们受戒之处,台上有释迦牟尼像,像前有三把椅子,两侧各有一长凳,是三师七证的坐处;观音殿是全寺最高处,上有乾隆手书莲界慈航,内供观世音菩萨,敛目合十,隽秀端庄。
此外,还有位于山门外山坡上的安乐堂,和建于后山的少师静室、歇心亭、龙潭、御碑及有砖塔、石塔71座的上、下塔院等。整个建筑群显得规矩、严整、主次分明、层次清晰。
潭柘寺不仅有着庄严、华美的寺院殿堂,更有镀金鸱带、金代诗碣、清代肉身佛等众多镇寺宝物。
在潭柘寺大雄宝殿正脊两端各有一巨型碧绿的琉璃鸱吻,这是元代遗物,上系以金光闪闪的鎏金长链。传说鸱吻是龙的九子之一,属水、克火,故而置于屋脊以镇免火灾。
相传,康熙皇帝初来潭柘寺时,站在大雄宝殿放眼望去,只见殿顶那对碧绿的鸱吻正跃跃欲动,似乎大有破空欲飞之势,于是忙命人打造金链将其锁住并插一剑,今鸱吻上那“镀金剑光吻带”正是当初康熙所赐。
此外,在天王殿前和东跨院北房西次间各有一口大铜锅,也是镇寺之宝。殿前那口大锅直径1.85米、深1.1米,另一口则直径4米、深2米,分别是和尚们炒菜、做饭所用。
做饭的锅一次煮粥能放米十石,需十六个小时才能煮熟。由于锅大底厚,文火慢熬,故而熬煮的粥既粘且香。关于这两口锅,还有“泼砂不漏米”之说,原来,锅底有一个凹陷的“容砂器”,随着熬粥时的不断搅动,米中的砂石会沉积到锅底的凹陷处。
古有“潭柘寺的和尚数不清”的说法,指寺院中常住的和尚三千,游方无名和尚无数。所以,过去潭柘寺周围有365个村庄,所产的粮食都要供潭柘寺和尚吃用才行。
据说潭柘寺一天用的粮食,为一个村庄所产粮食的总和,这样就又有了“潭柘寺和尚一天吃一个村庄”的说法。
潭柘寺观音殿西侧有龙王殿还有一条宝鱼,就是殿前廊上那一条长1.7米、重150公斤的石鱼。此石鱼是一天夜间天下大雨时从天而降,落在院中的,敲击这条颜色似铜的石鱼可发出五音。
传说,此石鱼曾是龙王送给玉帝的南海龙宫之宝,石鱼身上十三个部位代表十三个省,哪省有旱情,敲击该省部位便可降雨。一次人间大旱、万民受灾,潭柘寺僧人可怜众生便向苍天祈祷,便有了玉帝送宝鱼给人间消灾的一段传奇。
“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寺院确实不同凡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