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清有座大山,名叫“白石山”,离城约三十三余里。这山纵横约十余里,高与云齐。山中有一寺,名为“三清观”。这寺系宋代的建筑物。寺内有一类似椭圆的多角形石块,僧人称为“石龟”。
在许久之前,那石龟的嘴里是会自动吐出米来的。而且神奇的是,如果这寺中只有僧徒俩人时,则这龟所吐之米仅够这两人吃,以及换香烛时供奉佛像所需的数量而已,绝不会超过这些数目。若增加一人,就多出一人的米;若增加的人多了,则依增加的人数多出几份米来,非常准确,总是够吃而不浪费。因为有这个特殊的缘故,所以寺里开始香火鼎盛,来往香客日渐增多。
这石龟出米之口小而又小,因此出米速度非常缓慢。有一天,慕名前来进香的人一下多了不少,而又邻近黄昏了,每人都饥肠辘辘的,都想在寺里吃些斋饭填饱肚子。眼看着那米粒温温吞吞的滚落,大家心中的着急可想而知,但又莫可奈何。
忽然其中一个香客开口了:“这石龟之所以出得如此缓慢,并不是它里头没米,乃是因为它的口太小罢了。若我们把它的口凿大些,那么肯定出得很快。”大家一想有道理,于是都异口同声的来征求寺方的同意。
那寺里的住持和尚耳听得这群香客议论纷纷时,心里非常高兴,认为这方法,不仅可以救目前的燃眉之急,对往后更有莫大的好处呢!怎么说呢?从前所以得这么少的米,皆因它出得太慢;之所以出得这么慢,皆因它的口太小的缘故;现在将它的口凿大了,则出米必快;出来既快,那么米量也必同时增加;既然这样,则所余之米必多。这样一来,就可多换些好吃、好喝、好穿、好用的,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他很乐意的说道:“这是一条妙计,大家放手进行吧!”于是大伙儿忙忙乱乱的寻来一个铁锥,轮流用力的开凿这小石龟口。不多一会儿,这个石龟的口渐渐的大起来了,每个人都盼望着赶紧吃晚饭。怎知那个口虽然渐渐大起来,但是出米的数量与速度依然如故!这已经让那住持大失所望了,可这不过是一场小小的失望,还不算什么,尚有一场大的失望接踵而来,简直可以称之为绝望的,那是咋回事呢?
无论什么动物,凡是那个嘴崩坏了,吃东西一定会往出漏。所以有一回,那只石龟又往贵县的地方偷米吃,因为它的嘴被凿坏了,偷来的米便由裂缝中漏出,如此一来便被循迹而至的失米店主查出。
这家米店以前已经丢失不少米,可查来查去总也查不出,到如今,因这崩嘴的石龟,沿途漏出米来,有迹可循,便派出两伙计沿着米迹追寻,一直追到白石山三清观前,以为这些贼一定在这里面藏着。
但是他俩都赤手空拳,人数既少手中也无利器,加以远离家乡,人地两疏,哪里能进去捉那些贼呢?于是一人留守在寺院邻近,一人回去增派援手。过了几天,引来了一大帮人马,手持锋利的兵器入寺来。
这些人四处搜查,可一点儿米也没见到。后来再三细寻,见那石龟有米吐出,始知是它作怪,乃欲将石龟毁坏。然而事关那住持的切身利益,当然不答应,而且邻近的各处乡村,本来把这石龟奉为神迹祭拜的,哪能容许他们破坏?
刚开始,双方各持己见,口角相向;继则以武力拼斗,终究打起官司来。但邪不胜正,所以最后的胜利当然是失米者,结果便将那石龟烧以桐油。自被烧过以后,表面上毫发无损,不过从此不复有米吐出。此刻那住持和尚回想起当初一念之贪所招致的后果竟是一无所有,真是追悔莫及了。
从这个传说里,我们可以得知,万物皆有灵;万物都该行得正。那石龟与住持之间可能前世有什么因缘关系,此生以这种方式偿还,但这米的来处不够光彩,久而久之,随着住持和尚的贪心一起也就曝光失灵了。
--转载自正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