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台北5日電)「金門的美,怎麼看都帶著點無言的憂傷」,作家龍應台這樣描述金門。那份憂傷,來自金門戰地數萬枚地雷的威脅,但有一群人,冒著自身安危風險,要將滿載惡意之土化為綠林地。
地雷是一種廉價武器,目的不是致死,而是傷人,意在遲緩敵人行動。地雷鋪設容易,拆除困難,中華民國陸軍金門防衛指揮部排雷大隊大隊長古鑑今上校打比方,若一枚地雷價值新台幣1元,埋入土中後,須花1000 元經費才能拆除。
排雷任務需要高度專注力及體力。古鑑今說,排雷大隊以人工排雷為主,沒有借助於動、植物,通常執行任務前一天晚上,會召開風險管理會議,檢視人員身心狀況。
清除地雷時,須先清除地面植物,用金屬探測器探測,發現地雷後,用工具挖掘。若挖到地雷,不能觸碰或貿然把它挖出來,而應從側邊慢慢挖掘,直到地雷露出,經定位、標示後,直接於原地銷毀。
這一系列動作,說來簡單,做起來,需要許多時間,以及更多勇氣和謹慎。古鑑今表示,一名排雷手一天可完成約16到17平方公尺面積的掃雷工作,稍微換算,還不到5坪。
古鑑今說,剛開始,一踏進雷區,恐懼感就來,尤其挖到地雷的瞬間更是如此,有的新手在雷區一天前進還不到一公尺。
但是,執行排雷這種高危險工作,寧可慢,謹慎絕對必要;古鑑今就說,「忘記工作危險的時候,工作就變得危險」。
金門大多數地雷,是在民國38年國共仍在鏖戰時埋下,當初共埋了7萬多枚。雖原有記錄地雷埋下位置及數量,但資料或日久遺失,或不精確,還是需要人力一枚一枚探測。
根據排雷大隊所提供的資料,金門雷區總面積約345萬平方公尺,而於2007年4月成立的排雷大隊執行任務2年多來,已清除約117萬平方公尺的雷區,排除2萬8000多枚地雷,有些土地已進行植林。國防部預計,排雷任務可望於民國102年完成。
執行任務時,掃雷人員身上要背負重達10公斤的裝備,以跪坐姿勢工作,夏天時忍耐日照直射的高溫,冬天則沒有遮蔽物避寒。
肉體的辛苦可以忍耐,心理因素則需要意志力克服,掃雷人員冒著地雷可能爆炸的風險執行任務,心理上也承受很大壓力,因為即使地雷埋入土中已過了一甲子,古鑑今說,只要不破損,地雷作用都還在。
古鑑今說,雖然家人會擔心,但排雷工作對他來說很有意義,雷區的存在對地方經濟有很大影響,他樂於接受挑戰,促進地方發展。
過去的軍人埋下地雷制敵,現在的軍人挖除地雷,避免可能的傷害讓無言的憂傷蔓延。以古鑑今,可窺未來,戰爭永遠不會是解決衝突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