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劉春霖中狀元一事,民間流傳著多種傳聞,其中流傳最廣的一種是:劉春霖之所以會中狀元,並不完全是靠其出眾的文才,而是因字、名、籍而得福。
中國的科舉制度自隋唐興起,歷代不衰,清代沿襲了明代的考試辦法,設文科和武科兩項,每三年舉行一次。參加文科考試的文人士子,必須通過「鄉試」、「會試」,才能取得參加「殿試」的資格。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錄取後就是「進士」。進士分為三甲(等),一甲三名,頭名稱「狀元」,二名稱「榜眼」,三名稱「探花」。公元1904年7月,歲次甲辰,適逢慈禧太后70歲大壽。按照慣例,特加甲辰恩科。劉春霖參加會試,取得第17名的好成績。緊接著,又照例舉行了一次殿試,主考大臣經過認真挑選,把入選的試卷按名次排列,呈請當時的慈禧太后「欽定」。
當慈禧翻開被主考官列為頭名的朱汝珍的試卷時,見該卷雖然文詞順暢華麗,但字體卻為粗筆楷書,因慈禧性喜疏淡清新字體,故看後不禁連連搖頭。當她看到「朱汝珍」這個名字時,心中更是不由得陡然升起一股厭惡之感,因為其中的「珍」字使她想起了珍妃,因為珍妃支持光緒皇帝改良,使慈禧太后十分不悅,後來將珍妃推入井中溺死,所以一見「珍」字便肝火上升。再看到朱汝珍的籍貫為廣東時,更是怒火中燒。因為太平天國的洪秀全、維新派的康有為和梁啟超、還有高舉反清大旗的孫中山等「叛逆者」都是廣東人,在慈禧看來廣東人是她的剋星,是無法容忍的,於是將朱汝珍在試卷扔到一旁。
當慈禧翻開第二份試卷時,心頭又不禁高興起來。第二份試卷的字體為細筆工楷,字體清秀俊麗,慈禧看後覺得眼熟,於是不禁自言自語地說道:「這字體怎麼這麼眼熟啊?」她身後站著的女官隆齡(為曾任大清駐日、駐法大使多年的皇族貴冑裕庚之次女)聞言說道:「這不是為老佛爺抄寫過經文的直隸舉子劉春霖的字嗎?」慈禧太后一看試卷的署名,果真是「劉春霖」三字,心中不禁大喜。「春霖」二字含春風化雨、甘霖普降之意,這一年又逢大旱,急盼一場春雨。加之直隸地處京畿,「肅寧」又象徵肅靜安寧的太平景象,這對烽火四起、搖搖慾墜的清王朝,自然是「吉祥」之兆。於是,大筆圈定,名列榜首,發榜時劉春霖由原來的第二名而成了頭名狀元,經過主考官的保奏,為照顧社會輿論,朱汝珍的名字雖然沒有抹去,也只得屈居劉春霖之後了。
劉春霖中狀元後的第二年(1905年),慈禧太后就根據洋務大臣張之洞等人的建議,廢除了科舉制度;緊接著,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滅亡,科舉制度徹底消亡。所以,劉春霖也就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後的一個狀元。 @(//www.dajiyuan.com)(//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