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勢雄偉、洞壑幽美、林泉清翠、奇石嵯峨,被元朝人讚譽為「閩海蓬萊第一山」的清源山,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北郊,海拔498米,面積62平方公里。
清源山又名北山、泉山、齊雲山。因為山上多清泉,故名「泉山」;又因為山位於泉州城北,因此簡稱為「北山」。大概是由於峰巒之間常有雲霞繚繞,故有「齊雲山」的別稱。至於清源山的得名,與仙人鐵拐李頗有淵源。
傳說當年鐵拐李雲遊至此,為此山景色吸引,不禁用鐵拐捅地讚歎,不料因為用力過猛,鐵拐戳進了山石中,撥出後泉水湧出,從此人們就稱該山為「清源山」了。
根據清乾隆時期編撰的《泉州府志·方外》記載,早在秦漢時期,就有人在清源山上隱居修行,如秦時的一個叫大道的人,就在清源山上的芭蕉洞中修行,後人因此稱此地為「大道巖」。
唐和五代時期,道教興盛,一些道士在清源山上修行,比較有名的是五代的譚峭,他早年雲遊天下,晚年在清源山紫澤洞修行,後得道成仙。宋時有「頭戴通草花,行歌於市」的裴道人和林道人在清源山修行。
早在西晉時期,清源山上就開始建有道觀,以後歷朝,特別是唐宋都有所增建,如老君巖上的北斗殿、真君殿、元元洞等,南台巖上的三清宮等。此外,東晉時佛教興起,清源山上還建有寺廟,如千手巖上的千手巖寺,彌陀巖上的彌陀室。千手巖寺內有千手千眼觀音士塑像,故名千手巖,也叫觀音巖。
清源山除了諸多的廟宇道觀外,還有大型石雕七處九尊,而且以三十六洞天、十八勝景著稱,內中留有許多仙跡。比較著名的地方有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碧霄巖、瑞像巖、虎乳泉、南台巖、清源洞、賜恩巖、龜巖、九日山、靈山聖墓等。
位於清源山右峰羅山與武山下的老君巖,又稱羽仙巖,因為其上有巖刻巨型老君(老子)造像而得名。據《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石像雕於宋代,高5.1米,寬7.3米,厚7.2米。只見他端坐崖上,右手按膝,左手憑幾,兩眼平視,雙耳垂肩,神態安詳,笑容可掬。他是現存最大、年代最久的道家石雕造像。
千手巖位於清源山右峰下,在清源山正山門以北。千手巖後有弘一法師捨利塔。法師俗名李叔同,後在浙江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
從千手巖往上,就是彌陀巖。這裡是清源山風景最佳處。有「泉窟觀」「一嘯台」、「岫雲」、「招飲徑」、「天風海月」、「一線天」等勝景。
離彌陀巖不遠,就是碧霄巖。上有元代藏傳佛教(喇嘛教)「三世佛」造像。佛像高3米,寬6.5米。「三世佛」有圓形頭光及身光,他們並排結跏坐在蓮花座上,中尊為釋迦像,又稱現在佛,主掌現在的世界,其造像作觸地印之魔相,一手向下撫地,一手向上。左尊稱為藥師佛,即過去佛,主管過去的世界。他也是一手向下,一手向上,只是左掌托缽。右尊叫彌陀佛,是未來佛,作施定印之禪定相,即雙手交疊置於腹部。
此外,碧霄巖沿途有「小憩亭」、「五雲深處」、「小雲關」、「紫澤宮遺址」、「練膽石」、「虎乳泉」、「白龍井」等許多勝跡。虎乳泉又名孔泉,因為泉水從石隙中湧出,注入一尺許見方的石孔中,味道甘甜似乳。相傳古代有一母虎在此哺育幼虎,因乳汁不足,只好以泉代乳而養活幼仔,故而得名。
南台巖系一巨岩,在清源山右峰的最高處,它巍然聳立。巖台上建有寺廟,如臨空中,恍如仙境。
瑞像巖在清源山左峰的天柱峰下,這裡有刻於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的釋迦石像一尊,相傳佛像雕成時夜放瑞光,故名瑞像巖。佛像高4米,寬1.5米,立狀,左臂下垂,掌心向外,右臂袒露作無畏手印。巖下奇石突兀,排列如群僧參禪,稱為「羅漢峰」,俗稱「十八羅漢朝釋迦」。天柱峰周圍還有獅子峰、回舶峰、蓮花峰等,景色秀美。
清源洞位於清源山中峰的頂端,又名「純陽洞」、「蛻仙巖」。傳說宋時的裴道人在此羽化成仙,是故洞前有裴仙祠。
宋文人王十朋作詩《詠清源山》,詩云:
州北有山幽更幽,皇天閣雨為公游。
登山如入上下竺,宴坐疑臨大小湫。
掃地焚香煙僂裊,煎泉瀹茗乳花浮。
觀詩起我家山興,身在閩南夢在甌。
(本文轉載自正見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