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1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邱俊欽桃園縣十九日電)台灣近幾年的設計產品在世界嶄露頭角,但面對中國市場擴張與人才的衝擊,銘傳大學設計學院院長鄧成連預估,台灣設計人才會在五年後呈現飽和,至於「介面互動」與深具文化性的「創意產業」,仍是一項值得發展的趨勢。
隨著科技進步與消費者對產品要求增高,全球掀起一股設計風,包括蘋果電腦、iphone等風靡趨勢與國內科技大廠推出流線、更著重人性使用的設計產品,都顯現出設計成為全球性的「顯學」。但在台灣設計科系不斷竄起,與近年來兩岸交流密切下,台灣設計人才到底會面臨到多少衝擊?
鄧成連預估,台灣設計的發展還可以紅上十年,但是在五年後,將會呈現設計人才飽和的問題,設計科系的學生會直接迎接市場飽和的衝擊,屆時設計行業雖然會持續下去,但也考驗著設計師每個人的能力,能力越高者仍會有發展空間,能力不足則容易被取代。
那到底什麼是下一步「台灣設計要走的路」,鄧成連認為「互動設計」將持續發燒,換言之,設計不只是單純把物品變美,而是要與科技結合,並且藉由新鮮設計事物,擄掠消費者的心,因此設計者,不應該只是會設計,而是要往外擴展結合層面,例如互動電玩、手機、3C產品就是其中一環。
鄧成連說,設計會隨著人的生活改變,換言之,設計的DNA也會改變,未來新的產品的產生,牽引另一波設計趨勢。
相對於其他大學畢業生面臨就業的衝擊,鄧成連表示,成為設計科技學生的好處就是,在校時間所學已經與就業市場結合;但他告訴學生,設計是一項容易進入的產業,但純靠設計來賺家產是不可能的,所以他鼓勵學生勇於創業,不要單純「把設計當成設計看」。
面對兩岸關係交流頻繁,台灣設計業如何看待中國?鄧成連說,大陸是一個值得重視關切的市場,它不僅是潛在的發展市場,更是台灣的威脅對象。當全球設計喜好朝向東方市場時,中國絕對是最大受到矚目的對象。
至於中國設計的實力如何,每一年都會受邀到中國中央美術學院擔任客座教授的鄧成連說,他每年前往大陸擔任教學時,都會私下打分數,結果2001年前往中國時,大陸的工業設計與平面設計,落後台灣二十年與十五年,但這幾年發展下來,工業設計雖然仍有一些差距,但平面設計已經與台灣有相同水準,甚至有些超越。
鄧成連說,中國以宣傳起家,雖然在觀念上受到時代歷史背景而有所封閉,但經過這幾年與西方市場的交流,在設計手法上已經與世界同步;但台灣的設計人才仍有許多獨特優勢,包括健全工作態度、開放的社會文化薰陶與全球快速訊息的流通,都讓台灣設計界更踴躍嘗試新的設計事物。
有鑑於全球化的因素,鄧成連說,北歐、日本等設計風格在全球物品流通下,界線已經越來越模糊,有些時候無法從產品看出設計師國籍,雖然台灣在全球化下,設計平均水準大幅提昇,但是頂尖優秀的人才培養上,仍有進步空間。
至於未來台灣的設計走向,鄧成連說,設計攸關經濟,台灣經濟成長趨勢目前仍無法預測,但他認為,講究「介面互動」與深具文化性的「創意產業」,仍是一項不容輕忽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