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生活勞動美學實踐家

【台灣生命力 】玻璃工房 劉得劭的夢工廠

劉得劭教授在花蓮鳳林打造出東部第一座玻璃工房,他要告訴您:創作是一件很好的事,動手去做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
文/趙翠君 攝影/張玉蘭
font print 人氣: 60
【字號】    
   標籤: tags:

「20年前我離開花蓮鄉下,如今它卻成為我的創作泉源。在台北生活了十幾年才猛然發現,花蓮那種生活才是我真正想要的。」雖然兼行政職十分忙碌,但只要有空檔,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系主任劉得劭會豪不猶豫的開著車或買張車票就回花蓮。

在這座由劉得劭教授打造出的宜花東第一座「玻璃工房」,從劉教授娓娓道來的生活態度、創作理念以及未來願景中,我看見一位令人感動的「生活勞動美學實踐家」,正用他的雙手努力推動玻璃藝術──創作、研究、傳承、發揚……


在家鄉的工作與生活,劉得劭再度體驗自然生命的可敬與可貴,以及自然偉大的力量。

玻璃藝術節驚艷 栽進迷人的玻璃世界

劉得劭教授,花蓮縣鳳林鎮人,成長於青山綠水環抱的縱谷小鎮,童年時在大自然田野山水之間盡情徜徉嬉戲的經驗深深影響其日後的求學、創作、生活……

小時候,阿婆殷殷叮嚀:「如果沒有好好唸書,將來只好留在鄉下看牛、種田……」為此,劉得劭努力於課業,師專畢業後,20~28歲擔任小學教師,之後北上到師大工藝系進修,再赴日本國立大阪教育大學取得碩士學位。現任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系主任。

1997年觀賞新竹國際玻璃藝術節時,驚艷於玻璃與光的幻化氛圍,觸動已從事十餘年陶藝創作的劉得劭對玻璃材質的興趣。自此開始探索、收集、挑戰、實驗、創作……一頭栽進迷人的玻璃世界,並設計、製作融合玻璃專用電窯、小型玻璃溶解爐、快速加熱爐等。

2004年,因父親健康不佳,子女體悟到家人共聚和親情的重要,劉得劭運用他曾在日本接觸學習竹炭生產的專長,在鳳林山腳下成立讚炭工房。

今年劉教授更進一步成立東部唯一的玻璃工房,這棟實用、造型獨特的挑高黑色建築是劉教授親自規劃、設計的心血結晶,包括使用的超小型吹玻璃設備,輕巧不占空間,降低耗能問題,工作起來非常方便。而且只在使用時才開電,讓繁忙的現代人隨時在生活的空檔都可以接觸。


這棟實用、造型獨特的挑高黑色建築是劉教授親自規劃、設計的心血結晶。


陳設在玻璃工房二樓的精采作品。


陳設在玻璃工房二樓的精采作品。

童年體驗 大自然為創作泉源

玻璃幾乎可以100%循環再利用,玻璃工房也用了很多回收材料,許多花蓮鄉親看見報導,紛紛收集了許多玻璃空瓶拿過來。劉得劭也特地在電窯上放一個米酒瓶給遊客看,玻璃空瓶敲碎丟進窯裡可以融出濃濃的玻璃漿來做造型,回收效果非常好,是相當符合環保概念的材質。

童年和大自然互動的經驗成為劉得劭創作的泉源,他喜歡到處去遊山玩水,喜歡照相、烹飪、喜歡火,也會帶孩子到公園、社區、鄉下、菜園裡去玩,陪著他成長。讓「自然進入作品,作品進入自然」是他作品的特色,「在家鄉的工作與生活,我再度體驗自然生命的可敬與可貴,以及自然偉大的力量。」

劉得劭親切的為我們介紹玻璃工房中一件件流動著線條、色彩、光影的精采作品,最特別的是在他2004年舉辦過「玻‧光‧山‧水劉得劭玻璃藝術創作展」之後,做了一件「作品進入到自然裡」的創作。主要是山、海、水的造型,把它拉長、鑽洞、綁繩子,拿到太平洋鹽寮海岸,游泳到海裡把它吊好,放置3個月,讓它回到大自然中。有趣的是:有的作品破掉還隨海浪打回來岸上,玻璃來自於石頭、細砂,在磨滾中又回到大自然,所以劉得劭認為他是和大自然一起創作。


陳設在玻璃工房二樓的精采作品。


玻璃工房中一件件流動著線條、色彩、光影的精采作品。

產學結合 多元發展創作體驗

劉得劭所任職的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是結合了藝術和設計兩大領域而成,透過教育希望讓學生知道除了創作、傳承之外,也能和育樂、休閒等相關產業結合,變成體驗式的教學活動,使工藝朝向多元發展,在社會上推廣開來。

例如最近學校和三芝農場合作,學生在農場上蓋窯創作,遊客可以來參觀、體驗陶藝創作;去年也辦過「第一屆澎湖國際手工藝創作營」,讓遊客在吃海鮮、玩沙灘之餘,發現以前所沒有的燒陶、吹玻璃、染布等工藝體驗,讓藝術生活化,容易親近;今年暑假則預計會有兩批老師和學生到讚炭工房來進行燒陶、吹玻璃的體驗活動,利用這兒的泥土在鄉野山水間燒製,相信作品會有不同的風貌和趣味。

*****

動手去做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

對劉得劭而言,「喜歡動手操作」似乎是先天具有的家族基因。從阿公、阿婆到父親──已經80歲的退休老校長,每天都還是要動手做一些事情。

雖然長輩沒有特意叮嚀,但卻以「身教」、以勞動的身影,讓晚輩耳濡目染之下,很自然的整個家族都喜歡勞動,且從中得到樂趣。劉教授認為:「做為一個人,勞動和活動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鋤草、種種花、農事等等,動手做才能瞭解生活中的事。人活著的時間這麼長,每一件事,有機會不妨親自動手做做看。」


劉得劭說創作是一件很好的事,動手去做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

劉得劭即是用動手做早餐、吃早餐來迎接生活的每一天,孩子國小階段,劉得劭還會帶著他去買材料,一起動手做早餐!

性格勤奮的劉得劭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勇於追求、突破自我。從20年前做陶瓷、金工,10年前做平板,再跳到玻璃的領域重新開始,現在玻璃藝術的創作是他最喜歡的了。然而因為仍要肩負養家的責任,所以目前最大的可能是「告訴別人:創作是一件很好的事,動手去做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在玻璃工房,遊客可以體驗吹玻璃的過程,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連續操作,在溫度、時間中精準拿捏,很快就有成品,能獲得很大的成就感。

劉得劭希望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參與,尤其是年輕的原住民朋友,普遍動手做的能力都很強,能讓他們擁有這項就業本領。他也期盼政府相關單位能在此進行相關活動,共同努力將玻璃藝術推廣給更多人來認識、體驗。


劉得劭正用他的雙手努力推動玻璃藝術。

*****

時間和速率 還要乘上心情

只要是晴天,劉得劭會騎上6公里的腳踏車到學校,回程還特地繞路兜風,要騎9公里回家。總是有朋友不解的問:開車多方便,有冷氣可吹,有柔軟的沙發可坐,何必在硬板凳拚命踩,「享受」烏煙瘴氣?

而劉得劭自有一番道理:「我們算速率,光用時間乘以距離是不夠的,還要乘上一種最重要的東西──心情。騎車讓我心情好,上班有活力,回家達到運動的效果,我是這樣考量的。40歲以前我沒有想過:時間和速率是不足以解決問題的,這些年我慢慢的找,近2、3年來我才找出那個東西,就是「心情」。不在於那個結果,而是在過程中的感受、領悟,心情指數高,結果自然會好。」@*(//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秀朗蘭園位於花蓮市西郊沙婆礑水源地山嵐下,一處寧靜幽雅的地方,園主馬天官是一位土生土長的花蓮人,經營佔地千餘坪的蘭園已20多年。從一開始對蘭花的研究到改良蘭花的品種都是其一手包辦,多年來精心努力,將蘭花的原始生態之雅、自然美麗之姿,融合了石雕藝術於其中。流連於花與大自然的對話中,讓人忘卻都市麈囂,並深深體會蘭花之美。
  • 乍見小小--湯谷明,嬌小的個子、宏亮的嗓音,一身古銅發亮的肌膚,散發著充沛的活力。很難想像經年承接各種生態專案、赴各地演說、帶團旅遊於山顛海媚之間的她,從小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都市小孩。
  • 許勝哲出生賣魚世家,在市場長大。凌晨四點,他們就得摸黑趕去批貨,即使嚴冬清晨,為了保持魚的鮮嫩,也得咬著牙,將龜裂發紫的雙手伸進冷冽的冰水中,往復多次。如此賣力地工作,家中經濟卻仍入不敷出;為此,父母親常因缺錢而標會,但卻常常被倒會!求助無門的母親沒有體力生氣,也沒有時間欷噓,嘆了口氣,還得繼續到市場幹活。
  • 多年前,剛畢業的思芳,一個青春美好的現代女子,一日午后,去郵局寄東西,行經遼寧街一條偏僻的小巷。巷裡有家店,思芳轉頭一瞥,一襲素衣迴旋,如花雨漫飛;蔥綠、嫣紅、靛藍、嫩粉、鮮黃,翩翩衣袖,粉藕衫裙…思芳看呆了。這時店裡老闆彩琳走了出來,淡淡約約瑩迴著一份遠古幽馨;彩琳以為思芳不好意思開口,大方地對未曾謀面、推著推車的思芳說:「沒關係、沒關係,如果妳真要外面那個紙箱,妳就儘管拿走好了。」
  • 降低價格兼賣傳統飲料,曾國寶把一杯七百C.C的綠茶從市價二十五元降到十元,此一平價連鎖經營方式,把台灣的路邊涼水帶向新主流。
  • 【大紀元5月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旭昇台北縣六日電)來自台灣各角落的一百九十位攝影者,在四月二十六日當天接力記錄台灣的二十四小時。這些照片與連結今天在網路部落格完整呈現;有台北半夜豆腐的製作過程,也有凌晨台南夜市老師傅每一碗堅守傳統味道的小吃;以及人們尚在睡夢中,綠衣天使已經傳送信件的溫馨問候。
  • 初見鄭傑明,一百八十公分以上的身高,健壯挺拔的體格讓人印象深刻。原來,從小學四年級起,籃球便成為他每天生活的重心。清晨四點,太陽尚在沈睡,鄭傑明運球落地的聲音,已帶動人們一天的活力。就這樣,扣籃、轉身、投籃、防守,一次一次,直至日落西山。而他每天風雨無阻、毫不間斷的精神,也讓他縱橫馳騁於各大球場,成為叱吒風雲的籃球選手。
  • 從一位意氣風發的職業婦女,到甘於平凡的家庭主婦;從一位孤軍奮戰,陪著孩子與整個教育體制抗衡,到帶領著一群有心的父母學子尋找教育的理想。李雅卿的故事,在台灣教育的開展上佔有重要的一頁。
  • 書法就是我的人生,書法就是我的生命」。如果不是朋友的引薦,很難想像這位個性豪爽,詩、書堪稱一代翹楚,且繪畫、音樂及人文、武術樣樣兼修,彷若今之古人的傳奇性人物,竟會出現在今日的台北大都會。從丁錦泉老師身上,我們看到台灣文人獨特的生命力與光輝。
  • 摺紙飛機超過6千種,創下紙飛機飛行52公尺世界紀錄,童心依舊的卓志賢,保持著對生命的赤忱,他教導別人的,不只是如何製造一架好的紙飛機,更將唾手可得的快樂祕訣散播出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