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王朗(1)中年以識度(2)推華歆(3)。歆蠟(4)日,嘗集子侄燕飲(5),王亦學之。有人向張華(6)說此事,張曰:「王之學華,皆是形骸之外(7),去之所以更遠。」(出自《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註釋】
(1) 王朗:本名嚴,字景興,三國魏郯(今山東省郯城縣)人。東漢末被舉為孝廉,曾任太守;魏明帝時任司徒官職。
(2)識度:見識及度量
(3)華歆(音化新):字子魚,三國魏平原高唐(今山東省禹城縣西南)人。東漢末擔任尚書令之官職,魏明帝時任太尉。
(4)蠟(音柵):祭名。年終祭萬物。
(5)燕飲:宴飲。
(6)張華:字茂先,晉范陽方城(今河北省固安縣南)人。博學多聞,擔任至司空官職。
(7)形骸之外:外在的形貌。
【語譯參考】
王朗到了中年,相當推崇華歆的見識和度量。華歆在年終舉行蠟祭當天,子侄聚在一起飲宴,王朗也學他。有人向張華提起這件事,張華說:「王朗學華歆,只是外表,與華歆比較起來,差遠了。」
【研析】
王朗欣賞華歆的見識和度量,想見賢思齊,於是有樣學樣。華歆在年終舉蠟祭時團聚子侄們一起吃飯,王朗也如法炮製。旁人看到這個情形,就批評王朗的做法,只做到表面功夫,內心的修養還沒有達到華歆的境界,且差距甚遠。
一個人的外在行為,通常是他內心想法的表現,所謂表裡一致。尤其是一些足為人楷模者,其所表現出的風範與氣度,有平日深厚的涵養做基礎。在當今社會上,經常會辦理相關表揚活動,如孝親、好人好事、模範勞工、模範生等。該等活動的目的,是希望透過表揚這些標竿人物孝順、熱心公益、工作認真、品學兼優的精神,帶動良好的社會風氣。所以,重視內在心性的提升才是根本,僅模仿標竿人物的外在言行,並不具意義。
【延伸思考】
1、你覺得做好一個人應符合哪些標準?哪一個人是你心目中的標竿人物?為什麼?你準備採取哪些具體行動,才能達到這個目標(?)
2、從正面思考,我們應該要見賢思齊;另由反面思考,我們也可以從看到一些人做錯事,而引以為戒,不要重蹈覆轍。你覺得當今社會,以媒體為例,應該要多表揚好人的善行,還是要多報導一些犯罪的個案,才能對社會有正面的影響。
【參考書目】
1、《新譯世說新語》 (三民書局,1996年)
2、《【解讀經典】世說新語》(中華書局,2004年)
3、《世說新語》(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轉載自:〈正見網〉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