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文化課教材(高級):王朗學華歆

歷史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32
【字號】    
   標籤: tags: ,

【原文】
王朗(1)中年以識度(2)推華歆(3)。歆蠟(4)日,嘗集子侄燕飲(5),王亦學之。有人向張華(6)說此事,張曰:「王之學華,皆是形骸之外(7),去之所以更遠。」(出自《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註釋】
(1) 王朗:本名嚴,字景興,三國魏郯(今山東省郯城縣)人。東漢末被舉為孝廉,曾任太守;魏明帝時任司徒官職。
(2)識度:見識及度量
(3)華歆(音化新):字子魚,三國魏平原高唐(今山東省禹城縣西南)人。東漢末擔任尚書令之官職,魏明帝時任太尉。
(4)蠟(音柵):祭名。年終祭萬物。
(5)燕飲:宴飲。
(6)張華:字茂先,晉范陽方城(今河北省固安縣南)人。博學多聞,擔任至司空官職。
(7)形骸之外:外在的形貌。

【語譯參考】
王朗到了中年,相當推崇華歆的見識和度量。華歆在年終舉行蠟祭當天,子侄聚在一起飲宴,王朗也學他。有人向張華提起這件事,張華說:「王朗學華歆,只是外表,與華歆比較起來,差遠了。」

【研析】

王朗欣賞華歆的見識和度量,想見賢思齊,於是有樣學樣。華歆在年終舉蠟祭時團聚子侄們一起吃飯,王朗也如法炮製。旁人看到這個情形,就批評王朗的做法,只做到表面功夫,內心的修養還沒有達到華歆的境界,且差距甚遠。

一個人的外在行為,通常是他內心想法的表現,所謂表裡一致。尤其是一些足為人楷模者,其所表現出的風範與氣度,有平日深厚的涵養做基礎。在當今社會上,經常會辦理相關表揚活動,如孝親、好人好事、模範勞工、模範生等。該等活動的目的,是希望透過表揚這些標竿人物孝順、熱心公益、工作認真、品學兼優的精神,帶動良好的社會風氣。所以,重視內在心性的提升才是根本,僅模仿標竿人物的外在言行,並不具意義。
【延伸思考】

1、你覺得做好一個人應符合哪些標準?哪一個人是你心目中的標竿人物?為什麼?你準備採取哪些具體行動,才能達到這個目標(?)

2、從正面思考,我們應該要見賢思齊;另由反面思考,我們也可以從看到一些人做錯事,而引以為戒,不要重蹈覆轍。你覺得當今社會,以媒體為例,應該要多表揚好人的善行,還是要多報導一些犯罪的個案,才能對社會有正面的影響。
【參考書目】

1、《新譯世說新語》 (三民書局,1996年)
2、《【解讀經典】世說新語》(中華書局,2004年)
3、《世說新語》(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轉載自:〈正見網〉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記盧生邯鄲(1)逆旅(2)遇道者呂翁,……時(3)主人蒸黃粱(4),生(5)夢人枕中,……生舉進士,累官(6)至節度使(7),為相(8)十年……。及(9)醒,黃粱尚未熟,怪曰:「豈(10)其夢寐(11)耶?」後人由此引申出「黃粱一夢」。(唐•沈既濟《枕中記》)
  • 秦之圍邯鄲,趙使(1)平原君(2)求救,合從(3)於楚(4),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5)。平原君曰:「使(6)文能取勝,則善矣。文 不能取勝,則歃血(7)於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士不外索(8),取於食客門下足矣。」得十九人,余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
  • 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2)。」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3),屢憎於人(4),不知其仁(5)。焉用佞?」(《論語•公冶長第五》)
  • 顧榮(1)在洛陽,嘗(2)應(3)人請(4),覺行炙(5)人有欲炙之色(6),因輟(7)己施(8)焉;同坐嗤(9)之。榮曰:「豈有終日執(10) 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後遭亂渡江(11),每經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12);問其所以(13),乃受炙人也。(出自《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 楚人有涉江(1)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2)契(3)其舟,曰:「是(4)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 亦惑(5)乎?以此故法(6)為(7)其國,與此同。時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為治,豈不難哉?《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
  •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 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論語·裡仁第四》)
  • 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1)以共(2)醫事。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瘍(3)者造(4)焉,則使醫分而治之。歲終,則稽(5)其醫事,以制其食(6)。十全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為下。(《周禮·天官塚宰下·醫師》)
  • 謝靈運曰:「天下才(1)共一石(2),曹子建(3)獨得八斗,我得一鬥,自古及(4)今共用一鬥。」(《南史·謝靈運傳》)
  • 子曰:「晏平仲(1)善與人交,久而敬之(2)。」 (《論語·公冶長第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