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2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20日電)北縣一名15歲廖姓少女,4年前癲癇發病後, 每晚都會出現抽搐、口齒不清、神智不清等發作症狀;廖母說, 3個月前接受迷走神經刺激術手術後,病情明顯好轉。
廖母指出,女兒已從過去每晚必定發作,到現在約6天發作一次; 從原本無法獨立站立,到目前已可自己走入診間;從不知在講什麼,到目前可清楚完整的描述一個事件;女兒癲癇病情持續在進步中,可以過一般15歲孩子過的生活。
長庚兒童醫院台北兒童內科主治醫師王傳育表示,約有6到8成癲癇患者可透過規律服藥獲得控制,對於其它無法以藥物控制的頑固型癲癇,一般是開腦切除病灶、大腦深部電極刺激術、大腦皮質局部電極刺激術等外科手術,或生酮飲食控制來治療。
王傳育說,目前已有75個國家、4萬5000人安裝迷走神經刺激器,做為癲癇的輔助治療,臨床研究顯示,病人術後可降低大約4到5成的發作率,在植入數月到1至2年內達到最理想效果。
王傳育指出,另有研究報告顯示,迷走神經刺激器對頑固型癲癇的病童效果較好,病童使用後,情緒改善,記憶力及警覺性提高、學校表現變好、字彙使用能力增強等,使用抗癲癇藥物種類或劑量減低,去醫院就診的次數減少。
林口長庚醫院腦腫瘤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張承能解釋,迷走神經刺激器是由一個埋在患者胸前刺激器、傳遞脈衝的導線,以及連接在迷走神經上的電極所組成,刺激器全天候將脈衝波傳送到左側迷走神經,經由迷走神經將脈衝波傳到大腦,進而減低腦部不正常放電而產生的癲癇發作。
不過,張承能指出,迷走神經刺激器在電刺激產生的期間,多少會出現暫時性的聲音沙啞、咳嗽、喉嚨發癢等副作用,但會隨著植入時間變長而逐漸降低。
王傳育建議,歐美國家使用迷走神經刺激術來降低癲癇發作率已有10年歷史,希望國內可借鏡國外,放寬健保核准條件、爭取健保給付,或降低醫療成本費用,以降低頑固型癲癇病患發作次數,提升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