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改造亦或獵殺企業?

人氣 18

【大紀元1月8日訊】(大紀元記者陳嘉宏編譯報導)國際私募基金(Private Equity) 龍頭之一的美商凱雷集團(Carlyle Group)2006年11月計畫斥資新台幣1700多億元買下台灣最大半導體封測廠日月光100%股權,日月光可能將因此下市,引發市場對於大型私募基金的注意,並造成台灣政府與產業界震撼。到底私募基金是什麼?扮演何種角色?和傳統的共同基金有什麼差異?與前幾年熱門且富爭議性的避險基金(hedge funds)又有何不同?本文將作一簡單介紹。

避險基金(Hedge Fund),在華人區域,Hedge Fund亦常被翻譯成「對沖基金」或「套利基金」,這類名詞易讓人產生字義上的負面印象,扭曲避險基金的真正本質與內涵。「Hedge」是指同時對兩種獲利變動不同向的金融工具下注,以避開孤注一擲的投資風險,1949年由Alfred Winslow Jones率先推出,他的方法是短線操作買空賣空(short selling),以避開股市的風險。歷經數十年演變,避險或對沖基金已失去起初的風險對沖內涵,成為一種新的投資模式的代名詞。它用最新的投資理論和複雜的金融市場操作技巧,充分利用各種金融衍生產品的槓桿效用,承擔高風險、追求高收益的投資模式。

其實避險基金的概念和傳統的共同基金一樣,都是匯集大眾的資金,委託專業經理人管理與投資,利潤與虧損亦由投資人承擔。但傳統的基金是採用買進/持有股票、債券或其它貨幣市場工具的單向作多不作空的操作方式,而避險基金則是運用各項投資策略進行交易操作,多空皆可操作,以達到規避市場風險的目的,且由於部位較不受市場風險影響,所以經理人都以追求絕對報酬為操作目標。

私募基金的投資標更加寬廣且審核尺度亦非常寬鬆,不管是股票、基金、債券等有價證券,無論是海外或國內發行,都沒有設限,亦無投資比例的規定,另外亦可以做多可以做空,未上市公司也可以投資,操作靈活性與多元性大於避險基金更盛於目前的共同基金。

私募基金的掘起,與避險基金不無關係,但角色扮演差異極大。

避險基金以短期性的套利、炒匯、炒股、投機於原物料之價格變化為主,投資期間很短,獲利之後快速退出市場,故常造成一國股匯市或國際原物料價格的巨幅波動。私募基金的類型包括創投型、成長型、企業重整(turnaround/reorganization)型、槓桿併購型及資本重組型(recapitalization)等,私募基金原則上尋找具有成長潛力的公司併購,透過管理的改善、提高經理團隊績效誘因、善用財務槓桿、提升現金流量、擺脫上市公司追求短期性績效的壓力,著重長期性的成長,經過長期的改善培養後,再以較高的價格轉售或(重新)上市出脫持股,故屬於長期性的投資。雖性質上二者已有明顯區隔,但一般國際私募基金仍有開放經營避險基金業務,所以從投資範圍與標的物的角度看,私募基金當然比避險基金更寬廣及具有彈性。

1990年代以來,私募基金甚至已成為全球資本主義的核心。隨全球化及跨國併購潮流的高速成長,2000年約有2,600億美元新資金流向私募基金,遠超過共同基金的增額。近年來雖然對沖基金極其盛行,但光以2005年私募基金所募集2,320億美元,金額更在對沖基金之上。

《華爾街日報》分析,國際私募基金引發全球投資熱潮,和目前全球低利率環境有密切關係,加上近年來全球股市上漲,更助長私募基金募集熱絡。低利率不但讓一般人取得較低的房貸利率,亦讓公司企業能取得更低的融資成本,尤其對那些體質不佳之企業因而獲得喘息機會。

根據Thomoson Financial統計,以2006年全歐洲私募基金併購企業交易金額就創新高,達2,200億美金。原本財務狀況不佳之高風險公司,亦因資金充沛的私募基金介入能夠繼續經營,這也讓2006全歐洲公司違約率(Corporate Default Rates)全年一直維持在低比率。銀行界當然期待這種狀況能夠持續愈久愈好,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旦銀行貸款利率開始攀升(其實歐洲各國中央銀行已陸續調高利率),原本狀況不佳的企業若獲利能力仍無改善亦或融資利息成本又突然升高,則違約率的高增所引爆問題將如雪球般越滾越大。

銀行界已持續不斷地將其所現存的貸款案,轉售給其他非銀行之投資者,私募基金就是其一;而這些非銀行投資者也持續投入聯貸給各財團企業。就以現在歐洲具有風險的公司而言,非銀行投資者在私募基金企業併購交易總額中就高達80%。這在歐洲是很突然的融資轉變,在美國也同樣有類似趨勢。

這意味著當公司經營發生困難時,他們的命運現在將逐漸決定在私募基金手上,而非以往靠銀行來解決財務困境。

有些觀察家認為這全然是一種有利無害的轉變。因為私募基金以利益為中心導向,他們總是扮演市場急先鋒的角色,投入最有爆炸性的市場,尋找最有賺頭的標的。一旦購併投資標的後,將會迅速大幅改革整頓,之後再合併其他對營運有益的事業,或者是分割事業再出脫給其他業者獲利。相較之下銀行受限於體系內的繁文褥節流程,顯然無法與高效率及俱有企業改造專業之私募基金相比。

在以往有些企業在等待銀行評估或申辦融資過程時已等不及,即先行倒閉之情況,私募基金的出現彷彿一道即時雨,大幅改善這種窘困。這也是為何歐洲公司的貸款違約率近幾年能維持在低水準的主因之一。德國有幾家企業就因為有私募基金的即時相助並進行調整而成功改造。

私募基金除扮演高效率融資角色外,其企業改造推手亦是謀求援助之企業所樂於見到的。

通常企業一旦經營過久,就有可能開始出現惰性、各式政治利害關係,但因為企業的歷史悠久,沒什麼方法可能動得了它,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大型私募基金足以強制方法介入整頓,撤換董事團隊並改變經營方向,美國通用汽車就是最典型例子。

過去,高科技企業較難介入,近來,私募基金的經營愈發專業性,從希捷(Seagate)、飛思卡爾(Freescale)、飛利浦半導體,到現在的日月光,一連串的案例,顯示私募基金對高科技產業的介入經營將日漸深遠。

這些看似驚人卻有正面的構想,同時也伴隨著負面效應,例如私募基金業者以注重績效、整併再出售的經營理念下,很可能會面臨研發經費受限制的情形。高科技產業較其他業者在研發經費的更高比重是維持成長的最大動力之一,不少公司的研發經費都超過其年度營收的兩成,只不過當私募基金業者在經營時,很可能會減少研發經費的成長,關鍵在於研發經費減少的實質影響要2至3年才會大肆浮現,但屆時私募基金業者可能早已獲利了結,人去樓空,要重建研發團隊能量的難度就會大增,長期來看會有不利影響。

所以,到底私募基金所扮演的是猶如禿鷹一般咬一大口就走的「企業獵殺者」,亦或是充當了企業改造的推手呢?實有賴時間進一步來考驗與印證。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徐大麟:私募基金併購成趨勢  亞洲為首選
南韓調查龍星基金案 傳喚前財長李憲宰
投信:月KD再現黃金交叉 台股後市可期
ING投信明合併荷銀投信 規模躍居全台第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