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子辛:認知障礙論

殷子辛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10月2日訊】人的認知過程中,經常會存在各種各樣的障礙,這些障礙會妨礙一個恰當認知的形成,也會導致不合理乃至非常錯誤的認知。錯誤的認知後果可大可小,小的後果是自己犯一些小錯誤,而嚴重點的後果就很可怕了,比如曹操殺了呂伯奢全家這件慘案,正是由於認知障礙中的「衝動性」而引發的。

認知障礙可能導致的後果是如此可怕,所以有必要將其一一列出,讓大多數人能清楚認識到這些障礙,使自己的認知能更加理性,更加接近完美。值得注意的是,這裡提到的認知障礙的含義不同於傳統的從病理角度解釋的認知障礙,本文中的認知障礙是從人的認知行為、心理活動角度來闡述的。

第一個認知障礙是盲從性認知障礙。之所以將其放在第一位,是因為它給我留下了相當深的印象。盲從性認知障礙是這樣的:對於一個從來沒見過的東西,只要有一個人先用肯定的語氣告訴別人這是甚麼,只要別太離譜了,並且和別人原有的想法有一點點相似之處,能引發別人的一點認同,那麼大多數人都會相信這個權威的話,儘管這個權威往往是假權威。同理,如果某一現象在一定範圍內還沒人知道正確的解釋,那麼盲從性這一認知障礙也會發生作用,只要有人能做出一個解釋,而這個解釋又不是太離譜,且能和一部份人本身的想法有一點點相似之處,那麼這個解釋也會被廣泛接受,儘管這個解釋往往是靠不住的,比如進化論這一理論。

那麼盲從性認知障礙到底是怎麼表現的呢,下面用兩個例子來說明:

例一:一次我到中國北方一個小山村裡,看到那裏有些人拿一種很小的褐色的不知名圓豆子泡水喝,我很好奇,就問他們這是甚麼。結果他們說這種小豆子是咖啡豆,並且說是自己種的。這個答案著實讓人嚇了一跳,我從不知道以中國北方的氣候居然能種出咖啡來,我也不知道咖啡豆居然可以直接往水裡放,而且雖然我沒見過真實的咖啡豆,但速溶咖啡包裝袋上的咖啡豆照片我還是見過的,怎麼看也不像那種小豆子。因為當時我對咖啡的知識基本為零,所以不敢立刻下結論,就拿了幾顆豆子去查,查出來的結果令人啼笑皆非,那種豆子是一種中草藥,名字叫「草決明」,根本不是甚麼咖啡豆。

這個例子聽起來很好笑,但這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呢?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有一天村裡的某個人不知道從哪裏搞來了一些種子,對村裡人說那是咖啡,而這個村子裡沒有一個人見過真的咖啡豆,甚至連速溶咖啡都沒見過。在他們的概念裡,咖啡豆是褐色的,圓圓的,可以用來沖水,沖水後水會變成深色。而這種名為「草決明」的中藥,恰恰符合他們的概念,也是褐色的,圓圓的,最重要的是也可以泡水喝,泡出來的水居然也是深色的。就這樣,由於之前誰都沒見過咖啡長甚麼樣,也不知道草決明是甚麼,而草決明又跟咖啡有些相似的地方,還算靠點譜,於是一村人都把草決明當成了咖啡豆。

例二:某一年,中國某地新引進了一種糖果,叫「xx飴」。這個「飴」字的讀音應該是yi,但不幸的是,那個地方的人之前從沒見過這種「xx飴」,不知道該讀甚麼。本來,這種事查查字典就可以解決了,但這時候突然有一個天才出現了,看起來此人對漢字的讀音很有經驗,知道很多漢字讀半邊就對了,於是他就將「飴」字讀成了「tai(二聲)」。更不幸的是,顯然很多人也知道這種漢字讀半邊的規律,於是tai這個錯誤讀音很快流傳開來,成了一個公認的讀音,這次影響的人更多,保守估計也得有上萬人。

從上面兩個例子可以看出,盲從性這個認知障礙相當可怕,它影響的不只是一個人,它會影響整個群體,在大多數人對某些東西不太瞭解的情況下,只要有一個人出來做一個只要能勉強說的過去、能夠引發別人一點認同的解釋,就可以矇騙大多數人。我們知道了這個理論,再來看看二十世紀共產主義在中國的發展,盲從性這一認知障礙可以說幫了共產主義一個大忙,讓它有了眾多的支持者,最終鑄成大禍。

第二個認知障礙是固執性認知障礙。固執性認知障礙是指當一個人已經有了一個認知時,他就會堅持這一認知,而對不符合這一認知或與之相反的觀念,不去理性分析一下,瞭解一下,就武斷地採取不相信、牴觸或懷疑的態度。一般來說,固執性更容易出現在有盲從性障礙的人身上,所以,固執性和盲從性在某些時候有著很深的聯繫。

這一認知障礙的例子非常多,拿上面那個咖啡豆的例子來說,後來我告訴他們那不是咖啡豆時,由於之前的盲從性障礙,咖啡豆的概念已經在他們腦子裡成了真理,結果幾乎沒有人相信我的話,仍然堅持那就是咖啡豆,把錯誤的認知當成了真理。

還有一個例子,很多人應該都有體會,我們現在知道,共產主義在中國大陸造成了數不清的慘禍,當我們將這些歷史告訴別人時,很多人往往不會聽你說,他們只會很武斷地下結論:「那都是沒有的事」、「是胡說八道」……這些人往往是之前通過盲從性全盤接受了共產黨的說辭,所以對和他的認知相反的歷史,乾脆採取了不相信的態度。

固執性認知障礙同樣會導致嚴重的後果,我們說的洗腦,通常就是先用盲從性認知障礙讓人產生錯誤的認知,再利用固執性認知障礙,使得被洗腦的人堅持這種錯誤的認知,即使有人給他指出他的錯誤,被洗腦的人也很難馬上接受,很嚴重的後果是製造了大批納粹狂熱分子和共產狂熱分子。但盲從性障礙和固執性障礙導致的錯誤,也並不是非常難以消除,只要有一個更權威的人告訴他真相,持續不斷地告訴他,他也會慢慢接受正確的認知,最好的方法是讓他直接看到事實,比如咖啡豆那個例子,只要拿一罐咖啡豆給他們看,他們馬上就會知道自己的錯誤。

第三個認知障礙是自圓性認知障礙,和上面兩個障礙有著一定的聯繫。自圓性認知障礙是指當一個人原有的認知已經被證明是錯誤,有大量的事實來反對他原有的認知時,他就會自我改變他原來的認知,最重要的部份不變,改變一些相對次要的方面,以便能自圓其說,來反對這些證據,繼續堅持他的錯誤認知。

我們繼續用到上面的關於咖啡豆的例子:過了一段時間後,突然有了強有力的證據來證明那種植物不是咖啡豆,有人從大城市的藥店帶回了一包中藥,正是「草決明」,這應該是相當強的證據了,足以證明那種植物到底是咖啡豆還是草決明。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自圓性這一認知障礙發揮作用,結果他們說草決明就是咖啡豆,都是同一種植物,不過是叫法不同而已。

還有一個例子,現在隨著資訊的發達,與外界的接觸越來越多,有了非常多的證據來證明共產主義在中國造成的種種慘案,有些本來不相信這些慘案的人在看了那麼多證據後,不得不承認了。但承認之後,自圓性認知障礙馬上發揮作用,他們沒有否認那些慘案,但卻認為那都是發展中不可避免的,或者是在當時的環境下不得不採取的措施,比如有些人承認了三年饑荒餓死了三千萬人這一事件,但承認之後,自圓性障礙發揮作用,令人難以想像的話隨之而來:這些人認為餓死三千萬正好減少人口,是好事不是壞事,繼續堅定地擁護共產主義去了。

自圓性認知障礙通常是和固執性認知障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當一個人固執於自己的認知時,自圓性認知障礙就會出現,以便他能隨時自圓其說,堅持自己原有的錯誤認知。這一障礙對原有的錯誤認知起到了一個保護的作用,使得正確的認知很難被這個人接受,這大概也是為甚麼現在仍有很多人為已經被確定的罪行繼續開脫,繼續自圓其說的原因之一了。

第四個認知障礙是服從性認知障礙。服從性認知障礙指的是當一個人在一些人心中樹立了權威地位後,那麼這些人中的大多數都會相信這個「權威」的每一句話,而不會用自己的頭腦去分析一下這個「權威」的話到底對不對,他們會服從這個「權威」,不去懷疑這個「權威」,儘管世界上最權威的專家也有錯的時候。

服從性認知障礙的例子也很多,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經常碰到。典型的例子比如小學生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我們老師說……」。在這個例子裡,教師在小學生的心裏樹立了權威,於是小學生的服從性認知障礙就出現了,他們會把老師說的話當成真理,而不管這句話到底對不對。當然了,小學生這個例子有點設置邏輯陷阱的嫌疑,畢竟小孩子和成人是有著很大不同的。我們再來看看別的例子:提到文革,我們腦海裡就會出現整個中國大陸把毛澤東當神,非常多的人主動背誦毛澤東語錄的場景,在這個例子裡,服從性認知障礙影響了幾億人,幾億人喪失了認知的獨立性,對一個人所說的每一句話都不加懷疑無條件地接受、服從,從而釀成了駭人聽聞的悲劇。再舉一個在很有普遍性的例子。非常多的成年人,會說類似「報紙上說、電視上說、XX專家說……」這樣的話,而聽到這些話的人,也往往會不加懷疑地相信「報紙上、電視上、XX專家……」說的話,儘管姑且不論這些話到底對不對,光是這些話在傳播中的扭曲變形,都有可能將原來的含義完全顛倒。在這個例子裡,這些人心裏的權威是「報紙、電視、專家……」,所以往往對他們的話不加保留地相信、服從。

服從性認知障礙使人喪失了寶貴的獨立思考能力,可能產生非常可怕的後果。至於人為甚麼會有服從性認知障礙,這是個頗有趣的課題,可以留待有條件的人去研究。

第五個認知障礙為經驗性認知障礙。經驗性認知障礙指的是當一個人之前對某些東西有一定的經驗,再碰到有點相似的新東西時,他會直接用原有的經驗來認知這個新東西,而不去考慮原有的經驗能不能適用。這種認知方法的錯誤率頗高,對於一個新東西,原有的經驗拿來參考一下還可以,但如果用原有的經驗直接來認知新東西的話,很可能會出錯。

比如盲從性認知障礙中的例二,在這個例子裡,那個把「飴」字念成tai的人,就很好地說明了經驗性這一認知障礙。他過去的經驗表明:很多漢字的讀音可以讀半邊,結果當一個沒人知道讀音的字出現時,他的經驗性認知障礙就發揮了作用,直接用原有的經驗來判斷「飴」字的讀音,而不去考慮一下「飴」字到底能不能用過去的讀音經驗來讀,結果就讀錯了,讀成了tai。

在戰國時期,孫臏和龐涓的那場決戰裡,龐涓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講也體現出了這種經驗性認知障礙:就當時來說,龐涓在長期的軍事生涯中,得出了齊人膽小的結論。所以當他看到齊軍減灶時,經驗性認知障礙發揮作用,龐涓很直接地用原有的經驗來判斷齊軍減灶這件不尋常的事,就得出了齊兵都當了逃兵這一結論,但他卻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齊軍的軍師是他非常嫉妒的軍事天才孫臏,齊軍已經不再是之前的齊軍。魏軍失敗的命運就這樣被決定了,龐涓也注定要死於非命了。

經驗性認知障礙並不是說之前的經驗沒有用,而是說不要直接用原有的經驗來認知一個新的事物,在認知新的事物時,原有的經驗可以起到一些借鑒的作用,但不可以起決定性的作用。原有的經驗可以幫助我們來認知,但我們絕對不可以依賴原有的經驗,我們還是要經過認真、獨立、理性的思考才能恰當認知一個新的事物的。經驗性認知障礙所造成的後果,可以是一個小小的錯誤,也可能是一支軍隊的覆滅,不可不察。

第六個認知障礙為偏見性認知障礙。偏見性認知障礙是指當人認知時,由於之前他對要認知的東西存在著某種偏見而導致錯誤的認知。這個認知障礙應該很好理解,通俗點說就是戴著有色眼鏡,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非常常見的。偏見性和經驗性有點類似,但並不是一回事,偏見性是由於某種先入為主的偏見而引起的,這種偏見可能是他人灌輸的,也可能是自我產生的。

偏見性認知障礙的例子很多,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產生了這樣的偏見——這個人喜歡針對他,那麼,他就會覺得那個人處處都在和他作對,儘管那個人不一定真的是故意針對他的。再比如《列子》裡記載的一件事:一個人丟了斧子,他認為是他的鄰居家兒子偷的,結果當他觀察這個鄰居家兒子的行為時,怎麼看都覺得鄰居家兒子就是小偷。但後來他挖土時找回了自己的斧子,這時他再觀察鄰居家兒子的行為,就怎麼看都覺得鄰居不是小偷了。在這個例子裡,由於這個人之前對他的鄰居存在著偏見,所以他才會覺得鄰居的行為不正常,很像小偷,儘管這個鄰居的行為並沒有反常之處。

偏見性認知障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認知障礙,大多數人都有可能犯這種錯誤。比較好的預防方法是在認知時,先確定自己對認知的對象沒有甚麼偏見,再去認知。

第七個認知障礙是傾向性認知障礙。傾向性認知障礙是指在認知時,由於自己對認知對像存在著某種傾向,導致認知時受這個傾向干擾,產生不恰當認知。傾向性認知障礙與偏見性認知障礙很容易混淆,不太容易區分。簡單來說,這兩者的分別是偏見性認知障礙在認知前已經有了一個定論,先有定論再去認知,而傾向性認知障礙在認知前只是有一個傾向,並沒有形成定論,下最終結論還是要等到認知行為結束時。

傾向性認知障礙的例子在現實中很多,比如「第一印象」,當一個人初次接觸一個陌生人時,如果他對這個陌生人的第一印象比較好,那麼之後的接觸中,他會覺得這個陌生人的行為是很好的。而如果他對這個陌生人的第一印象不佳的話,同樣是這些行為,會讓他覺得這個陌生人不太好。在這個例子中,由於他之前對這個陌生人有了一個好的傾向,所以他會放大這個陌生人行為中好的部份,甚至某些從正常角度看不太好的行為,他也會認為好,一個關於傾向性認知障礙的例子就產生了。

歷史學上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同樣的歷史記載,如果拿出來讓兩個人做推論,並且推論者對被推論的對象有著個人感情上的傾向時,可能兩個人得出的推論會完全相反。比如很著名的「樂不思蜀」這個典故。對不喜歡劉禪的人來說,他們會認為這說明了劉禪的無能,說明他是「扶不起的阿斗」。而對於對劉禪有好感的人來說,他們就可能認為這個典故說明劉禪很聰明,懂得保護自己,善於審時度勢。當然了,至於劉禪到底是怎樣的人,那不是一件事兩件事能說清楚的,這已經牽扯到了後面幾個認知障礙,說過就算,暫且不表。

再比如對美軍對伊拉克採取軍事行動這件事,對美國傾向的不同,會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對美國有好感的人,可能會認為美軍是在解放伊拉克,是一件非常正義的事。而對不喜歡美國的人來說,會認為美軍是在搞霸權,破壞世界和平。至於美軍的行動到底是正義還是非正義,這又牽扯到了後面的幾個認知障礙,還是先結束這個例子,容後再敘。

傾向性認知障礙在很多人身上都可以得到體現,這種認知障礙會讓人不能全面、理性、冷靜地認知,傾向性認知障礙可能會讓人只看到認知對象的一面,而看不到另一面,也可能會讓人做出一些錯誤的推論,從而導致不恰當的認知。所以在認知時,需要儘量消除自己對認知對象的傾向,以便更加中立、理性地去認知。

第八個認知障礙是選擇性認知障礙。選擇性認知障礙指在認知過程中,由於某種原因(例如對認知對像存在傾向、偏見或是出於某種目的)而有選擇地去認知。具體來說就是認知一個事物時只看自己想看的部份,只聽自己想聽的部份;符合自己意願的部份,會很快接受,對於不符合自己意願的部份,則採取牴觸、不承認或假裝看不見等等態度。

在現實中,很多人都表現過選擇性認知障礙。諸如歷史上,符堅下了進攻東晉的決定之後,他曾讓群臣討論他的決策。對於贊成攻打東晉的意見,他很高興地接受了,沒有任何懷疑;而對於不贊成的意見,符堅要麼採取置之不理的態度,要麼斥之為婦人之見,要麼馬上反駁,都不去考慮一下反對的意見到底有沒有道理。後來前秦和東晉打了一場頗有戲劇性的淝水之戰,符堅被打得灰頭土臉,幾乎全軍覆滅,這個結果倒是證明了還是反對的意見比較正確,只是有點為時已晚了。在這個例子裡,符堅之前堅信自己的決策是正確的,所以他對於贊成的意見可以馬上接受,而對於反對的意見,他也會馬上否定它,但他根本沒有認真思考過這些意見,僅僅是出於他個人情感上的好惡,就草率地下了結論,一個選擇性認知障礙的例子也隨之出現了。

再說說之前提到的一個例子——美軍對薩達姆政權採取的軍事行動,對於反對美軍的人來說,他們只會看到伊拉克的難民、戰爭造成的破壞、眾多反戰者的示威遊行、部份伊拉克人的抱怨、武裝分子的對抗……而對於那些好的東西——推翻獨裁、促進民主化、全國大選等等,他們要麼視而不見,要麼吹毛求疵,要麼做出一些誇張的推論……在這個例子裡,由於反對美軍的人是出於一種目的、帶著偏見和傾向去認知,就產生了選擇性認知障礙。所以,他們只喜歡看自己願意看的,對於自己不想看的東西,他們就會視而不見或吹毛求疵,以致不能理性、全面地認知。

選擇性認知障礙一般不單獨存在,它經常會和固執性、偏見性、傾向性等認知障礙共同發生作用:固執性、偏見行和傾向性等認知障礙先給人一個選擇動機,之後選擇性認知障礙發揮作用,人就會有選擇地去認知,只去瞭解符合自己意願的部份,最終不能理性、全面地認知。

第九個認知障礙是擴展性認知障礙。擴展性認知障礙的含義是指當人認知時,自覺或不自覺地對認知對象的內容隨意做擴展,而這種擴展又超出了正常的範圍,導致認知對象的內容發生了改變,這種擴展往往是對認知對象的原意進行誇大,程度嚴重時,會轉變成扭曲性認知障礙。

擴展性認知障礙可以用一個現象來說明:當一個人陳述某件事時,他很可能會添油加醋,往裡添加他自己的想法或認知,結果導致他敘述的事與原本的事件有所出入,但這種擴展還沒到扭曲原意的程度,還可以基本維持原意。

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某天,突然有一個人很激動地向我宣佈:「聯想收購IBM了!」我當時感覺很不對頭,聯想哪有那麼多錢去收購IBM。後來經過一番查找,終於找到了原始報導,原來裡面的內容是聯想收購了IBM的一個部門。但是傳來傳去,經過多個擴展,就變成了聯想把整IBM給收購了。在這個例子裡,原始的報導是聯想收購了IBM的一個部門,但看這個報導的人,自己做了擴展,將一個部門擴大到整個IBM公司,結果就變成了一件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事情,最終鬧了個不大不小的笑話。

還有一個例子,幾年前,我的一個同學很興奮地告訴我:「中國也有航母了!」我想這麼大的事怎麼可能一點動靜都沒有,如果真有這回事,央視十有八九會連續報導的。我就沒發表任何意見,先去尋找原始資料。等拿到原始資料一看,馬上明白了,原來是一家公司買了一艘報廢的航母,拉回中國當旅遊景點了。在這個笑話裡,中國的一家公司確實是買了一艘航母,但那已經報廢了,而且並不是以國家名義買的。但這個人對這篇報導做了些個人的擴展,報導的原意就被誇大了,又製造了一場幽默。

擴展性認知障礙不僅會影響認知者本身,它也會影響到其他人:認知者對原始含義做了擴展後,自己先被影響,形成了一個不恰當的認知,之後他再把這個不恰當的認知傳播給他人,他人就很可能受影響,嚴重點的會導致以訛傳訛這種現象的發生。至於人為甚麼會有擴展性認知障礙,也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課題,有條件的人可以試著研究一下。

比擴展性認知障礙更嚴重的,是第十個障礙——扭曲性認知障礙。扭曲性認知障礙指人在認知時,由於某些原因而對認知對像發生了曲解行為,導致認知對象的原意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最終扭曲了認知對象的本意。

扭曲性認知障礙可能單獨存在,也可能會和經驗性、偏見性或傾向性等認知障礙互相作用。扭曲性認知障礙單獨存在時,這種扭曲行為往往是無意識的,並非故意扭曲原意;而當扭曲性認知障礙和偏見性或傾向性等認知障礙共同作用時,會先產生一個偏見或傾向,在這個偏見或傾向的影響下,認知者很可能會故意扭曲認知對象的本意,使其符合自己想要的結果。如果是出於某種不良目的而對本意進行的扭曲,則是屬於認知陷阱的範疇,提到就算,暫且不表。

扭曲性認知障礙可以用一個具體例子來說明:十二年前,我看過一本經過解釋的《孫子兵法》,是由中共軍方某研究院的一個高級軍官解釋的,他在理解「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句話時,將其理解成了「不服從中央指揮,自作主張……」並下了一個評語:這句話是《孫子》中的糟粕。他這種理解很明顯是一種曲解,完全扭曲了兵法中的精神和孫子的原意。在這個例子裡,這個軍官對古典書籍存在著很嚴重的偏見,認為裡面有很多糟粕。當這個軍官解釋孫子兵法時,他是帶著偏見的,結果他就在有意無意中扭曲了孫子的原意,做了一個不恰當的解釋。

再比如關於愛迪生的一句話,由於不方便考證,先假定愛迪生確實說過這句話。目前在中國大陸大概有兩個版本:一個版本是「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另一個版本是「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這百分之一的靈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重要地多」。可以看出,這兩個版本的含義,是截然相反的,其中必然有一個版本是被扭曲過的。為了方便分析,先假設後一個版本是原始版本。那麼,愛迪生的原意就是靈感非常重要,而第一個版本的含義,則是汗水是最重要的,靈感只能起很小的作用,這就完全扭曲了愛迪生的原意,形成了一個扭曲性認知障礙。

與擴展性認知障礙一樣,扭曲性認知障礙也會在人與人之間互相交流時產生作用,影響到他人的正確認知,嚴重的,會給很多人造成誤導,使人產生非常錯誤的認知,在認知過程中一定要警惕這種障礙,以免誤己誤人。

第十一個認知障礙是從眾性認知障礙。從眾性認知障礙是指在某些情況下,人會傾向於相信眾人共同的說法,儘管這個說法可能很沒道理。

中國有個「三人成虎」的典故,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來理解從眾性認知障礙。這個典故的大意是:出於一個目的,有三個人分別向國君報告集市裡出現了老虎。第一個人向國君報告時,國君根本不相信;第二個人再向他報告時,他就有點動搖了;到第三個人向他報告時,這個國君就相信了這個報告,以為集市裡真的有了老虎。而事實上,集市里根本沒有老虎,即使有微小的概率會發生這種事,國君也不該只憑三個人的報告就相信集市裡有老虎,在這個例子裡,國君表現出了典型的從眾性認知障礙。

還有一個類似的典故,說的是一位賢人——曾子。有個和曾子同名的人殺了人,別人就告訴曾子的母親:「你兒子殺人了」。曾子的母親這時正在織布,第一個人來告訴她時,她根本不相信;到第二個人來告訴她時,她就有點半信半疑了;到第三個人來告訴她時,她馬上驚慌失措,丟掉織布工具逃跑了。在這個例子裡,曾子是一個賢人,不太可能去殺人,實際上也沒有殺人,而他的母親,應該是再瞭解他不過了。但即使是這種情況,三個人就可使曾子的母親認為自己兒子殺了人,可見從眾性認知障礙的可怕之處了。

在日常生活中,從眾性認知障礙也經常發生,比如很多人在買水果時,往往到有很多人光顧的攤位上去買,他們認為大家都去光顧的攤位上的水果一定很好,儘管旁邊沒人光顧的攤位上的水果可能更好。再比如發生在很多人身上的一種現象:對於一個他並不瞭解的事物,如果他周圍的人告訴他同一種觀念,那麼他很可能會接受這種觀念,而不會等瞭解清楚了再下結論,儘管這種觀念可能是錯誤的。

從眾性認知障礙會使人喪失獨立思維,不能理性地認知,嚴重時會導致很嚴重的後果,造成連鎖反應,使一個錯誤的認知被廣泛接受,比如中國共產黨的「畝產萬斤糧」這種不可思議的狂想居然被人廣泛接受了,最終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第十二個認知障礙是片面性認知障礙。片面性認知障礙是指在認知時無意或故意地以偏概全,用部份來認知整體,最終導致盲人摸象式的錯誤認知。

比如之前那個美軍進攻薩達姆政權的例子,有相當多的人,緊抓住其中不好的部份比如反戰遊行、誤傷平民、虐待戰俘等等不放,以這些的部份來證明美軍的軍事行動是非正義的,是不對的。在他們看來,只要美軍出一丁點差錯,就足以證明美軍的殘暴和非正義。在這個例子裡,片面性認知障礙其實是和傾向性等等認知障礙共同作用的:在傾向性認知障礙的影響下,人變得不夠理性,這時片面性認知障礙就出現了,他們會無限誇大其中的負面部份,無限貶低其中的積極部份,並用負面的部份來證明整個軍事行動的錯誤性,結果就導致了一個片面性的認知。

還有那個著名的盲人摸象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那群盲人認為大象像柱子、扇子、長筒……就是沒有一個能形容對的。在這個故事裡,盲人就體現出了一種片面性認知障礙。他們只觸摸到了大象的一個部份,就馬上認為整個大象就是他摸到的那個樣子,以部份取代了整體,結果就造成了錯誤的認知。

片面性認知障礙可能會和偏見性、傾向性、經驗性等等認知障礙互相作用,也可能單獨存在,認知主體可能會故意地以偏概全,也可能是無意識地犯了這種錯誤,最終導致不恰當地認知。

第十三個認知障礙是簡化性認知障礙。簡化性認知障礙指當人在認知時,將一個複雜的認知對像加以簡化,快速且輕易地得出了本來要通過大量研究才能得出的結論,但這個結論很可能是個不全面且可能有嚴重錯誤的結論。

簡化性認知障礙可以用以下例子來說明:有很多人,在談到國民政府在大陸的失敗時,會將失敗的原因簡單歸結為國民政府的腐敗。而事實上,國民政府之所以失敗,原因是很複雜的,絕非一條兩條可以說清楚,而很多人將其失敗的原因簡單歸結為腐敗,非常不合理,也非常片面。在這個例子裡,這些人就體現出了簡化性認知障礙:他們將一件本來有很多原因的事情,無限簡化成只有一個原因,最終導致了認知的不合理。

再談談美軍對薩達姆政權的軍事行動:我們知道,這次軍事行動的原因有好幾個,絕對不可能只有一個原因,但很多人將之簡化,把原因歸結成一個:「為了石油。」我們且不論美軍攻擊薩達姆政權的原因中到底有沒有為了石油這個原因,單從認知障礙的角度來說,這種認知就犯了簡化性認知障礙的錯誤,將多個原因簡化成了一個原因,得出了一個錯誤的結論,導致了不理性的認知。

再看看前面在傾向性認知障礙中提到的劉禪的例子:要給一個歷史人物下結論,需要非常全面的研究,需要整體分析這個人物,這其中要查閱大量的史料,參考大批的考古發現。而在這個例子中,僅僅以一件事就給劉禪下了結論,未免太草率,太沒有歷史精神,這個認知也很有可能是一個不全面的認知。在這個例子裡,簡化性認知障礙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原本複雜的需要大量研究工作的認知對象,被簡化成了只用一件事就可以下結論,最終導致了認知的不恰當。

簡化性認知障礙將原本很複雜的認知對像進行非常不合理的簡化,使人非常草率、輕易地下結論,而沒有經過全面、理性的研究分析。得出的結論也很有可能是錯誤的結論,最終導致不恰當的認知。

第十四個認知障礙是衝動性認知障礙。衝動性認知障礙是指在某種情況下,人會在某種衝動的影響下,非常草率地對認知對像下結論,從而導致錯誤的認知。

在本文開頭,提到了曹操,我們現在來詳細分析一下曹操是怎樣被衝動性認知障礙影響而導致了錯誤認知。要分析這個例子,需要先弄清楚事情發生的詳細經過:東漢末年,當時中央政府被一個叫董卓的軍閥所控制,董卓非常殘暴,常常做出一些令人無法想像的暴行,不得民心。而曹操是政府的一名官員,他在某一天,因為某種原因和董卓起了衝突。曹操很清楚董卓的為人,知道董卓不會放過他,就趕緊逃跑了。在逃跑過程中,曹操到了他的一個老朋友呂伯奢的家裏,他的這位老朋友對他非常熱情,安排曹操住下。但是接著發生了一件駭人聽聞的慘案,曹操殺了呂伯奢全家。至於原因,目前有好幾種說法,但有一點是相同的:當時呂伯奢的家人做了某種事情,讓曹操誤以為呂家要害他。為了方便敘述,就先拿人們最熟悉的一種說法來談:據說當時呂伯奢讓家人殺豬款待曹操,結果磨刀的時候被曹操發現了,曹操以為他們磨刀是要殺自己,這樣呂伯奢就可以拿著他的頭去找董卓領賞了。由於曹操產生了這樣的認知,他就先下手為強,屠殺了呂伯奢全家,但後來他發現其實自己犯了個無法挽回的錯誤,呂家磨刀是為了殺豬,不是要殺他。曹操這時的心情大概是很不好的,但事情已經無法挽回,他只好說了句「寧我負人,勿人負我」來安慰自己一下。

在這個例子中,從表面看來,曹操一見到別人磨刀就以為別人要殺他,無疑是一種很可笑的行為。但是,這一行為是處於一種特定情況之下的。當時曹操得罪了董卓,成了董卓要捉拿的要犯,而且曹操正處於逃亡中,心理狀況十分不穩定,稍有風吹草動,他也會認為要大事不妙。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衝動性認知障礙發揮作用,使得曹操做了一個錯誤的認知,最終製造了一場慘案。如果是在正常情況下,曹操就是再多疑,恐怕也不太可能看見呂家磨刀就以為呂伯奢要害他。

衝動性認知障礙還可以用另一個例子來說明:有一個關於王子與狗的故事:王子有一條非常忠心的狗,王子外出打獵時,他就讓這條狗照看孩子,一直都沒有差錯。但有一天,王子回家時,發現孩子不見了,而那條狗的嘴上有鮮血,王子馬上認為是狗咬死了孩子,一劍殺了那條狗。然而幾分鐘後,王子就發現了真相:原來是一條狼跑到了家裏,那條狗與狼英勇搏鬥,將狼咬死了,狗嘴上的血其實是狼的血,王子的孩子還安然無恙。可惜真相發現的太晚,錯誤已經鑄成,王子後悔也來不及了。在這個故事裡,由於王子回家時發現孩子不見了,他的心理狀態馬上就變得很不穩定,這時衝動性認知障礙就發揮作用,最終導致了一個悲劇性的認知錯誤。

衝動性認知障礙不僅僅存在於緊急情況下,也存在於正常環境之下,而且很多時候,會和其他的認知障礙發生共同作用,產生非常不恰當的認知。嚴重時,會導致無法挽回的錯誤,造成駭人聽聞的慘案,不可不防。

第十五個認知障礙是錯推性認知障礙。錯推性認知障礙是指人在認知過程中,由於某些原因而產生了錯誤的、不合邏輯的或超出合理範圍的推理,進而導致不恰當的認知。

比如在衝動性認知障礙中提到的兩個例子,其實是衝動性認知障礙和錯推性認知障礙共同發生作用的典型例子。在曹操那個例子中,曹操看到呂家的人磨刀時,在衝動性認知障礙的影響下,錯推性認知障礙緊接著出現。在錯推性障礙的作用下,曹操作了一個錯誤的推理,認為磨刀的目的是要殺他。而事實上,磨刀的目的有很多種,而且就算呂伯奢真的打他的主意,也不至於如此大張旗鼓,被他發現。而在那個關於王子的故事中,王子發現孩子不見了,又看到狗嘴上有血,錯推性認知障礙就緊跟著衝動性認知障礙出現了,結果王子作了一個錯誤的推理,認為狗咬死了他的孩子,最終導致了一場悲劇。如果王子當時能稍微冷靜一點,不受這兩個認知障礙的影響,到別處看一下的話,這個悲劇就可以避免了。

之前提到的美軍消滅薩達姆政權的例子中,很多人認為美國攻擊薩達姆政權是為了得到伊拉克的石油資源,他們是這樣推理的:因為伊拉克有石油,所以美國攻擊薩達姆政權是為了石油,這種推理無論如何都是站不住腳的,伊拉克有沒有石油和美國攻不攻擊薩達姆政權在邏輯上沒有必然的聯繫,這種推理已經超出了合理的範圍。在這個例子中,錯推性認知障礙其實是和偏見性認知障礙共同作用的:那些人本身對美國存在偏見,先形成了一個偏見性認知障礙,在偏見性認知障礙的影響下,錯推性認知障礙也接著出現,最終導致了一個不合理的推理,形成了不恰當的認知。

錯推性認知障礙也經常發生在正常情況下,比較普遍的情況例如數學中的推理題,經常會有人在這種題目中出錯,這正是由於一個錯誤的推理而導致的。錯推性認知障礙會使人不能合理、符合邏輯地進行推理,進而得出錯誤的結論,最終導致不合理的認知。

除了這十五個認知障礙之外,還有五個因種種原因沒有詳細說明但值得一提的認知障礙,它們是:懶惰性認知障礙、模糊性認知障礙、預期性認知障礙、習慣性認知障礙和放大性認知障礙。

懶惰性認知障礙是指人在認知過程中,由於懶惰,對於一個結論或事物不經過思考、考證就直接相信,最終導致錯誤認知。模糊性認知障礙是指在認知過程中,認知主體對認知對像採取了模糊的態度,不追求嚴謹,只要差不多就可以,最終導致了錯誤或不嚴謹的認知。預期性認知障礙指在認知之前,認知主體對認知對像存在一個預期,在這個預期的影響下,認知主體對認知對象的認知沒有按照正常標準進行,而是高於或低於正常標準,最終導致了不合理的認知。習慣性認知障礙是指認知主體習慣於某種結論或行為,而不去思考為甚麼。習慣性認知障礙與固執性認知障礙不同之處在於受習慣性認知障礙影響的認知主體容易接受不同意見,且如果這個意見合理,他會馬上更改自己的錯誤認知;而受固執性認知障礙影響的認知主體則不容易接受不同意見。放大性認知障礙是指在認知過程中,有意或無意中放大了認知對象的某一部份,例如好的方面或壞的方面,進而導致了錯誤的、不全面的認知。

值得注意的是,在認知過程中,往往由幾種不同的認知障礙共同發生作用,共同影響認知主體。例如本文所舉的例子,有很多是處於兩種以上的認知障礙的作用之下的。受認知障礙的影響,人們經常進行一些不合理的認知活動,進而導致不恰當的認知。本文的目的既是盡最大可能將這些認知障礙總結並解釋清楚,使大家能認清這些認知障礙,儘量不被這些認知障礙影響,盡最大可能減少錯誤認知的發生,盡最大可能得出正確的認知。如果本文能對人的認知活動有所幫助,那麼本文的意義和目的也就達到了。@(//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殷子辛:中國是塊風水寶地
【網海拾貝】對李宜雪事件官方最新通報的三點質疑
王友群:中共陸軍司令李橋銘也被抓了嗎?
潘宣昊:封閉的牢籠——疫情下的中國言論自由現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