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赫:中國的銀行風險已經浮現

人氣 6943

【大紀元2022年05月19日訊】進入2022年,俄烏戰爭、上海封城,對本已衰弱的中國經濟而言,可謂雪上加霜,同時也明顯提升了中共當局最擔心的金融風險。

要知道,中共「吹」政績的能力天下無雙,都敢吹「全民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但就是不敢吹「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取得決定性勝利」。例如,5月16日,最新一期《求是》雜誌刊發的署名「中國銀保監會黨委」的「持之以恆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一文中,只是說「取得重要成果」。這既說明中共極端忌憚金融風險,又表明中國金融風險之深,遠非外界所能想像。

從今年發生的一些事件來看,中國的銀行風險已經浮現了,當局也有所警覺。雖然這些都是老問題,並非一日之寒,但是,如果這些問題共震動、相互激盪,引發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也是不能排除的。

本文例舉四個方面的案例。

其一,河南、安徽五家村鎮銀行不能取現

4月18日,河南、安徽多家村鎮銀行先後發布公告,稱因系統升級維護,銀行的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將暫停服務。一些儲戶急匆匆趕往當地,但同樣無法完成提現。截至5月7日,在儲戶交流群中,有2900多人登記了各自的存款金額,合計已經超過12億元。迄今,該事件處置沒有進展,當地金融監管機構、地方政府和當地公安部門、央行等都無實際措施維護存款人的合法權益。

陸媒披露,涉事的村鎮銀行,多數都由許昌農商行控股,且在過去幾年間,都曾因違規放貸被處罰過;村鎮銀行的部分持股人,與河南新財富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存在關聯,該公司成立於2011年,註冊資本為1.16億,2022年2月10日註銷,不僅控制了多家村鎮銀行,還控制了多家農商行,涉及多個省份;當地警方已經立案偵查,稱初步發現相關銀行和新財富集團合作,而後者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此事件所反映出來的金融亂象,在中國是普遍存在的。村鎮銀行2007年才在大陸出現,但數量已經超過歷史長達數十年的農商行。截至2021年12月,銀保監會的數據顯示,村鎮銀行共有1651家,銀行法人機構數量占比約35.8%。整體而言,村鎮銀行資產規模小、管理水平低,一旦出現客戶不信任或者發生客戶較大規模提現,勢必引發金融恐慌。

其二,銀行開始限制活躍帳戶網上交易

近期多家銀行相繼發布公告,下調個人帳戶線上相關業務交易限額,包括線上轉帳限額及網上支付交易限額等。如光大銀行在公告中稱,自2022年5月12日起,默認單筆限額及單日限額統一調整為1萬元。這對一些客戶,尤其是商業客戶,造成極大不便。如果轉10萬塊,一天只能轉1萬,要10天才能轉完。

國內媒體對此輕描淡寫,稱這是為反詐騙反洗錢、維護客戶資金安全。其實,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一方面,反映出金融平台遭到整治後,官方利用獲取的大數據對客戶個人資訊已能精準把控;另一方面,當局擔心疫情之下很多人斷供,銀行壞帳太多,所以提前布局摸底,評估目前的情況。這表明整體的金融風險已拉響警報。

其三,「個人存取現金單筆超5萬需登記資金來源或用途」的鬧劇

當局原定3月1日起,個人存取現金單筆超5萬需登記資金來源或用途,金融機構不得為客戶開立匿名帳戶。陸媒報導,該《辦法》已經在去年10月29日央行2021年第10次行務會議審議通過,經過銀保監會、證監會審簽。官方解釋此舉是為了打擊洗錢,加強對資金流的監控。

但是,2月21日晚間,央行官方網站發出公告,稱因技術原因暫緩施行,相關業務按原規定辦理。為什麼呢?自由亞洲電台報導說,這個「政策一旦實施對中國經濟將是一場災難」,因為「中國的經濟真正有活力的就是那些灰色經濟。·····如果把那些交易的漏洞完全堵塞,中國的經濟將會變成死水一潭」。此外,新措施若落實,外貿體系將陷於崩潰(因為中國龐大的出口貿易大多由小額貿易組成)。

長期以來,中共為控制金融,包括控制金融風險,一直在尋求有效管理大額現金存取。早在1997年,央行就曾要求一日提取現金5萬以上需核實取款人身分證件。2001年12月,央行規定,對於居民個人一次性支取50萬元(含50萬元)以上大額現金的,或一日數次支取累計超過50萬元(含50萬元)的,開戶銀行應單獨登記並於次日向人民銀行當地分支機構備案。2020年,央行決定在河北省、浙江省和深圳市試點開展大額現金管理工作,各地對公帳戶管理金額起點均為50萬元,對私帳戶管理金額起點分別為河北省10萬元、浙江省30萬元、深圳市20萬元。

社會對此不滿。而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很大的尋租成本,也有很多腐敗因素;因此,在執行過程中,銀行和客戶都極力迴避相關規定。不僅限於大額現金管理,銀行許多監管制度都空洞化了,表面嚴格,實際稀爛,否則也不會發生那麼多金融案件了。而這,恰恰是銀行風險的一大根源。

其四,查不完的金融腐敗

中國的金融風險是與腐敗交織在一起的。最新案例,5月18日,中紀委網站發布消息稱,央行貨幣政策司原司長孫國峰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調查。陸媒「第一財經」統計,今年以來,已有14名銀行高層被查。4月22日一天之內,就有三個金融高官落馬,包括招商銀行原黨委書記、行長田惠宇,建設銀行深圳市分行原風險總監韓鳳林,福建省金融投資公司副總經理蔣雲明。

去年9月26日,中紀委宣布對央行、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等等最關鍵的25家金融機構開展常規巡視。這是「十九大」後首次巡視金融領域,截止那時,那年已有至少23名中管金融機構高管落馬,包括中國銀監會副主席蔡鄂生與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何興祥2名中管幹部。

今年2月26日,巡查完成,稱這些機構存在「不少突出問題」,在防範、識別、預警和處置金融風險方面缺乏足夠的意識和機制,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存在薄弱環節。2月28日,中共中央深改委發出警告,要加大金融監管力度,懲處金融領域腐敗,查處違紀違法人員。眾所周知,金融是中國最黑的兩個行業之一,金融腐敗防不勝防、查不勝查。當局的警告多是空話。

結語

當局視金融風險為心腹大患。3月初,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稱繼續按照穩定大局、統籌協調、分類施策、精準拆彈的基本方針,做好經濟金融領域風險處置工作,並首提「設立金融穩定保障基金」。

為什麼呢?擔心大規模的金融機構倒閉。因為金融監管並不能完全防止金融機構倒閉,而一旦倒閉了就必須處置,央行要出血。「為降低對央行或公共資金直接處置風險的依賴」,中共這才「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方式化解風險隱患」,建立金融穩定保障基金。

4月6日,中共發布《金融穩定法》徵求意見稿。其中明確金融穩定保障基金由國家金融穩定發展統籌協調機制(國務院金融委)統籌管理,作為應對重大金融風險的後備資金,用於具有系統性影響的重大金融風險處置。

5月16日,中共銀保監會宣稱,金融穩定保障基金基礎框架初步建立,首批646億元資金已經籌集到位。資金來自系統重要性銀行(2021年10月15日,中共央行、銀保監會共評估認定19家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這些機構在存保基金保費基礎上多繳納了一部分,目前尚未明確是否會要求其它金融機構加入。

同時,中共監管當局強調金融機構自救的主體責任,以「內部紓困」代替動用公共資金進行的「外部援助」;對納入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的4家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應具備充足的損失吸收能力,在陷入危機時能維持關鍵業務和服務功能的連續性,避免動用公共資金進行「外部救助」,並於2021年10月29日發布《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管理辦法》,要求其應於2025年初達到相應的外部總損失吸收能力要求。

這些年來,為防範金融風險,中共也是費盡心機,例如先後設立多個金融細分行業的保障基金,包括2004年設立的保險保障基金、2005年設立的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2007年設立的期貨投資者保障基金、2014年設立的信託保障基金、2015年設立的存款保險基金、2018年設立的資管新規風險準備金池等。此外,2021年為防止部分地方大型國企違約風險擴散,各地設立「信用保障基金」。

但是,這些技術層面的設計,能夠彌補金融體制層面的致命缺陷嗎?

在中國經濟衰蔽的大環境下,加上中共亂作為、極端化(如「動態清零」),造成人心惶惶、人心思變,金融風險明顯提升,誘發金融危機的因素防不勝防。2022年中國將如何度過?中共當局也是一本糊塗帳吧!

大紀元首發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又見銀行遭擠兌!分析:資產質量惡化緣由
創10年新高!專家:中國不良貸款率還將惡化
王毅開年首訪非洲 分析:一帶一路難以維持
王赫:炒作美衛星危及中國空間站 中共自取其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