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教養需要整合左右腦,創造開放覺察的平衡狀態。我們要做到高度溫情和高度權威,但記得溫情和同理心要多一點。花時間想一想,你有多久沒認真看著孩子,一起坐下來談談心,心無旁騖,不趕時間、不分析、不糾正,不「選擇性」只聽你想聽的。
為了讓你和孩子的右腦真正連結,你必須騰出空間和時間,認真看著彼此和理解彼此,不要有壓力,也不要想著控制。這時候內心要保持安靜和平靜。
當你達到這個狀態,你自己會感覺到,因為當下你心無旁騖,心跳和呼吸會變得彈性而放鬆,你說話的時候會直視孩子的雙眼,你的語氣會比忙碌的時候更溫柔。這個感覺是輕鬆自在的,你會感同身受,自然的復述對方說的話,而不是照本宣科來假裝同理。一個真正感同身受的連結,不是因為你說了該說的話,做了該做的事,更何況你壓力大忙碌,沒心思跟自己身體同步的時候,你跟孩子的連結也會缺乏流動。
我猜現代人都太忙了,不太可能按下暫停鍵,讓自己靜下來,建立以右腦為基礎的連結吧?大家不太能理解,為什麼這種連結只會在無所求的狀態下發生。有時候我只是坐在沙發,刻意放下我該做的事情和念頭(別忘了這需要練習!),真希望我可以多做這樣的事。我只是坐下來,看著孩子,放鬆臉部肌肉,讓緊繃遠離我。
我刻意忘記流理台還有碗盤要洗,晚餐時間有食物掉在地上,孩子隔天上學該準備的東西,或者信箱裡尚未回覆的郵件。 我專心坐著,安靜沉著,讓自己享受「當下」。這感覺很棒,富含正能量,我好像磁鐵一般,把孩子吸引到我身邊。孩子慢慢靠過來,依偎在我身旁,全身放鬆。孩子會開始告訴我當天發生的事情。我感覺他們也沉浸在開放而平靜的感受,因為這正是他們需要的。有趣的是,當我的身體緊繃,腦子轉個不停,就算我看似安靜坐在沙發,孩子也不會主動靠過來,可見孩子會判斷適當的時機。
有些人在童年根本沒體會過,什麼是有慈悲心的同調教養,所以後來跟孩子相處,都無法真正的放鬆,跟孩子建立這種連結。這本書主要是幫助父母親從原本的「防衛壓力」模式,甚至是「成就喜悅」模式,切換成「平靜連結」模式,這有賴右腦來創造腦部和身體的連結,後面幾章再來詳述。這本書會教大家如何達到這個狀態,當你懂得覺察和安撫你的身心狀態,教養會流動得更輕鬆自然。唯有奠定良好的基礎,你才能夠施展教養工具和技巧達到行為管理的結果。
接下來幾章,我會介紹頭腦如何調節情緒,以及孩子跟父母相處的感受。如果父母有好好調節情緒,孩子會願意坦承,尊重父母訂下的規矩,也會影響孩子聽話的態度,但我最推崇的還是連結,不僅會達成我們期望的結果,連結本身就很重要。
▌練習:連結你的右腦,讓自己慢下來(8分鐘)
為了接收頭腦的訊息,幫助你做好教養這件事,你必須花時間讓頭腦靜下來,跟右腦建立連結。有些人做起來特別困難,但只要堅持定期練習,你會開始見識到好處。這個練習要定時8分鐘。
1. 坐在安靜的地方,深吸一口氣,延展你的肋骨和上背。現在呼氣,舒緩上半身的緊繃。我們重複做幾次。
2. 現在吸氣和呼氣都要保持緩慢而放鬆。試著拉長你的呼氣,拉得比吸氣更長。
3. 想像你透過每一次呼吸,把更多溫柔和慈悲帶入腦部和身體。
4. 現在吸氣,把氣息灌注到眉心,也就是前額的左右兩側。吸氣的時候,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眉心。
5. 呼氣的時候,把注意力放在右眼上方的腦區,盡量把注意力帶得遠一點,直到你頭腦的右手邊,你脊髓的上方,盡量把氣息傳送到這個區域,繼續拉長你的呼氣,試著連結你的身體和腦部。
6. 等到你連續做了幾分鐘,試著在呼氣和吸氣之間停頓2~3秒。
7. 呼吸的時候,放鬆你臉部的肌肉,尤其是你眼睛和嘴巴周圍的小肌肉,讓臉部真正放鬆。
8. 現在把氣息帶到腦部和頭部,包括你的臉,試著放慢呼吸,感受平靜。如果你對於孩子的行為有一點灰心或困惑,試著觀想孩子的臉,自問幾個問題。「怎樣才是合理和平衡的教養方式呢?」你可能找不到答案,但試著聆聽你的直覺,發揮你與生俱來的內在智慧。
9. 覺察你練習過程中有什麼感受。你能夠把身心安定下來,放慢你的呼吸嗎?你會覺得煩躁或試圖抗拒嗎?還是你覺得放鬆平靜呢?
10. 試著每天練習,或者嘗試其他正念練習,學會不評價,讓頭腦和身體建立連結。
反思
接下來幾天,花時間覺察你跟孩子說話的速度有多快,尤其是你制止孩子的時候,或者你心裡有煩惱,一整個忙碌的時候。
‧ 注意你有沒有直視孩子的眼睛,尤其是你心煩或沮喪,懷抱負面情緒的時候。你制止孩子時,有沒有看著孩子的眼睛,覺察孩子的感受呢?
‧ 你跟孩子相處的時候,什麼情況會讓你特別失控想批評?
‧ 你有沒有經常直接或間接的,給孩子評價、貼標籤或批評?
‧ 試著不評價,只要展現接納和好奇心,看看情況有什麼不同。
──摘自:《不再焦慮的深層教養:教養從心連心開始…》大樹林出版社提供@
責任編輯: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