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smo.com)
孫姓也是一個源遠流長、歷史久遠、支脈紛繁的大姓。在宋人編寫的《百家姓》中名列第三,是當今中國第12大姓。孫姓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六支﹕
出自上古八大姓之一的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後代。衛康叔是周文王的第八子。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亂,封康叔於衛(今天河南淇縣朝歌),建立衛國。康叔在當地統治有方,很快就把商朝的殷都改成了周的普通分國,成了衛國的始祖。春秋時,他的八世孫姬和因為攻滅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賜為公爵,史稱衛武公。衛武公有一個兒子名叫惠孫,惠孫的孫子名乙,字武仲,把祖父惠孫的字作為姓氏,姓孫。因此武仲又稱孫仲,他的後代就以孫為姓。
源於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孫叔敖的後裔。孫叔敖,字孫叔,他這一支的庶子孫以祖字為姓,稱為孫叔氏,後來去掉叔字改為孫姓。
出自媯姓,是帝舜的後代。帝舜曾居媯汭,於是就姓媯,成為上古八大姓之一。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先賢遺族,找到了舜的後代裔孫敬仲,把他封在陳地,世稱陳敬仲。敬仲四世孫名無字。生子名書,在齊國為卿仕,因為伐莒有功,齊景公賜姓孫氏,食邑於樂安。後齊國內亂,孫書的子孫奔往吳國,“孫武為吳將,其後也。 ”孫姓世居富春,至漢末有孫權,為吳國大帝。
出自復姓侯氏。據《漢書》載:“夏侯嬰為滕令奉軍,號滕公,其曾孫頗尚主,主隨外家姓號孫公主,故滕公子孫又有孫氏。” 出自子姓,是商朝開國君王湯王的後裔。至商末,有殷相王子比干,受紂王所害,子孫避難隱姓,因本為王族之子孫的緣故,就改為孫姓。 孫姓又出荀姓,是戰國時著名學者荀子後裔。荀子名荀況,時人尊為荀卿,後世子孫遂為荀氏。西漢宣帝名劉詢,以同音之故諱荀字,詔令天下荀姓改為孫姓。後來,部分孫姓未恢復祖姓,遂成孫姓一支。
唐代時期,中原的孫氏曾經兩次向福建移民。
唐高宗時期﹐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時,河南的孫氏族人隨同著到了那裡安家落戶。 唐僖宗時又有河南孫氏族人隨同王潮、王審知入閩,定居福建。
據資料記載,有一支孫氏世居河南陳留。唐僖宗時,這支孫氏出任中書舍人、兩浙節度使。他有個兒子名叫孫俐,文韜武略,很有才能。當時爆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孫俐被朝廷選為佰將,帶兵征戰在閩、越、江右一帶,立了軍功,被封為東平侯,他和家人定居在了虔州虔化縣(今天江西寧都)。他的後代又遷向了福建、廣東。清康熙中,這一支孫氏族人遷至廣東香山縣翠亨村。後來出了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據史書記載,唐朝未年,孫氏族人從河南光州(今天河南潢川)遷入福建泉州。臺灣的孫氏都是從福建泉州遷徙而來的。
孫氏在國內分佈很廣泛,海外不少國家也都有孫姓華人。
──轉自《中華頌》(//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