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國人的姓名字號(3)

作者:劉學銚 教授
像康熙名玄燁,凡是跟康熙同輩份的兄弟或堂兄弟都屬玄字輩。圖為康熙皇帝朝服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426
【字號】    
   標籤: tags: ,

名的來源

至於說到漢人的名跟字,就更講究了,因為姓或氏幾乎是從老祖宗時就有的(除了極少數改姓氏之外,幾乎都是由老祖宗傳遞下來的),但是名跟字卻是人生下來後才有的,所以取名的自由度比較高,但也不是漫無邊際盡挑些美的字眼。

古人取名也是有相當的規則,專門討論姓名的書,非常的多,我們這裡不可能做很深入的探討,只就古人取名的大原則加以介紹,應該也可以明白古人取名的方式。

一般說來古人生三月取名,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註1)時取字,女子則是十五歲行筓禮(註2)時取字。

(註1:行冠禮,就是將頭髮盤到頭上,戴上帽子,是謂加冠。)
(註2:行筓禮,筓,音雞,古代女子十五歲時將頭髮盤到頭上,用簪子加以固定,稱筓禮,又叫簪禮。)

在正式取名之前,往往都會給嬰兒起個小名,又叫乳名,這個小名或乳名,長輩往往都用來稱呼這個初生的嬰兒(即使已長大成人),譬如劉備的兒子劉禪,小名阿斗,後來即使劉禪長大成人了,甚至已經做了蜀漢的皇帝,大家仍只記得「扶不起的阿斗」這個詞。

東晉北伐名將劉裕(後來篡晉,建立南朝的宋政權),小名寄奴,許多文獻都以「劉寄奴」稱劉裕。不只漢人如此,許多北方胡族,也有小名,像建立前燕政權的鮮卑慕容皝,他的小名叫萬年;後燕開國君主鮮卑族的慕容垂,他的小名叫阿六敦,這個「阿六敦」如果讀做「阿陸屯」,當然是鮮卑語,他的意思很可能是黃金(阿勒屯,阿爾泰Altun);北燕的馮跋,雖然是漢人,但是已經鮮卑化了,他也有鮮卑語的小名叫「乞直伐」;類似的例子,可說是不勝枚舉。

我們甚至可以說幾乎所有的漢人都有小名,古人為初生的嬰兒取小名,大致以通俗為主,也有以動物為名,如阿牛、阿狗、小虎子……等,又有連生女兒,希望能再生兒子,往往將女兒起個小名叫招弟或牽弟什麼的;又有原來不想生卻又生了女兒,於是就叫做罔市(閩南語讀音,意思是姑且養育吧)。漢人的小名可說是多彩多姿,甚至可以說是無奇不有。

至於嬰兒生下三個月之後,要取個正式的名,取名通常由直系長輩負責,如果這個家族不是書香世家,也會請教有學問的人為初生嬰兒取名,古人取名也有一些規則,在這兒只能做簡單的介紹。

一、含有祝願或紀念性

像春秋戰國時,魯國的叔孫克敵致勝,捕獲了長狄(註)喬如,因此就為他初生的嬰兒取名為喬如。

(註:狄,是當時北方少數民族,跟後來的丁零可能有血緣的關係,也許在魯國北方的狄族個頭高大,所以稱之為長狄。)

再如鄭莊公因寤生而得名,所謂寤生,有幾種解釋,這兒是將「寤」作「牾」解,就是難產,也就是說鄭莊公的母親武姜,在難產(寤生)的情況下,生下了鄭莊公,所以乾脆取名寤生(難產)。

北方的胡族也有以這種方式來取名的,如蒙古族初興時,有個汗叫也速該把阿秃兒(註),跟塔塔兒人作戰,捕獲了塔塔兒部的酋長鐵木真兀格,於是自己初生的嬰兒取名為鐵木真,這個鐵木真就是名震中外的元太祖成吉思汗。

(註:把阿秃兒,是蒙古話「英雄」的意思,有時也音譯為巴都、巴托,現在外蒙古的首都叫烏蘭巴托,就是赤色英雄的意思。)

二、以排行取名

漢人家庭尤其所謂書香世家,多講究以排行取名,以免子孫繁衍多代以後,亂了輩份,早期多半以伯、仲、叔、季等字眼,作為兄弟出生的順序,只要看到名,就知道他排行老幾。

像伯夷、仲由、叔齊、季札等,可是這只能確定某人在家庭中的出生順序,無法知道他在這個家族中的輩份,如果子孫繁衍多了,而又分居各地,彼此的後代子孫,還是無法分清彼此的輩份,於是一些世家大族為了讓後代子孫能確定明瞭自己在家族中的輩份,就規定了以某些字作為輩份的區別。

宋.李唐〈采薇圖〉畫上伯夷、叔齊,面容清瘦,目光堅定,神情、姿態生動傳神。(公有領域)

同宗的子孫都用這些字命名,以清朝王室為例,順治之前,還沒有接受漢人這種命名方式,康熙以後就以這種方式的命名了,像康熙名玄燁(清王室姓愛新覺羅),凡是跟康熙同輩份的兄弟或堂兄弟都屬玄字輩、乾隆是弘字輩、嘉慶是顒字輩、道光是旻字輩,咸豐是奕字輩、同治、光緒是載字輩、宣統是溥字輩。

如果是雙名的話,用以區隔輩份的字,通常放在姓的後面,像上面說清朝王室,又如東北的張學良、張學思、張學銘;孔子後裔也是這樣;但也有放在最後一字的,如宋慶齡、宋靄齡、宋美齡等。

宋美齡(前)、宋藹齡(右)等人逗弄熊貓。(中央社記者蔣仲琪攝於1942年11月9日)

如果是單名的話,往往只用一個字的偏旁來作為輩份的區別,如宋代的蘇軾、蘇轍(都是車字傍),又如《紅樓夢》裡的賈政、賈赦、賈敏是同一輩;賈珍、賈璉、賈珠、賈環、賈寶玉是同一輩;賈蘭、賈蓉、賈芸是同一輩。

還有一些更為講究,名的第一個字作為輩份的區別,第二個字還規定要用同一偏旁的字,像明代的王室,明泰昌帝朱常洛、他的弟弟福王朱常洵;天啟帝朱由校、他的弟弟崇禎帝朱由檢、弘光帝朱由崧、永曆帝朱由榔等。

以這種方式命名,雖然後代子孫繁衍再多、分散世界各地,彼此從名字上不只可以互相知道是同一個家族的人,還可以確定彼此的輩份關係。

目前孔子的後代,雖然分布世界各地,但是從命名上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彼此的輩份關係,這應該是一種很好的命名方式,所以漢人許多世家大族都以這種方式為子孫命名。

話雖如此,這種命名方式,也有一個缺點,如果一個家族子孫眾多,再隔二三代之後,人數自然就更多了,命起名來,可用的同偏旁的字,可選擇的餘地就少了,所以有時候不得不用些平常沒見過的字,也就是罕見字或冷僻字,這樣對求學或社交都會造成某種困難。

三、皇帝賜名

帝制時代皇帝的權限幾乎可以無限上綱,為了恩寵或籠絡一個臣子,不但可以賜姓,也可以賜名。

例如唐玄宗李隆基(西元712~756年)時,為了寵愛楊貴妃,連帶的對她的哥哥楊釗也加以封官進爵,更進而賜給他一個從字面上看似很好的一個名——國忠,今天一般文獻或教科書都只記載楊國忠,很少提到楊釗。

再如唐末,賜權臣朱溫為朱全忠。楊國忠或朱全忠,前者出於恩寵,後者出於籠絡,打開古文獻來看,皇帝賜名的例子,應該不在少數。

清代彩繪後梁太祖朱溫(朱全忠)像。(公有領域)

四、以姓的增、減筆為名

古人命名也有不依以上三種方式,而以姓的增減筆劃來命名的,像前後漢之間的新莽(王莽篡漢建立政權,國號為新,史稱新莽)時,他的侄子姓王、名匡,匡就是王的增筆,跟王莽侄兒王匡同時代,還有一個王匡,這兩個王匡,姓名雖然完全一樣,立場卻完全相反,玉莽的侄兒王匡,在「新」這個短命政權裡,當然是皇親國戚王朝新貴,但是另一個王匡卻是高舉反抗「新」政權大纛的義軍首領,同姓同名而不同性格,也算是一個特例罷。

再如民國初年,國民政府主席(抗戰期間)姓林名森,森是林的增筆;曾長期擔任中華民國監察院長的于右任,筆名于吁(吁,音虛,憂愁感嘆之意),吁也是于的增筆。

至於以姓的減筆來命名的,古文獻上也有現成的例子,如三代時商朝初年的大臣伊尹(曾助商湯滅夏桀),尹就是伊的減筆。

伊尹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公有領域)

再如北宋時曾力主以武力抗金的太學生陳東,東是陳的減筆,而明朝世宗朱厚熜(西元1522~1566年)時,也有一個勾結倭寇騷擾東南沿海的陳東;清代名儒阮元,元是阮的減筆;近代名音樂家聶耳(西元1912~1935年),耳是聶的減筆,像增筆或減筆的命名方式,也不少見。

(未完,待續)

作者部落格:

點擊中國人的姓名字號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千古謎團!幾百萬人人間蒸發,900年後重現人間?DNA檢測現端倪,真相到底是什麼?
  • 古人對於名是很慎重的,除了長輩、長官,一般是不可以直呼一個人的名,縱然是長官,也往往為了客氣或謙虛,也不叫部屬的名,再加上古代多為單名,如范蠡、文種、蕭何、張良、韓信……,單名很難稱呼,連名帶姓的叫,是很不禮貌的,所以古人幾乎都有字,前面說過古時男子加冠時、子女行筓禮時,由長輩為之取字。
  • 六、以居地為姓 若干氏族遷徙到新居地後,便以所居住地方的地名或特色為姓,例如戰國時齊國的陳仲子,本為齊國世家,後來他辭去爵位,舉家遷到于陵這個地方,從事耕讀生活,於是他的後裔便以「于陵」為姓。
  • 俗語說:大丈夫行不改姓,坐不改名,姓名對中國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然而何以有姓,很可能並沒有多少人知道其來源。人人都有姓,認為這是自古已然的事,其實姓,尤其是後秦以後的姓,是經過演變而來的,跟先秦時代有很大的差異,且讓本文慢慢說來。
  • 百年前渡黑水來台灣木匠子孫 ,八句《認祖詩》遙心繫武漢。先民敬天信神得安生於亂世,現今疫情蔓延之時,人心惶惶何以自求多福?此故事或許值得省思借鏡。
  • 在傳統文化裡徜徉是極其有趣的,誰要我們擁有如此悠長的歷史之河呢。不經意之中,就在哪裡遇見了自己。啊呀呀,你的來歷、你的觀念、你的愛恨情仇,原來都有出處。
  • 屈原姓羋(米),氏屈,名平,死後獲得諡號為「原」。先秦時期的貴族,不僅有姓還有氏,男子稱氏不稱姓,因此屈原不叫羋原。
  • (大紀元記者廖平風台灣南投報導)2011年適逢中華民國建國百年之慶,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為了使民眾了解台灣五大家族,近百年來,在台灣產業現代化與民主運動過程中的,角色與地位,特舉辦「百年風華-台灣五大家族特展」,展出各家族珍藏的:歷史文物和珍貴史料。
  • 中國古人重視姓氏,也重視名字。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跟“姓氏”一樣,今天的“名字”在古代也是兩個分離的概念,“名”與“字”不可混為一談。
評論